论黄河流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2021-04-07 04:18牛家儒
中国市场 2021年6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黄河流域一带一路

[摘 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文章系统分析当前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传承及合理利用现状,提出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文化;“一带一路”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6.001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1 加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流经我国9个省区,地域面积广阔,遗产资源丰富,文化价值较高。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价值,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有利于促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自西向东联系着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和生态屏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2018年,黄河流域省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9万亿元,占全国的26.5%;总人口4.2亿,占全国的30.3%。结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推动黄河流域文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统筹黄河流域相关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文化为引领,促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有利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黄河流域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阵地。推动黄河流域文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强黄河流域各省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搭建重要平台,也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2 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

(1)黄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遗产资源丰富,文化价值较高,但文化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较高。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共有4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名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32个,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7个,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1个,合计4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自治区政府以“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目标,在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艺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旅游融合等方面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当年文化体育传媒支出达到116.79亿元,增幅为30.9%,其中有24个项目在黄河流域9省区都有分布;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64项扩展项目,分布在黄河流域9省区的代表性项目515项,扩展项目236项,分别占全国的37.5%和50.9%(见图1);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有8个分布在9省区,占比为38%;国家文物局认定的5058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务院批复的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有1825处和45座分布在黄河流域9省区,分别占全国的36.1%和33.3%(见图2)。

但目前黄河流域文化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还不够。一是国家层面,针对黄河流域文化保护的总体性政策缺失,顶层设计力度亟须加强。二是省区层面,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力度有待增强,特别是区域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待加强。三是学术层面,有关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价值较高、学理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研究成果较少。四是实践层面,黄河流域早期聚落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部分遗址遗迹的保护和维修、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利用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2)各省区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不断增强,但保护力度不够,跨区域政策衔接不足。文化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市场前景广等特点,但这类资源开发利用本身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人文科学的特征,这就要求充分考虑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长远的社会效益,增强文化保护力度。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各省区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重点加强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见表1)。同时随着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黄河流域跨区域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由于各地文化资源分布及产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随着文化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各地纷纷出台具体支持性政策,区域文化发展同质化竞争越发明显,不利于黄河流域文化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市场发展。以节庆活动为例,目前黄河流域9省区縣级层面以上以黄河文化旅游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就有11项。另外,9省区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且以财政投入为主。2017年,9省区文化体育传媒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除青海省(1.43%)外,都不足1%,其中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4个省区当年文化体育传媒支出为负增长(见图3)。

区域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需要多部门甚至跨区域不同部门共同协作、相互配合。但在实践中,不同区域因文化和旅游保护开发存在注重经济利益、保护生态环境、遗址遗迹的原真性保护等不同的理念和利益诉求,若不能有效协调和平衡跨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传承及合理利用工作,对推动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3)各省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但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9省区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旅游业发展情况看,2013—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除山东省和四川省之外,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超过了10%,其中甘肃省和山西省实现了年均25.1%和24.3%的增长速度(见图4);旅游总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都超过了14%,其中有6省区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20%(见表2)。

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除宁夏回族自治区(9.5%)外,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幅,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更是实现了20%以上的增幅,分别为21.9%和20.0%(见图5)。

然而,从全国来看,黄河流域9省区文化旅游总体发展水平不高,2017年9省区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22%,9省区中仅山东省、四川省和陕西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4%以上,其余5省区均在1.7%~3.1%(见图6),这与各省区确定的到“十三五”末期(2020年)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发展目标尚有不小差距。

分省区来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中东部省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省区且差距较大。2017年,9省区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最多和最少的省区为山东省(3018亿元)和青海省(45亿元),相差約67倍(见图6)。2018年,9省区中接待游客人数最多和最少的省区为山东省(8.65亿人次)和宁夏回族自治区(0.33亿人次),相差约26倍;实现旅游收入最多和最少的省区为四川省(10112.8亿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295.7亿元),相差约34倍(见图7)。

3 推动黄河流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开展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普查,实施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工程。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标准,分阶段适时开展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完善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普查建档制度,建设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强化分级分类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加大对急需保护资源和项目的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快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评估报告制度。

(2)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文化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依托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有关协调机构,研究及解决黄河文化保护工作中的政策实施、项目安排、平台建设等重大问题。明确国家各相关部门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9省区是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主体,各县(市、区)承担各项任务落实的直接责任。9省区有关部门应加强经常性沟通协商,在联合开展跨区域重大文化遗产保护,联合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等方面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加快制定黄河文化和旅游带产业发展规划,对空间范围、发展定位、总体形象、重点任务等进行系统谋划,既要突出本区域文化特色、资源和环境特质,又要打造形成黄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3)深入对接国家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发挥城市群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几”字湾都市圈、兰州-西宁城市群协调互动,联动发展,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文化旅游发展方面互惠协作,打造黄河流域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动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建设深入实施,建设跨省区旅游风景廊道,引领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支持9省区共建文化类产业园区,建立跨省(区)文化联盟。深入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参与。9省区应将黄河流域文化保护公共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分级分类建立黄河流域文化保护利用项目库,重点支持对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建设项目。统筹现有各类文化和旅游财政专项资金,设立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创新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完善扶持政策。

(5)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讲好“黄河故事”,营造良好氛围。成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专家咨询委员会,深入研究河湟文化、河套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尽快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开展黄河文化普及教育,将黄河文化保护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育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利用中外人文交流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旅游年、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集中展示推介黄河文化整体形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佟成元,乔少辉. 抓好黄河流域文化传承保护,带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北方经济,2019(10):36-39.

[2]朱天奎. 黄河中上游及西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旅游经济,1999(2):18-20.

[3]程璐瑶,金彩云. 文旅融合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河南省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20(3):129-133.

[4]吴丽云.以创新为引领,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N].中国旅游报,2020-1-20(3).

[作者简介]牛家儒(1988—),男,河南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文化和旅游产业、文化政策、公共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黄河流域一带一路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基于黄河文化背景下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