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地质勘探队员的传奇岁月

2021-04-07 04:13任瑞琴
华声文萃 2021年3期
关键词:铀矿坑道核工业

任瑞琴

解放初期,我国没有铀矿地质事业,面对西方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1955年1月5日,产自广西的铀矿石被带进中南海,这块“开业之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也拉开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序幕。

神秘的新疆519地质勘探队

铀矿石可以说是核工业的“下锅米”,也是发展核工业的重要物质前提条件。但是,哪里有铀矿石,埋藏于地下的深度是多少,分布于什么样地质构造中,却是一个个待解之谜。

于是,中央秘密从全国各地选调了许许多多思想素质好、政治上可靠的干部,创建地质勘察队,从事这项伟大的事业。上万人的新疆519地质勘探队,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立了。

1955年3月6日下午,25岁的刘庆生突然接到山西榆次地委组织部的电话,让他速回地委。第二天,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拿出中央组织部发来的电函,原来是要从地委选调干部。选调的条件是:家庭出身好,本人政治历史清白,政治面貌党员,初中以上学历,科级以上干部30岁以上,科级以下干部25岁以上。

贫苦农民出身的刘庆生正好符合条件被选中。就这样,刘庆生秘密来到了乌鲁木齐,在新创建的新疆519地质勘探队,跟山西、河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选调的干部一块,成了地质勘探工作者。

和平时期的万人“游击队”

当时,勘探铀矿石采用的是航空放射性测量,先由飞机飞到距离地面150~200米的高度,通过仪器接受放射性信号,发现放射性异常点,就会从飞机上投抛石灰包定位,实现概略找矿。然后再由地面普查队员根据飞机投抛的石灰包定位进行查找、勘探。

由于飞机从高空投抛石灰包会有一定偏差,因此,地面搜索工作依然很艰巨。地质队员们硬是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飞机空投石灰包的范围内外仔细寻找。找到准确位置后,再由地质工程师和物探工程师详细绘成图纸,最后进行大规模勘探采样。

航空放射性测量找矿速度虽然比地面快,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飞行,地质勘探队员们只好每人背着一台十几斤重的伽玛测量仪器,十人一组,每人之间的距离1公里,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横排向前进行“地毯式”搜索,遇河趟河,遇沟跨沟,即便遇到悬崖陡壁,也得前行……

十几斤重的仪器,每人背一台,走三步停一分钟,打开仪器进行一次测量。每人一天要数着步子行走20公里,有时跑上几天,都没有一点收获。

那时候,勘探队员的衣服挂破、手脸划破、脚板底打泡是家常便饭,简单处理一下就又上阵了,大伙自嘲地质勘探队是“和平时期的游击队”。

提交了12个铀矿床

1958年3月,东北成立406地质勘探队,刘庆生服从组织安排,和其他200多名有经验的地质勘探队员,一起被充实到东北406勘探队工作。

在黑龙江开展地质勘探工作,主要是打坑道寻矿。在黑龙江寒冷的冬天野外勘探钻眼,2吨半重的空气压缩机只能完全靠人“前拉后推”,上坡时一步挪二寸,下坡时速度又太快,怕机器顺势滑下去,伤了前面的人和损坏了机器设备,后面的人还得用劲拽着,一点一点往山坡下蹭……

冬天打坑道靠鉆机打洞找矿;夏天从山上挖槽探矿或打井探矿,一米宽几十米深的沟露出石头,再由地质员们跳进去,一块块敲下取样,然后再背回驻地,进行矿物鉴定。

用不了钻机的坑道,只能从山顶上间隔40米一个坑道地打,打进去后朝两面扩展。刚开始,没有机器,只能手工操作,掌钢钎,抡大锤,打出眼来装上炸药爆破,放一回炮只能打出50公分的坑道。每天人均工作效率,仅有少得可怜的5公分。

尽管如此,没有一个勘探队员叫苦叫累,哪怕是辛苦半天没找出有价值的矿产,也从不气馁,换个地点,继续完成着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

据相关资料数据显示,在1955年至1960年间,我国相继建立了9个找铀矿地质队伍,88个普查队和揭露队(组),249个综合找矿队。铀矿地质工作者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奉献,找到了制造原子弹的“粮食”,向国家提交了12个铀矿床,为我国原子能核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自《文史月刊》)

猜你喜欢
铀矿坑道核工业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中核集团发布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
王耀南少将赴朝鲜开展坑道战
史前核反应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
战时指挥所
贺核工业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