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中的人为何不笑

2021-04-07 04:13叶知春
华声文萃 2021年3期
关键词:肖像画标配名画

叶知春

你印象中的世界名画,且不提《蒙娜丽莎》,能想起哪几幅人物像是带着灿烂笑容的吗?

几种推测

有人认为,以前的人不爱笑,可能是因为当时卫生条件不好,大家都是一口坏牙,所以不方便露齿。但根据过去的文字记载,当时人们的牙齿都不太好,所以一口烂牙并不会削弱一个人的吸引力。

那还会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有个因素很简单,但也很容易被忽略:作画持续时间太长,保持灿烂的笑容太难了!就像脸红一样,最美最自然的微笑,往往只在一瞬之间,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它非常难保存,更不易记录。

而在文化上,以前对于微笑的认知和今天也是大不相同。在17世纪的欧洲,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展示笑脸的一般都是穷人、浪荡子、喝醉的酒鬼、天真的人和卖唱卖笑的表演者。对于某些年代的上层阶级来说,展示笑脸是不合礼仪的。在过去,只有富有的、有身份的绅士才会雇用画家为自己作画。客户才是上帝,微笑有失身份,所以画家画出来的表情都是严肃脸了。

挑战时代禁忌的先锋者

在14世纪60年代末,来自西西里岛的画家安东尼洛·达·梅西纳曾敢为人先,创作了不少带着微笑的肖像画。

更知名的艺术家卡拉瓦乔也尝试过。他于1602年创作的《凯旋爱神》,画中男孩的笑容是如此狂野和充满欲望,以至于在当时,它被解读为对汹涌、热烈的同性之爱的赞颂。卡拉瓦乔是个反叛者,毫不在意当时社会对他的批评。

更近代些,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曾在1890年为埃莉诺·布鲁克斯小姐画过一幅肖像画。刚开始,这位小姐在初稿中露出的是温暖而恬靜的微笑,但到了正式定稿时,又变成了冷漠脸。

这些来自不同世纪的艺术家,都在努力与开放的微笑作斗争,至少说明了如何画好一个微笑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要看到笑容最大最好的一面,还是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17世纪的荷兰画家们着迷于记录生活的丰富性,并刻意寻找其中的笑容。其中最有成就的可能是格里特·范·霍索斯特。他在1624年创作的《大笑的小提琴家》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展现了下层阶级有趣的生活场面。

到了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被发明后,微笑渐渐成为拍照时的标配,过了一段时间,才成为后世油画肖像的标配。

(摘自《南都周刊》)

猜你喜欢
肖像画标配名画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肖像画
便携式电风扇
人生没有“标配” 努力才是顶配
名人名画
调查称56.7%的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
当名画变胖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