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IT类学科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21-04-07 07:20李世宝潘荔霞张锡岭顾朝志李莉
科技风 2021年9期
关键词:工程能力专业学位互联网+

李世宝 潘荔霞 张锡岭 顾朝志 李莉

摘 要:针对IT类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问题,从构建在线实践平台、改进教学模式、优化评价规则、完善保障监督体系等方面,探索了基于“互联网+”的工程能力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专业学位;工程能力;“互联网+”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教育部为了改变硕士培养结构而做的改革,其培养重点是培养适应具体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如何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之一。

IT行业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导致对人才能力结构的快速变化,要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能适应行业发展的快节奏,对IT类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巨大挑战。从IT类相关学科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特殊性出发,研究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分为两个环节:校内学习环节和企业实践环节。校内学习环节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和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锻炼实践能力,企业实践环节主要是依托各类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到企业的相关岗位中实习。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企业对实习学生开放的资源不多,很多核心业务并不向研究生开放,同时开放的岗位比较少,一个研究生在实践期间选择某个岗位就很少有调整的机会,研究生得到的锻炼价值降低。

(2)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学习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真实项目的环境,实战能力锻炼受到一定限制。

(3)评价体系不健全,尚没有形成行业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的实践经历,企业给出的实习结论往往流于形式。

(4)IT学科的特殊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IT行业的研发、运维环境并不像其他工科專业需要厂方、车间、工地等特定的实践环境,学校缺少的是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以及真实的项目开发经验,考虑到异地实习带来的奔波、费用和安全隐患,应该思考更加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2 基于“互联网+”的整体思路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互联网+”战略,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以互联网为载体[2-3],融合不同学校的优势,将众多企业的资源汇集到网络上,提供真实的项目、完整的企业标准、齐全的岗位,面向多个高校的研究生开放海量的企业资源。一个学生可以参与多个项目,可以担任多个岗位甚至可以自主创业;一个企业可以选择多个学校的学生,可以开放甚至外包部分或者整个项目。本文以企业真实“情景”的实践环境迁移为目标,借助先进的虚拟仿真和信息技术,构建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并包含企业全部实践要素的虚拟实践教学基地。打破校企、学校之间的壁垒,发挥校企合作、校校联合优势,吸引更多的学校、企业参与进来。通过融合“互联网+”技术,转变传统实践教学思维模式,打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IT类专业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实践教学新理念,共享多赢,开创适合IT学科的虚实结合的校企联合工程能力培养新模式。

3 基于“互联网+”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3.1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线,构建在线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

基于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真实企业“情境”的实践场景,通过“虚拟现实”“虚拟漫游”技术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网络化,通过云计算技术将企业硬件平台虚拟化,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规范化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基于B/S架构实现选题、指导、答疑、结题、评价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借助音视频处理技术实现“学生—教师—企业”三位一体的在线交流互动链,既注重提供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实践项目,又注意实践场景、内容、岗位与最新的企业动态和行业接轨。构建全过程的数字化平台,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虚拟实践基地切实达到真实的实践体验和效果。

建立项目案例库,确定企业项目案例筛选和优化办法,实现对实践资源的分类别、分层次管理。通过精细记录学生参与实践情况并向企业展示实践效果,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畅通的人才供需渠道,旨在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学生人才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最大程度的共享和交流。

3.2 依托在线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校企共赢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

企业的真实项目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最好方式,以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基础,由高校教师、企业员工共同参与将项目细化为实习课题,企业负责给出具体的需求和验收标准,然后将项目投放于在线实践平台,学生可以独自或者多人组建团队参与,企业选择一个或者多个项目团队承担任务。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企业需求得到了实施,从而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同时借助虚拟IT实践教学平台,打破学校壁垒,吸引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来自不同学校的合作企业均可以发布相应领域的项目课题,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均可以招标竞争同一题目,甚至可以由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自由组队完成同一项目课题,这种在多校之间引入的合作与竞争机制,既扩大了学生交流范围、发挥了教育资源共享优势;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实践项目资源库,拓宽了学生实践领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危机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企业通过在线实践教学平台发布项目,其目的是解决其实际问题,显然学生的作品必须要符合企业的验收标准。团队分工协作采取企业规范化管理,包括选定团队负责人,团队内部成员明确各自的具体任务分工。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不同企业的员工、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互动交流,实现对学生的远程指导、答疑、阶段检查等。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高校的实践环节相结合,从而打造出校企共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3.3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全程跟踪的个性化过程管理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多校联合的协同评价体系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探索全程跟踪的过程管理机制,建立个性化的督导方案。结合IT类学科特点,将实践项目全过程进行细粒度的精细分解,同时充分考虑不同节点、不同方向之间内在联系,构建贯穿全程的阶梯式路线图,标定每一个节点在工程能力培养全程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在线平台积累的大量数据,从群体和个人两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对每个环节的完成效果进行达成度分析,同时对每一个学生的状况进行自动分析,建立实时全面递增的数字档案,得到详细全面的学生画像。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践环节的内在规律,础与实践项目联动,为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生成个性化督导方案。

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多角度、全过程对学生实践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的重点不单是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是既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合作性考核、更要注重符合企业标准的过程化考核,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效率与效果。

构建具有多重价值的人才资源库。通过构建行业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提供统一公平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特长、优势和实践项目经历,保存在人才库中,企业可以根据相关评价结论选择合适的学生,学生也可以展示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定位。

3.4 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促进在线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保障在线实践教学质量的完整组织结构,既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和功能,又建立協调、配合和合作机制,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在线实践平台的规范有序运行。借助在线实践平台相关的精细化管理模块,实现从微观层面对各方的过程化监控,建立科学的度量、监控、反馈、预警、退出机制,同时也通过定期的信息反馈、问题分析,实现在线实践平台各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企业为支撑,多校联合的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新模式,发挥在线实践平台时空互联、实时在线优势,既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充分锻炼,又保证不偏离培养目标。

4 结语

2020年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行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4],预示着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生的数量提升的同时如何保证教育质量,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依托“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企业的优势,从构建在线实践平台、改进教学模式、优化评价规则、完善保障监督体系等方面,构建学校企业协作共赢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具有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学生工程能力、保障学生培养质量的特点,同时因具备虚拟在线的突出特点,该实践教学模式具有明显优势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梁传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现实状态与未来走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23-28.

[2]李军靠,丁一鑫,乔刚.“互联网+”环境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导生学习共同体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4):41-46.

[3]崔延强,曾鸣鸣,段有德,张学敏.基于“互联网+主文献制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39-44.

[4]陈洪捷,沈文钦,吴彬,赵世奎,王顶明,张立迁,高耀.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专家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5):6-14.

作者简介:李世宝(1978— ),男,汉族,山东人,本科,副教授,教师,研究方向:移动计算、移动学习、复杂网络。

猜你喜欢
工程能力专业学位互联网+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基于CDIO的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