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信息洪流,如何保持清醒

2021-04-07 10:47孟晓东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1年2期
关键词:群体信息

孟晓东

成都新冠感染女孩遭网暴:

流言止于智者远远不够

2020年12月10日晚,在北京新发地疫情中因完整回忆出感染前的所有行动轨迹以及密接者而引发网络关注的北京“西城大爷”在今日头条发文,祝愿女孩早日战胜病毒,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和充满希望的。此前媒体报道,因行动轨迹涉及多家酒吧,成都女孩赵某深陷舆论泥潭。事情经过是这样的。2020年12 月8日一早,成都卫健委通报有确诊病例,病患为20 岁女士赵某, 并公开其近14 天行动轨迹,不到一小时,舆论陷入恐慌:因为赵女士日常主要负责酒吧气氛设计,当天工作过程中转场了三个酒吧。看到女孩相对密集的轨迹,有网友不淡定了——“干净女孩不多了”“转场皇后”“不务正业的捞女”,满屏污言秽语要多难听有多难听。个别网友的观念似乎还停留在考古阶段,疫情的焦虑感给了一群人站上道德制高点的理由,以“绝对正义”的立场俯视一切。各路谣言在当天锁定微博上亿话题量,横揽6大热搜,佐证之后发现: 全是假的。从成都女孩赵某通过官媒发出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在被确诊之后,她积极配合了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自己半个月以来的行程,配合防疫工作。而通过官方提供的时间线也可以了解到,在成都女孩赵某2020年5日 、6日出门的两天,对奶奶确诊事件毫不知情,事后却不断遭到电话骚扰和网暴。成都女孩赵某的声明中有一句话太戳心:“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舆论的力量。”据最新的消息,这起“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已受处罚。公安机关调查,2020年12月7日23时许,24岁的王某将一张内容涉及“成都疫情及赵某某身份信息、活动轨迹”的图片在其微博上转发。其行为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被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1.个人信息安全必须得到保护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即将实施的民法典都对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作了明确规定。可是,现实中依然有人无视他人的信息隐私,任意泄露他人信息。这次成都女孩就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招来讥讽甚至辱骂的。即便是那些披着俏皮外衣的网络段子,也无疑会对被感染者造成巨大伤害。试问,被感染者何错之有?正如《成都日报》刊发的评论所言,“在被确诊之前,她不过是这个人口超2100万城市中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她的私人生活,应当是全权由她做主,不应成为可以被他人随意浏览、点评的信息。”

2.战疫岂容谣言戏说“搅局”

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如果被感染者被嘲笑、被网暴,将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行踪如实告知,很可能让抗击疫情工作失去宝贵的溯源机会。鼓励被感染者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行动轨迹,严格保护其个人隐私信息,提醒接触链条上的人员做好检测防护,及时溯源排查,才能保证防控万无一失。而幸灾乐祸、盲目搞笑,只会消解抗疫的严肃性。带着某些偏见,趁机发泄个人情绪,将他人当作嘲讽攻击的靶子,只会纵容谣言戏说“搅局”。

3.谣言更应该止于法律

法治社会绝不允许“网络暴力”。自媒体时代,谣言常常可以变得掷地有声,举证清晰,甚至能够轻易获得大多数人的簇拥。一个客观的信息被抓住不放,直至演变为脱离真相的荒唐言论,充当起舆情背后的狂欢。对于他们而言,真相是什么,重要吗?他们不管。群体不愿推理,又急于行动,只要能够做出行动以缓解恐慌的情绪,任何一个看上去可信的佐证,都可获得广泛的传播和不可动摇的同理心。但法治社会,我们不能任由网络暴力存在,否则,热搜里的谣言,吃瓜时的人肉,评论里的攻击,使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赵某。

2020年度“网络暴力”热搜大盘点

肖战因粉丝举报同人文网站被黑

2020年3月,肖战几乎是从一片好评突然陷入全网黑当中的,这让不少粉丝都措手不及,吃瓜群众们更是连怎么回事都弄不明白了。事情的起因是肖战的一名粉丝在A03网站上看到了一篇以肖战和王一博为原型的同人文,因为不满在文中肖戰的人设,所以她就把这个网站和作者一起举报了, 结果导致其他的用户无法登陆这个网站,于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家都觉得粉丝的行为应该偶像来买单。被这件事惹恼的网友便开始攻击肖战,他们抵制肖战所代言的一些产品,并在肖战的作品下恶意打分。

点  击

饭圈的疯狂举动导致全网侧目,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某种程度上,粉丝处于“信息同温层”,深陷“信息茧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和行动。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反对的是,饭圈不能逾越边界,更不能将饭圈的规则强行运用到饭圈以外的公共空间。

“母亲当街暴打女童”之后,网络暴力伤及无辜

2020年6月7日,“女孩随手捡起骑车女人扔掉的垃圾却反遭暴打”的视频在网络上疯狂转发,迅速引发公众的义愤。“打女孩的女人究竟是谁”一时成为网络舆论焦点。在视频里的当事人被不断人肉的过程中,离事发地1400多公里的郑燕“莫名其妙”地成了数千网友口诛笔伐的“打女孩的恶魔”。后来警方调查,网络视频内容实为母亲因女儿扰乱课堂纪律并与其他学生发生纠纷被学校两次约谈,进而对女儿进行打骂体罚。最终警方对母亲进行了批评教育,事件至此告一段落。但是郑燕却因为这件事经历了46年人生中“最大的打击”。

点击

对那些热衷于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就“重拳出击”的网友来说,网络确实提供了发言的便利。但在网络暴力泛滥的虚拟环境中,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角色,随时都可能发生逆转,谁都无法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如何,网络暴力抵达不了正义,人肉搜索换不来向善的环境。在浮躁的网络氛围中,对陌生人保持一些善意,对真相多一些敬畏,应该不是坏事。

知名博主被质疑卖惨博同情骗钱

2020年6月,B站一名自称“肺癌晚期“的知名博主“虎子的后半生”被指卖惨博同情引发广泛关注。他称自己癌症晚期,母亲照顾父亲又突然中风,负债累累。后有网友爆出疑似其大众点评账号,花销巨大,因此不少人质疑其装病“卖惨骗钱”。对此,虎子在B站多次澄清表示,自己的确患有肺癌,他认为一个癌症病人不用非得将自己躺在床上爬不起来的形象展示给别人,自己拍视频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能够赚取流量贴补家用,从来不是故意卖惨博取同情。2020年6月3日晚10点多,针对此事件B站作出调查回应,确认该用户是癌症晚期患者,不存在伪造病情的情况。据悉,虎子今年40岁,原名付申虎,目前已回老家潍坊并在潍坊人民医院接受治疗。B站还表示,希望广大网友,在保持理性、客观态度的前提下,追求真相和正义。

点击

知名博主被质疑卖惨博同情骗钱,折射出爱心与消费、营销与欺骗、苦难与围观、善意与信任的博弈,从价值判断出发,每一份爱心与信任都是无价的,无论对谁都是最可贵的。我们既不能把爱心当作“怜悯同情的施舍”,也不能视作“理所当然的应得”。

6岁女童母亲微博爆料女儿校园被虐

2020年6月,网上传出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一名患有哮喘的6岁女童,被班主任罚跑操场,跑了10圈后剧烈咳嗽吐血,身上的运动服还被血染红。女童母亲在微博爆料称,女儿患有哮喘,不能进行剧烈运动,所以在入学前,特别拜托班主任照顾,对方索要6万元人民币的“照顾费”,自己马上就付了,还送了很多高级礼品。短短数小时,该微博转发量高达上百万,引发全网极大关注,网友们都狂骂女老师没人性。然而,警方调查后发现,女童根本没有哮喘的病史,看诊期间家属也从来没向医师提到吐血的情况,跟网络上反映的情况有很大出入。女童根本没有哮喘,所谓“吐血” 是伪造的,最夸张的是,付“照顾费”给老师、赠送高档礼品,以及染满鲜血的运动服等也都是骗人的。警方指出,“女童的母亲已经承认,她为了扩大影响故意编造谎言,衣服上的血迹其实是红色的化妆品,女童的精神状态目前良好。”警方提到,他们还发现了女童的母亲涉嫌雇用人员进行网络炒作,将继续配合教育部门对事件作进一步调查,“对触犯法律的相关人员,警方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点击

6岁女童母亲微博爆料女儿校园被虐,折射出营销与炒作、涨粉与流量、噱头与谎言的张力。面对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我们不妨给事实再多一点时间,给爱心再多一点空间,给态度再多一点理性,守住爱的本心,让慈善大放光明。

西安地铁为“创可贴事件”致歉

2020年9月18日,“西安地铁”官微发文称:近日,地铁2号线钟楼站内,一位踮着脚走路的女乘客引起了工作人员注意。询问得知,女乘客被脚上新鞋磨破了脚。工作人员立即拿来了医药箱,为乘客简单处理伤口,并送上创可贴备用,女乘客对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表示感谢。然而很快,网上便传出:涉事女乘客发文称西安地铁报道内容不实。该乘客在朋友圈中指出:是她自己主动询问有无创可贴,不是地铁工作人员发现后询问:对方不是立即拿来了医药箱,而是让她等了十几分钟:工作人员也没有为她处理伤口,只是给了她创可贴:在给她创可贴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反复拍照直到“确定照片拍合适稳妥”,才把创可贴交到她手中。对此,西安地铁19日在官方微博诚恳致歉,并表示已责令相关人员深刻反思。

点击

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媒体社会责任感的试金石。诚然,舆情反转新闻也被学术界视为可控范围内的“新闻纠错机制”。但对新闻事实真相的追求过程并不能成为舆情反转新闻常态化导致舆情失控反复的借口,更不能由此演变成“后真相时代”对新闻真实的搁置与漠视。

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

2020年11月到12月,“人民网”推出“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一》指出: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下,“社会性死亡”已逐渐从最初的网友自嘲流行语,慢慢演变为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困境的代名词。最常见的后果是,当事人正常生活遭受极大冲击,承受“巨大的身心伤害”。《“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二》指出:让罗某“社会性死亡”的梁颖,在事件反转之后,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网络暴力;污蔑老师体罚孩子致吐血的家长,在事件澄清之后也受到了网友谩骂;“清华学姐”在道歉之后,受到网友关于身材、长相和分数的抨击……类似事件层出不穷。结合数起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大致路径:爆料者挑起话题——“吃瓜群众”网络围观——“好事之徒”煽动舆论——网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现反转——爆料者遭遇舆论反噬——舆论泛化谩骂——社会撕裂加剧。

点击

理性的围观和发声,是对社会不公的矫正。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关心事实真相如何,罔顾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急于把个人观点、道德审判、情绪宣泄当作正义之声的噪音。至于网络空间会不会因为这些言论变成“黑暗森林”,当事者会不会成为受害者,其他人会不会被“株连”,几乎完全被忽略了。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心理学,1895年,他出版了《乌合之众》一书。不过,《乌合之众》的“群体”,并不是指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人,而是指有着共同目标的“心理群体”。因此,这些群体未必需要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该书的基本观点有:

1.群体是“无意识”的,没有理性。“群体无意识”,是《乌合之众》中最基本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之中,就会变成“无意识”的野蛮人。勒庞提出,推理、逻辑、智力,这些有意识的“理性”因素,在人类的头脑中只起着很小的作用。一个人的绝大多数的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的支配。更可怕的是,在被本能欲望所控制后,群体中的人会丧失责任感,变成疯狂而残暴的野蛮人。勒庞称,犯罪群体中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在犯罪,而是在执行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他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2.群体不关心事实不看真相,只看表象。群体中的人没有理性,想象力却异常强大。抽象的理性思考,对于人类来说太难了。而直观生动的形象,就好理解得多,更容易被接受。因此,群体的思考模式,不是理性思维,而是形象思维,基本靠“脑补”。当群体遇到刺激时,想象力就会像波浪一样,在人群中翻滚起来。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看见幻象,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

3.群体不接受讨论,非黑即白,简单极端。对于理性的人来说,任何事情都可以讨论。但在群体之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讨论”。讨论的前提,是意识到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复杂多面的。但失去了思考能力的群体,无力理解“复杂”,只能把所有事情都简单化。所以,对于群体来说,一件事,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一个观点,要么是绝对真理,要么是绝对谬误。

4.群体也有“道德”,大善大恶,情感极端。群体一定是智力低下,道德败坏的吗?在勒庞看来,智力低下是肯定的,但群体有时候会有高尚的“道德”。勒庞认为,这种道德同样来源于无意识的极端情感。

当然,此书中的结论,大部分都来源于经验和观察,并不算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该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用事实论述: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该书的基本观点有:

1.新闻呈现了娱乐而不是信息,这本身就是一种蒙蔽,人们有一种大量获得信息的错觉,但事实是他们连判别何为有效信息的能力都失去了。

2.如若人们一味追求娱乐,而不反思娱乐背后带给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评价,那只能是“娱乐至死”。

3.如若人们能在适度娱乐中反思它所传递的认识,并不是一味苛求所有事物的呈现均以哗众取宠为价值,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并没有因为信息获取的途径便捷、获得的信息多样,而改变更倾向于依据自以为对的信息作出判断的情况。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信息非常多。这句话,不仅指出了社会的“变”——信息获取的途径便捷、获得的信息多样,而且还指出了部分个体的“不变”——有些人并没有“改变更倾向于依据自以为对的信息作出判断的情况”。题目要求考生谈自己的思考。显然,就是对这种反差进行思考评判。一些考生可能以为,命题者是要求考生必须否定这些“不變”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因为,信息获取的途径便捷、获得的信息多样,并不代表获取的信息就真实有效,事实上,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往往是泥沙俱下的。当然,如果对这些信息完全加以否定,也是不科学的,不理性的。此外,对于材料中“自以为对”,一些考生也会存在误解,其实“自以为对”也同样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认为对,而事实上不对;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认为对,事实上也确实是对的。这样看来,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具有极强的思辨意识才行。绝不可盲目地全盘否定,也不可能盲目地全盘肯定,而要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持理性至上,只有这样,观点才不至于剑走偏锋,出现偏激。当然,仅仅是在观点上体现思辨色彩,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抽丝剥茧,剖析事理。参考立意:在信息的洪流中,切莫随波逐流;充分利用信息渠道,不做井底之蛙。

跳出自己的“预设”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多元化的信息却未能让人们的认知更趋于多元化。有些人总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精确”地找到符合自己刻板认识的信息,尽量避免与多元认知进行平等的对话。深究该现象的原因,与人们的思维惰性不无关系。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分析人们习惯于获得能加深自己固有认识,却排斥与固有观点相对立的多元认识的原因时,用了“思维惯性”一词,其本质便是人们只愿意停留于固有的观念认识,享受其带给自我的安心感、控制感,但不愿意冒风险去接触与自身固有认识相对立的观点,从而避免自我崩塌的无力感,即人的思维有惰性。这种思维惰性的本质,又何异于自我蒙蔽式的愚昧懦弱呢?

倾向于依靠自以为对的信息作出判断,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刻板成见,而不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多元认识从而以更辽阔的眼界、更宽容的心态容纳多元认识,得到更客观、中肯的认识。一旦人的固有认识存在价值上的偏差,以这种只搜寻符合自我“预设”为对的信息帮助判断,只会让人在偏执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更有可能造成某些人罔顾真理,“坚持”其刻板信仰、认识的极端现象。这无疑是对真理的不敬畏,对其价值的消解,而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固有认识是完美无瑕、无懈可击的呢?

由此可见,有意筛选符合自身固有认识的信息,将获得信息的过程等价于加固刻板认识的过程,是对真理的一种蔑视,而柴静说:“缺乏对真理敬畏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如此观之,岂不悲哉!

因而,我们必须培养在信息浪潮中运用理性避开只寻找符合自我“预设”的信息的能力。借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思想,面对多元的信息,不论其是否符合我们的“预设”,不妨先“拿来”,“拿来”的过程便是“博闻”的过程,是丰富自己的多元化认识,而不是囿于自己的固有“预设”。只有勇于获取、思考与自己相异乃至相对立的观点、认识,我们才能在比较中辨析,从而获得更为客观,更接近真理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暂时舍弃自己的主观想象,全然以客体的角度评判多元认识中各方的优劣,给自己的思维以“碰撞”空间。

唯有这样跳出自我“预设”,接受、倾听多元认识的思维方式,才是对真理最大程度上的尊重、敬畏。信息时代,愿每个人都能利用好信息的多元性,敢于跳出自己的“预设”。

点  评

这是一篇审题精准、立意准确、说理透彻的佳作。“跳出自己的‘预设”,这一标题,其实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一论点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观点中并没有隐含这种“预设”一定就是错误的意味,而是说不能让自己的“预设”先入为主,影响到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写作者的阅读面十分宽泛,尼尔·波兹曼著作《娱乐至死》中的观点,央视女主持人柴静的话语,能够被写入文中,确实令人刮目相看。此外,作者将人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那充满辩证精神的“拿来主义”借鉴到文中,也有助于让自己的观点赢得读者的认可,令人赞叹作者的睿智。

猜你喜欢
群体信息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转化核心人物 消除消极影响
调查
中间群体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英语教学中的群体文化述评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