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典藏保护的“三疫”与“三防”

2021-04-07 07:20彭红
科技风 2021年9期
关键词:防护古籍

摘 要:在古籍保护中,最主要需防三灾,即防火、防水、防盗,但仅仅此三防还不能做到对古籍的全面防护,考虑到古籍的载体及其珍贵性,人们还有必要尽量做到防其本身的受损,防其“三疫”,即防虫、防霉、防酸。文章简述了古籍三疫带来的危害,并以此提出相关防护措施。

关键词:古籍;三疫;防护

中图分类号:G253.6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ng ancient book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prevent three disaster,namely fire prevention,waterproof,theft prevention.But the three defenses alone cannot fully protect ancient books.considering the carrier of ancient books and its preciousness,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be as defensive as possible,against the“three epidemics”,namely insect-resistant,mildew prevention,acidification prevention.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harm brought by the“three epidemics”in ancient books,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rotective measures accordingly.

Key words:ancient books;three epidemics;protection

笔者长期从事古籍管理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见一些遭虫蛀、霉蚀及老化的书籍,这些带有“病躯”的古书,多是保存不当或管理不善等情况造成。这些伤害如果没得要控制,病体古籍还会进一步传染其他共藏的健康古书,所以有必要在了解古籍面临的“疫病”的同时,为它们提供更好的防护。在做好防火、防水、防盗这三种或天灾或人祸的伤害时,还需考虑到古籍的载体及其珍贵性,以便更好地护其周全,尽量做好防其疫,即防虫、防霉、防酸。

1 古籍三疫

1.1 虫害之疫

古籍虫害是古籍损毁的常见原因之一,破损古籍中多同时带有虫蛀现象,少则数个洞眼,多则虫蛀如筛。这些虫害若不处理好并做到进一步的防护措施,将会给其他共藏的古籍书带来极大的危害,特别是那些适合害虫的繁殖生长的东南部高温高湿地区。

目前已记述的文献害虫有87种之多,其中以毛衣鱼、烟草甲、书窃蠹、书虱、花斑蠹、家白蚁等六种危害最大。这些害虫多属杂食性昆虫,喜食富含丰富纤维素、淀粉类物质。而古籍自身载体的特性,其所用纸主要是由麻类、竹子、藤皮、青檀皮、桑树皮等不同材料制成的不同种类纸张,均含有丰富纤维素,此外,从古至今,被惜书人修复过的书亦不在少数,而修补时会或多或少用些淀粉类物质,此又是害虫所喜口食之一,而古籍装具,无论是纸质函套,还是普通木质夹板,都可以成为害虫繁殖的场所,我们有时在虫蛀古籍的函套连接处会看到成串的死虫卵,就是最好的说明。可以说,古籍时刻处于虫蛀的危险中,无论装具还是书籍本身的材质以至修复的材料,都是害虫的好食物。它们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大多数害虫在8℃—40℃度且相对湿度为40%~90%的环境中都可以生存。多数虫子的致死高温区达到48℃以上,致死低温区在-4℃以下,有的在极端环境下甚至可以长期存活,如花斑蠹的幼虫在断食后四年仍能存活[1]。这些“坚强”的害虫一旦遇到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最低要求的环境时,就能繁衍成长,继而迅速蔓延甚至传染至别的书籍,虫灾甚至被称为“无烟火灾”。

1.2 霉蚀之疫

有的古籍,明面上看可能是没有什么破损,但却有明显可见的黄褐色斑斑点点,有的破损的古籍更可见到大量的斑块,甚至这些斑块所在位置已腐蚀原书叶,更有甚者则是整个书册都成黄褐色书砖样,这些对古书的破坏多是由霉菌感染造成。霉菌也叫丝状真菌,作为一种微生物,它分布极广,种类很多,约有4万种左右,其中对文献产生危害的有百余种[2]。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在繁殖后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等称为菌落的东西,这些菌落即由无数个菌丝组成。而菌落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且不透明,只要稍一触及,其孢子就会立即在空气中随着气流扩散,这些孢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特别微小,很容易传播。并且在扩散过程中,其菌丝还可以无限伸长并产生分枝,分枝的菌丝又相互交错而形成了菌丝体[3]。继而又有新孢子进行新传播。古籍一旦被霉菌侵蚀而没及时处理,对其他共藏古籍具有很强的传染力,尤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其传染力更是惊人,如在20℃以上的环境下,当相对湿度达75%以上时,发霉只需一个月;相对湿度达80%以上则只需两周;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霉则只需四天。高温高湿环境会极大的促进霉菌孢子的萌发与生长,24小时内就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循环。

1.3 酸腐之疫

古籍保护中已经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对古籍的破坏,但这种关注多重点强调古籍存藏区的整体环境,如库房空气内外流通时的过滤与净化,其实除此之外,库防内的藏品,包括书籍本身、装具等,如果其本身内部环境有较强酸性而在密闭空间得不到释放,就会加速酸性挥发并传染至别的藏书,造成古籍的进一步脆弱老化。有些馆藏条件差的图书馆,因馆藏条件有限,会将古籍与民国书籍甚至现代书合用一个库房,而民国书及现代书籍因是机械造纸而含有大量酸性,与古籍共享库房,会很快造成对古籍的酸污染。还有些藏馆对破损古籍采用报纸或牛皮纸等现代印刷纸张进行包裹,这样更是直接将酸性物质迁移到古书上。200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为了对库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研究,选择四个库房分别存放酸化文献、视听资料、当代图书、当代期刊,结果表明库房内的酸和硫污染物并非主要来自于室外,而是由藏品本身以及存放藏品的纸盒与文件夹释放产生[1]。酸化是造成古籍纸张老化脆弱的主要原因。古籍的纸张是以纸浆作为基本原料,而纸浆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这是一种白色高分子化合物,在常温下很稳定,但其在酸性环境下则会发生水解,使其长链断开,生成易溶于水的葡萄糖而导致纸张机械强度与耐久性大大下降。当纤维素水解后聚合度降至200以下时,文献纸张就会严重脆化直至粉末,并且据预测,文献纸的PH值每降低1個数值,其寿命就会降低2-5倍速,甚至更多[4]。

2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古书一旦遭到“疫病”破坏,是任何以修复为主的“治疗”都无法将其完全复员,所以必需以防为主,在防的同时将已生病的古籍进行及时救治。在防预方面,很多馆为了更好保护古籍免受虫霉之害,首先想到选择药物来加强保护,这样的做法虽经济且简单易行,但这些药物本身并不能保证做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甚至会给古籍存藏环境带来新的污染。对于虫患来说,药物的施用可能会让它们产生抗药性而使生命力变得更加顽强。同时,药品的施用对工作人员身体或多或少造成伤害,因此最好进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通过清洁除尘、控制温湿度和空气质量等各种方法营造一种遏制古籍有害生物的环境[5]。

2.1 保证入藏前的体检,防患于未然

对入库前的古籍(包括新入藏和在外放置一段时间的古籍)进行体检,可以尽可能避免沾上不健康因素的古籍把“疫”传给库内其他藏品。至于检查方法,从有效便捷性考虑,仍是以目验为主,只要足够仔细,一般能确保是否存在霉蚀和虫蛀等现象。對已经产生问题的书籍,尤其是已有霉变现象的古籍,一定要先进行隔离,再做下一步除霉工作,如轻度和局部霉蚀,目前国内通用的办法是用75%的酒精棉适当拧干后再轻轻擦拭除霉;对于霉变程度严重、受损面大的古籍,建议是先采取化学气体灭菌再除霉,但考虑到这种灭菌方法需要一定的专业性且并不能普遍实施,所以也可以采用冷冻法以抑制霉菌活性,待其活性失去后就比较容易清除其上的有害残留物。而对于害虫的防治,目前推荐的主要方法有:冷冻杀虫法、气调杀虫法、菊酯类杀法、环氧乙烷熏蒸法及硫酰氟熏蒸法。其中适合古籍保护单位使用,且相对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应是冷冻杀虫法和气调杀虫法。此两者相较,冷冻杀虫更经济实惠些,但相对处理的古籍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无法用于一些彩绘古籍和古籍装具的杀虫需要,而气调杀虫法则适用范围更广,并且低氧杀虫也对古籍本身而言更安全,但相对费用较高。管理者对即将入库的古籍完成体检和查杀工作后,还需对处理过后的文献要单独放一段时间,以确保文献的足够健康安全才能继续入库保管。

2.2 坚持库房的巡查抽检,避免意外危害

建立库房巡查抽检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可能性的意外降至最低。巡查抽检制度的核心理念即为“安全”,管理人员需将库房巡查作为每个工作日的必做工作项目,要客观如实记录库房温湿度变化情况,当温湿度超出或低于《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所列的标准时,(如我们东南部图书馆温湿度标准是:善本古籍库房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50%~60%;普通古籍库房温度为16℃—22℃,相对湿度为45%~60%。)[6]一定要及时汇报以期得到相关技术人员的调整维护;查看门窗等设施是否有安全隐患,若是发现有损害处,亦需上报以得到及时修理;检查库内卫生情况,杜绝堆放其他不相关杂物以及检查库内是否有漏水或墻面、窗户是否有水汽凝结等现象,以排除火、水灾隐患。此外,对风雨或灾害性天气,可增加巡查次数,以防特殊天气带来的意外情况。

做到不定期抽查古籍及其装具和书柜是否有虫霉等现象。对于藏书相对较多的图书馆,每本均查并不现实,但可以做到不定期抽查,尤其抽查那些长期不被调阅的古籍,可以有针对的选择品相相对差些,有破损可能性的古籍,在抽检过程中,需格外注意古书装订线及书脊这些容易藏虫纳霉的隐蔽处,发现破损严重的藏书,可以另辟专柜保存,以备修复处理,而对于一些因酸化造成的老化破损的古籍,则及时用宣纸进行包裹隔离,避免其挥发的酸性传染给其他古籍。

2.3 维持人员的稳定,保持专岗专业

为了保证古籍最大化的安全与健康,必须有专人进行专管,但事实真正做到专人专管的只有少数图书馆,大部分图书馆虽设有专门库管人员,但又非专职于古籍库房管理,多是兼有其他工作,甚至其他工作占据了管理员的大部分精力,让其很难将全部心思放在库房的管理及对古籍的防护整理上。此外还有许多馆,尤其是地县市级图书馆,因人力资源紧张,加上古籍的藏量偏少,不仅无法提供专岗管理,甚至连代管古籍的人都不确定,笔者在古籍普查过程中曾到过一些地县市进行过现场工作,发现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有的馆虽藏有上百甚至几百部的古籍,但均打捆置在书架上,若不是因为现场去帮助他们普查,那些被捆置的书还不知要放到何时,即便普查结束,也只是将书按序摆放好,至于后期管理,虽然有所重视,但毕竟人员、财力及重视程度的缺乏确实是客观存在,而且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妥善解决。没有专人管理,就很难有专业责任意识。对于因客观条件限制且古籍数量确实较少的图书馆,至少也可以指定专门负责的人,保证不定期为古籍进行体检,目验是否有损害情况的发生,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寻求古籍保护中心的帮助。

2.4 争取财物的支持,改善存藏环境

理想的古籍库房环境当然是越少空气污染越好,而库内的空气污染来源多样,既有建筑及装修材料、库内设施、清洁与防虫霉药品、藏品装具材及藏品自身的释放物等。如我们常用以保存古书所用的木质装具就被认为存在一定隐患,有研究认为不论木材存放多长时间都会有酸性气体释放,对此台湾学者不推荐用木制书架,如有必要,可以在书架上凃漆一层木材密封剂[7];甚至有专家指出:尽量不使用樟木,因为其挥发性会使书本染上黄斑,反而“污染”了书,而且楠木盒易变形,盒上的榫易坏[8]。由此可谓污染无处不在,完全杜绝环境污染是不可能,因而建立相关标准就格外重要,可以就藏品环境所能承载的污染浓度最大值给以建议,如2011年发布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文献保存要求》(GB/T27703-2011)以及2013年颁布的《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30227-2013),对古籍库房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进行了限定,这些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氮、一氧化碳、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菌落总数等。

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财力投入到如何减少或控制污染源及维护提升古籍存藏环境上。包括入库前的过滤系统,如在入库口设置类似风淋间装置,当工作人员和物品入库前经过此装置时,空气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由可旋转喷嘴从各个方向喷射至人身及货物上,能够有效而迅速清除人身及物品表面可能的污染物。并且此装置同时也起到气闸的作用,可以阻止未经净化的空气进入库房,而造成库房内外空气对流可能带来的污染。安装维持库房温湿度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此空调系统应带有空气过滤和净化装置,在保证库房内有适宜古籍存藏的良好温湿环境外,还必须保证藏书场所内部有持续且无污染的新风送入。另外最好增加库房空气微生物监测设备,以便可好掌握库房空气质量。虽然这些装备需要比较高昴的经费支持,并且机器的持续运行和维护成本也颇高,但从更好地保护古籍,特别是善本古籍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来看,有一定藏书规模和经济能力的图书馆,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3 结语

保护古籍,仅仅靠人力维护已无法达到妥善保存,尤其是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古人置于藏书楼的书籍若以同样的条件放置于当今的环境下,恐其寿命会大有缩减。虽然环境相对变恶劣,但同时科技发展也为古籍保护提供了更先进行的辅助仪器设备。如古籍入库前的查杀设备,为古籍藏品库安装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并最好另配除湿设备,以作空调系统失灵的备用手段。如此,可以首先从生存环境上扼杀有害物的生成,同时保证古籍最佳的生存环境。加强古籍保护不是年复一复的象征性口号,不仅仅是显示现代化复制手段让其再生转移,也不仅仅是宣扬修复手段的一个个案例,而是应该先做好以防为主,再防治结合,同时复制再生,多方面共同协作,以原生保护为前提下的再生保护,方能做到全面保护。这些措施从口号落实到实际工作这一过程中,必先了解缘由,再需认可,才可能会被重视,从而才能真正采取行动,以客观实际为基础,最大可能为现存的古籍做好相对完善的防护。

参考文献:

[1]刘家真.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63-166,224.

[2]王永臣.档案和古籍善本保管中的霉变问题[J].兰台世界,2011(1):26.

[3]王庆伟.有害微生物对档案的危害及档案消毒技术的研究[J].兰台世界,2019(11):98.

[4]张金玲,方岩雄.古籍文献的酸化与现代修复技术[J].图书馆学刊,2011(8):23.

[5]WH/T88-2020,图书馆古籍虫霉防治指南(S).https://www.mct.gov.cn/whzx/zxgz/wlbzhgz/202004/t20200401_852231.htm.

[6]GB/T30227-2013,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S).

[7]李慧音.图書馆的霉菌管理[J].佛教图书馆馆刊,1995(43):31.

[8]史睿,赵大莹.珍贵古籍保护装具讨论会综述[EB/OL].[2013-12-01].https://www.doc.88.com/p-718689271163.html(2012-03-12).

作者简介:彭红(1977— ),女,安徽合肥人,文学学士,副研究馆员,任职于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长期从事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

猜你喜欢
防护古籍
尽快制定《贵州省古籍保护条例》的几点建议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木结构建筑的鉴赏与防护
浅谈如何强化灭火救援战斗中的安全防护
古籍收藏可先从藏经入手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