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1-04-07 10:39张秋玲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选择困境

【摘 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迎来新契机,政策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全局性不断升级,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发展机制不断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菜单式”培训资源供给逐渐普及,外部体制机制和资源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问题逐渐消解,转而成为有力保障和支撑。但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却面临学校内部生态环境失衡和个人缺乏专业发展精进动力的双重挤压。针对困境,高职院校应乘势主动作为,廓清教师专业发展边界和内涵,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通过构建教师共同体释放教师专业发展结构性潜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支持;教师个体应强化角色认知,增强责任感,养成专业发展自觉,以终身学习的姿态持续精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4-0027-05

【作者简介】张秋玲,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发展规划处科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高职教育正置身“普及化、智能化、百万扩招、建设教育强国”新场域,这一新形势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如何借力外部政策、技术红利,乘势主动作为,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创新制度发展,优化生态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支持,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契机,透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遭遇的新困境,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一是政策的权威性、全面性不断升级。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置于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引领着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二是政策的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12条具体建设举措,《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持续推动5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活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规制教师评价标准和内容,等等。相关政策点面结合,逐步深入推进,明确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三是发展机制不断优化。教师培训专业化观念正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运行机制日益完善,目前已经构建形成以国培项目和省培项目为抓手的“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创新团队”教师队伍梯度培训框架,开发了以教师专业发展和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两翼的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项目,同时形成了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

四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菜单式教师培训资源供给逐渐普及。“互联网+”赋能,政府、高校、民间资本、国际机构合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资源平台及互换共享机制的局面正在形成,高品质、专业化、个性化、便捷化的学习资源库日渐丰富。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App、教育部主管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智慧课堂”、爱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国内外名校在线课程、各种学术杂志微信公众号……万物互联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资源百花齐放,应有尽有。

可以预见,在政策法规与技术的双重作用下,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会不断拓展和加深,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日益成熟。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新困境

上述分析表明,外部体制机制和资源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问题正逐渐消解,转而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支撑。相对于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快速变化,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赖以实现的内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革却相对滞后,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一)学校内部环境生态失衡挤压教师专业发展空间

主要表现在:观念偏离,教师专业发展未得到应有重视。一是由于隶属关系及办学经费的获得方式,导致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习惯于把发展的视野重点停留在主管部门的评判标准上,集聚精力以满足教育行政和主管部门的需求,往往对被称为“立校之本”“强校之本”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关注度不够。二是高职院校置身于高等教育普及化、信息化、高职扩招“三压叠加”的裹挟之中,争取发展空间和把握发展机遇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尤其是以“双高计划”为标志的新一轮项目引领式发展模式的启动,使得高职院校更加关注政府项目的获取与建设,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空洞概念或者文本上的存在。如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关注的主要焦点是如何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端硬指标(以个位数计算的名师、名班主任、名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等),较少关注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以及大面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管理滞后,抑制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力。一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价值逻辑依然是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教师管理制度是单向度的、线性的设计方式,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控制和规训,缺少人文关怀和激励。依照行政逻辑设计的管理模式没有根本改变,教育教学资源匹配的针对性和效率较低,行政事务程序烦琐,材料报送、表格填写、签字盖章消耗教师时间精力。二是教师聘任过程中学历至上、职称至上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影响学校内部的学术生态平衡。博士、教授的加盟可以快速优化教师队伍的高职称、高学历结构,点上提高科研水平,但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影响不大。这一群体在科研经费获取、优质资源配备、奖项获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以科研能力为主导的职称评聘竞争中对校内现有教师群体形成“降維打击”,使得相当一批教师滋生消极情绪。三是教师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指标量化的评价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科研方面奖励力度大,教学方面忽视评价指标本身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使得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将专业发展简化为科研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目标的达成。

(二)教师个人缺乏精进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内驱力

主要表现在:生存异化,弱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方面,高教普及化以及改变生源结构的扩招政策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整体性、系统性的硬核挑战,如观念更新、课程内容重组、教学方式变革、师生关系重构等,教师亟须得到更多专业化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学校内部教育管理观念与行为的偏离、教学旁置的尴尬与教学任务的繁重相重叠,导致教师生存状态异化,在教育实践场域中表现为教学上敷衍、科研上急功近利、专业使命感弱化,呈现出一种专业发展的乏力状态。“当人以功利化心态去应对周遭的世界,去从事一种职业时,他自身也就被功利化了。他与這个世界只是实用主义的关系,职业对他而言始终是‘它之国度。”[1]

抗拒变革,消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和动力。一方面,面对时空压缩式的变革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在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遭遇多种深层次冲击,还须面对教育系统的行动惯性和许多外在压力所带来的掣肘,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熟悉的、习惯的方式工作。如果没有制度的强制力、约束力,改变难以实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目前存在教师管理能力的欠缺,既不能有效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又无法杜绝教师不愿变革的惰性,这使得教师个体精进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针对相关制约问题,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创新发展,在廓清教师专业发展边界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化校内制度改革,跨界整合优质资源,为教师高质量专业发展积蓄力量,保驾护航。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办学定位,廓清教师专业发展边界和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很大程度上由高职院校未真正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学定位产生偏离、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边界模糊所致。因此,高职院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场域的构造者,必须首先作为,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定新形势下的办学定位,廓清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边界。

首先,明晰一个理念: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和保障。《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是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核心手段和主要渠道,应以促进人才培养为办学的根本遵循;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立足之本,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法律责任和使命担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必须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到这个基本背景下来进行思考和谋划。

其次,明确一个边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内涵。在法理上,《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夯实了教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类型上,高职院校教师属于职业教育场域,双师素质、实践经验以及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其专业发展的重点。在内涵上,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工作在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发展内涵要着眼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职业性、侧重于技术应用创新发展的高等性、立足于回归教育本分的教育性等三个方面;[2]同时作为服务学生发展的专业机构,高职院校也要更加注重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应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强调政治素质过硬。

(二)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保障要素,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

戈夫曼把“角色”同“制度”联系起来。他认为,“角色”是一种借之行动的制度规范。[3]因此,在外部环境日益优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善于借势、借力,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创新管理制度,完善内部保障要素,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首先,深刻认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是总体上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还属于被动型、他塑型的态势。[4]制度建设依然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管理制度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能够将外部有利的发展要素统合同化为内部体制机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学校内部优良的专业发展生态环境,使教师能获得有效支持和专业化的帮助,强化教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三是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常被归为教师自身问题。实际上,在外部环境日益优化的背景下,这更多是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作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显性表现。学校应当反思不适的管理制度和不当的管理行为对教师专业发展可能带来的阻碍。

其次,秉承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制度设计理念。一是将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战略整体统筹考虑,将教师的聘任、考核评价、培训与发展等管理内容与学校、院系和行政部门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联系起来,构建专业发展责任体系,厘定教师自身及各相关主体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规范教师专业发展行为。创新校院二级管理机制,激发二级学院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与活力。二是规范教师聘任标准和聘任程序。在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框架下,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发教师聘任校本标准。根据《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适当拓展“双师型”教师来源途径和范围,但要严格遵守教师聘任程序,坚持卓越标准,注重考查拟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以及对学校组织文化的认同。三是改革创新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尽快形成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和高质量实施教育教学为目标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夯实教师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探寻教学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在教师评价中的表现形式,明确教师评价中的教学中心地位。

(三)构建教师共同体,跨界整合优质资源,释放教师专业发展结构性潜能

教师共同体是集聚优质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激发教师多元互动、释放教师发展的结构性潜能、实现教师协同共享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够有效消除教师个体在专业发展中容易产生的迷茫和怠惰。“一个人如果与一个更明朗、更丰富的世界结合为一体,他将更成为他自己。”[5]政策红利、技术迭代升级以及教師培训、学习资源的充沛供给,使跨界合作构建教师共同体成为可能。

与传统意义上的年级组、教研组等教师团队相比,新形势下的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成员构成更加丰富多元,组织化的制度准则和约定俗成的价值规范更加完善,资源共享的方式和渠道更加立体便捷。其构建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力量,规制教师共同体建设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多元跨界合作原则。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共同体成员构成的多元性: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一般教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课程和教学设计专家、教学技术人员等都可以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技术的革新使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视野里的共享、匹配及使用成为可能。三是要重视教师共同体秩序规范的构建,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涵育共建、共治、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成长的共同体文化,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四)强化角色认知,增强责任感,养成教师专业发展自觉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教师个体逐步强化角色意识、习得角色转换、角色调适及呈现策略的过程。因此,强化角色认知,唤醒角色意识,强化教师角色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一个人要弄清他应该做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先找出他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 [6]“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普及化、智能化、百万扩招、建设教育强国”新场域中,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人的发展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基本尺度,构建教师角色的实践逻辑起点由“教人生存”“教人知识”“教人求知”演化到“教人成人”,[7]教师扮演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角色。同时,基于我国目前产业升级迭代加速、就业压力显著加大、就业形势更加复杂的社会形势,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者,还肩负着夯实制造强国根基、稳定就业民生工程的时代使命。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拓宽发展视野,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国家发展战略中构建自己的工作格局,将育人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以学生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恪守教师工作的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坚持用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做好本职工作,以终身学习的姿态持续精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2]段峻,黎炜.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60-61.

[3]项光勤.戈夫曼的角色距离理论及其意义[J].学海,1998(3):64-67.

[4]许进.以项目矩阵模式搭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架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75-78.

[5]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

[6]亚伯拉罕·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曹晓慧,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100.

[7]靳玉乐,罗莎莎.高等教育中电子教学媒介的泛化现象及其治理[J].现代大学教育,2019(2):98.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选择困境
跟踪导练(一)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