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分析

2021-04-08 01:17邹文飚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呈示部协奏曲小调

邹文飚

(常州市锡剧团,江苏 常州 213000)

肖邦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不多,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f小调和e小调)是他早年在这一领域的尝试。这两首协奏曲的写作时间十分接近,即同在肖邦出国前的一段时间写出,看来出国的准备也是主要的动力之一。故一般都把实际上晚一年写出的e小调的一首称为《第一钢琴协奏曲》。

一、肖邦生平简介

肖邦1810年3月1日出生于波兰华沙附近的农庄里。父亲是移居波兰的法国人。母亲会弹钢琴,善唱波兰民歌,给予了肖邦最早的音乐营养。幼小的肖邦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殊敏感。他听了音乐时会哭,也会在夜里起来到钢琴上寻找白天听到的和弦和曲调。小肖邦很幸运,六岁时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叫瑞夫尼。老师不仅为他打下了钢琴技术基础,而且引导他热爱巴赫、莫扎特代表的古典优秀传统。肖邦七岁开始作曲,出版了一首《波兰舞曲》。八岁时首次公开演奏。十二岁时,善良、明智的老师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给天才的学生上课了,从此,肖邦一生再未拜师,依赖自己的天资和勤奋成长为一代钢琴大师。少年肖邦接触了大量波兰民间歌舞,故乡的大自然和美妙的民歌,给肖邦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肖邦十六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爱尔斯涅尔也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肖邦不寻常的音乐天分和远大艺术前程,给了他细心的关怀和良好的教育。音乐学院的学习,华沙丰富的音乐生活,使肖邦迅速成长。其间,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神奇的演奏,使他看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和威力,同时在想既然一把小提琴有那么大的魔力,那么,一架钢琴的艺术力量必定更是无可限量的。

肖邦在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已经被公认为他们祖国最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华沙各界一致认为他是民族的光荣,应当到国际乐坛上一显身手,让整个欧洲看到波兰音乐的英姿。1829年他到维也纳开了两场音乐会,初露锋芒,获得成功。维也纳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艺术风尚都令肖邦失望。不到一年,肖邦来到了巴黎。那时,巴黎云集了欧洲一大批文化、艺术、思想界的著名人物,肖邦与他们都有密切交往。其中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等著名音乐家的评论尤为重要,门德尔松称他为“钢琴家第一人”。

从此,肖邦以巴黎为活动中心,从事作曲、演奏活动和为生活所迫的教学工作。18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于巴黎。肖邦创作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奏鸣曲》3首,《夜曲》2(首,《练习曲》27首,《前奏曲》24首,《玛袓卡舞曲》52首,《波兰舞曲》16首,《谐谑曲》4首,《叙事曲》4首,《圆舞曲》17首,《回旋曲》3首,《即兴曲》4首,还有《摇蓝曲》、《变奏曲》、《船歌》和《幻想曲》等等。在整个世界钢琴音乐史上,肖邦的钢琴曲怕是演奏最多的。

二、《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的创作特点

肖邦的两首协奏曲的风格并无多大区别,《e小调协奏曲》的基本内容同《f小调协奏曲》一样,也可以概括为爱情的叙述和对幸福的憧憬。但是e小调这首比后者更为成熟,技巧更华丽,效果也更完美,特别是它的第一乐章写得最为成功,音乐的形象鲜明、突出,富于色彩性的对比和交响性的动力发展。

第一乐章采用古典协奏曲的双呈示部结构,乐章的庄严引子由乐队奏出,它给音乐带来一种戏剧性的气氛,在乐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发展部和尾声中都可以看到它。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1段00分40秒)的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剧的因素;第二主题(1段01分34秒)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这样的调性关系显然也是越出常规的。

第二个呈示部(1段03分40秒)开始时,钢琴独奏依然从引子主题进入。随后依序呈现的两个主题在节奏上稍有变化,第一主题还由一些宣叙的音调作为补充,然后用练习曲式音型构成的美妙长句以连接乐章的第二主题。总的说来,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深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1段09分23秒)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再现部(1段13分32秒)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梦想、优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的这些美质,在这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e小调钢琴协奏曲》首演时,在第一乐章之后曾经插入一首咏叹调(独唱与合唱)的演唱,这首声乐曲是当时的音乐会指挥写的,他想以此促使听者更能专心致志地欣赏这首篇幅较长的协奏曲、即为第二乐章预先准备相应的情绪。

关于第二乐章的内容,作者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说过:“这并不是强有力的,而是富于浪漫气息、优雅而伤感的,它意在唤起温柔的回忆,正如一个人在美妙的春日月夜,面对着宜人的景色,在他心中萌生的千百美丽印象那样。”

第二乐章用同名大调写成,作者称它为“浪漫曲”。乐章开始时用弦乐器(加用弱音器)带有鼻音效果的银白色音响奏出的一小段引子,以奠立乐章总的气氛;紧接着出现的基本主题由钢琴奏出,情绪安详、平静,犹如一首夜曲。

乐章中段(2段04分55秒)较有激动之情,但其织体同前一主题仍相近似。

这两个主题纯属肖邦式的各种纤秀的装饰发展,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色彩画面,其中树叶的籁籁声、流水的潺潺声和夜莺的啼啭均隐约可辨。最后,基本主题(2段07分55秒)转在乐队上再现,钢琴则以剔透的和声华彩为之伴奏,但音乐仍然保持原来的歌唱性特点。

最后乐章是由两个主题组成的回旋曲,由前一乐章不间断直接转入。同《f小调协奏曲》一样,这首终曲描绘的是民间的欢乐舞蹈场面,它的主题无疑是从民间曲调衍化出来的。

乐章的第一主题(3段00分16秒)采自波兰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的节奏,它的重音突出,旋律豪放,充满着勃勃生气和澎湃激情,最易令人想到民间狂欢的场面;

第二主题(03段03分01秒)同样雄浑有力,节奏明快,但它温暖、抒情、乐队活跃的伴奏还强调出它的俏皮的一面,从而有别于前一主题,总的形貌同《f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更相接近。

这两个主题的欢乐素质,结合着钢琴的华丽技巧,使这最后乐章具有节日欢腾的色调。这首协奏曲从首演以来,一直受到高度的关注,在协奏曲创作中有重要的地位。

三、《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的创作分析

这首协奏曲,用作者的话说,是在他的“幸福的日子里”写成的。这时候肖邦对音乐学院学声乐的女同学康斯坦莎·格拉德科夫斯卡很有好感,但他羞于对她表白恋慕之情,只是把自己的这种纯朴的热情倾注在这首协奏曲之中。为了避免三乐章协奏曲的单调和老套,初演时在第一和第二乐章之间曾插入一段法国号的嬉游性演奏。

第一乐章沿用古典协奏曲传统的双呈示部结构,但是乐队的第一次呈示比较简练,更多的装饰和发挥留给钢琴的第二次呈示。

乐章一开始便由小提琴庄严地奏出第一主题,这是一支从容、悠扬的旋律,和声配置纯朴,焕发着青春的光辉,强调出生活的光明和美的一面,其崇高、优雅的意境令人神往,其中杂有的几分忧郁音调,纯属青年人浪漫主义的想象。

乐章的第二主题(4段01分14秒)是肖邦最典型的优美动听的旋律之一,先由双簧管奏出,然后转由第一小提琴接奏。这个主题虽较明亮一些,但保持同样宁静的抒情色调和笔法,同前一主题并不形成对比。

钢琴的第二个呈示部(4段02分27秒)另由一小段引子引入。在这里,作者自由地发展和丰富乐章的基本主题,为它饰以各种具有独立意义的细小乐句。例如,紧接在第一主题之后出现的旋律片断,就略带忧郁之感,但这一点伤感之情立即为连接段爆发出的果断、刚毅的力量所取代,练习曲式的活跃进行、新奇的织体和丰富的色彩,同乐章的两个主题在明朗愉快的总的情绪范围内相映成趣。此外,呈示部的结尾段也很突出,它的效果晶莹、灿烂,充满着勃勃生气。

乐章发展部(4段07分13秒)中第一主题的一些动机虽有长足的发展,但依然保持着全乐章中占主导地位的那种愉快情调。只是到乐章的再现部(4段10分07秒),音乐才比呈示部更加动力化,性格也有所不同。为了着重体现充沛的活力,第一主题只是稍稍露面,而结尾段的乐句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整个乐章最后还是以第一主题的动机作为有力的结束。

肖邦在这一乐章中倾注了他对康斯坦莎的恋情,他在给友人的信上曾经坦率地讲到,他在创作这小广板乐章时“心里是想着她的”,这是渴望爱情的真诚表白,是内心的深情流露,它的旋律进行深具作者的风格特点,装饰发展的手法丰富多样:开阔的琶音乐句,常同音阶式进行(包括半音阶)或震奏(同音反复)相交替;旋律的别出心裁的装饰,往往接上流畅如歌的咏唱,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在扩大表现手法方面的探求。

乐章中段(5段04分10秒),情绪出现转折,音乐从深情的幻想转为热血沸腾的激情。这时弦乐器组提供的震音背景,气氛多少有点神秘和紧张,而钢琴的一些宣叙调式乐句,则成为作者激起的恋情的奔泻,掀起一个情绪的高潮。

高潮过后,乐章基本主题的重现(5段06分27秒)恢复了原来的抒情拆述,最后,乐章以开始时的对答作为结束。篇幅不满一百小节的这短小乐章,十分具有魅力。现在,完全是节日舞蹈的场面,正如许多评论家经常指明的那样,在这里是玛祖卡舞曲的节奏占优势(特别是它的第二主题)。

乐章开始时,钢琴立即奏出步调急速的第一主题,这是一支圆舞曲风的美妙的旋律,它所拥有的鲜明的舞蹈性特点是不会被误解的。这一主题的反复陈述导致一段乐队的全奏,它那音响强烈的效果,更加生动地衬托出前一主题的优雅和接踵而来的连接段三连音乐句的轻巧。然后,乐章的第二主题(6段02分09秒)同样直接由钢琴奏出,这是真正热情焕发的玛祖卡舞曲旋律,听到其中坚实的顿脚声,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舞蹈者的各种舞姿,这里描绘的生活风俗性画面,犹如亲眼可以看到似的。

乐章的发展部(6段02分55秒),主要成为疾速而优雅的三连音音型的广阔活动场所,但乐队猛烈的全奏也时可听到。至于主题的再现(6段04分05秒),同第一乐章的的再现部一样,较之主题的呈示更为简练,但更富于动力。

最后,一长段极为华丽的尾声(6段06分30秒)由法国号的号召性独奏乐句引入,这里充满着蓬勃的活力和灿烂的光辉,它用生活的欢乐结束这最后乐章和整个作品。

猜你喜欢
呈示部协奏曲小调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四 季 相 思
传承与引领
思 夫
五河小调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