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大师学翻译

2021-04-08 02:26林克难
英语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林克难

笔者三生有幸,上学期间碰到了两位翻译大师:向翻译了《尤利西斯》的金隄教授学习英译汉,向翻译了《红楼梦》的闵福德(John Minford)先生学习汉译英。毕业后留校,自己也教了多年翻译,包括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翻译课,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下文想结合这些年来学习翻译与教授翻译课的亲身经历,介绍大师讲授翻译课的几种方法,以及自己师承名家摸索出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

金隄先生教翻译是与出版任务紧密结合的,或可称作“基于出版教学法”(publication-oriented approach)。当时,十年与世隔绝,国门终于打开,国人对外国文学趋之若鹜。金隄先生受托担负着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繁重任务,便将教授翻译与完成翻译任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翻译任务分派到学生身上,每人一篇。学生完成初稿,金先生负责批改、润色、定稿。记得我们翻译的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短篇小说集。我分到的是《小阿基米德》(Young Archimedes)。金老师拿到学生初稿之后,逐字逐句认真批改,并将批改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这种结合出版任务的翻译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还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作品的学生来说,机会十分难得,人人都格外珍惜。金老师教翻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们在跟着金老师学习翻译的同时,还在认真学习奈达与卡特福德的语言学翻译理论,金老师自己也在酝酿创建“等效翻译理论”,这就为理论联系实践的翻译教学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基础。另外,从大师的精心批改中,我们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老师用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从金老师自己的翻译实践与学生习作批改中不难见到等效翻译论的雏形。比如,他的“等效论”强调“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1,非常重视原文的表达方式。这里, 举一个小例子。《小阿基米德》中有这么一个句子:And our landlord is a liar and a cheat.笔者根据当时时髦的“好的翻译读起来不像翻译”的理论,信手翻译成“房东太太又是吹牛又是骗人”。译完之后,还觉得不错。金老师改成:“再加上房东太太不是个老实人,是个骗子。”对照原文,发现改译更加忠实于原文,比如and 补译了出来,成了“再加上”,而且,原文的名词liar 与cheat也都译成了名词。当然,金老师的译法也不是如有些人理解的那样过度的直译。译界有人以为金老师是个所谓的“直译派”,这是个天大的误解。跟着金老师学习翻译,觉得金老师译笔有时候也是非常灵活的,并不是一味的直译。究竟是直译还是意译,完全是根据翻译文章的体裁、对象与目的而决定的。应该坦率地承认,如果没有这段跟着金老师学习翻译的经历,特别是自己的习作没有经过金老师批改,我是无法真切地体会到金老师等效翻译论的真谛的。笔者最大的体会是,凡是经金老师之手修改过的译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将译文同原文放在一起对读,不难发现,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也更加贴近。金老师的等效翻译理论在后来翻译《尤利西斯》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符合他在课上反复强调的观点:为了等效,忠实于原文,译文“允许有点儿不顺,但是绝对不允许不通”。

闵福德先生教翻译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也许可以称之为“基于(教师)能力教学法”(proficiency-oriented approach)。闵福德任职天津外国语学院期间,正在攻读中国文学博士学位。他是英国的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他面对的学生是说着另一种语言的硕士研究生,两者的英语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闵福德上课给人的感觉是基本不备课,拿出准备翻译的文章,先让学生读中文原文,每次一到两句。然后,让学生翻译成英文。接下来,老师便凭借英文语感,逐字逐句地修改润色。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在闵福德老师指导下翻译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过程中,碰到一个“头”字,老师嫌head文学味道不足,信手改成了pate。小说中一位干部,大会讲话,小会发言,特别喜欢用“八”这个数字,得了所谓“八字病”,学生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在illness、disease来回打转的时候,只听老师脱口而出一个eightitis,引来众人喝彩,心服口服。上闵福德老师的翻译课,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做翻译,语言一定要尽量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闵福德老师还能区分英文本身不同地区方言的细微差别。班上有位在加拿大进修过两年的同学,她的译文多处用了北美英语,每次都被老师识破,要求改用英国英语。这一点,让在座的同学特别敬佩。特别有意思的是,闵福德与他的岳丈一样,是坚决不相信翻译理论的。我们经常会在课上课下同他争论。我们说,你们翁婿翻译《红楼梦》,实际上遵循的恰恰是奈达的翻译理论,特别是你们一以贯之的所谓“解释性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完全符合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指导原则。争论双方当然是各执一词,谁也没法说服谁。但是,这无意中证实了金隄先生所说:All translators, whethe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base their work on certa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2 (所有译者,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翻译起来都依照着某些翻译理论。)

三年研究生学习转瞬即逝,笔者自己也当上了老师,教起了翻译。大学扩招之后,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每年入学人数从4到5人一下子增加到了40 人。如果仍然坚持用传统方法做翻译练习,每周就要批改40份作业,这个工作量是任何教师都难以承受的。我决定另辟蹊径。正好这时,我接触到了美国出版的《最佳美国散文选》(The Best American Essays)与《最佳美国游记选》(The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无独有偶的是,每部“最佳”碰巧收集20篇作品,两部集子正好40 篇,与每班学生人数相等。加上受到美国大学翻译课做练习让学生自行选择翻译对象的启发,笔者决定也让学生自行从这两本集子中的40篇作品中选出一篇,先选先得,后边的同学们不得重复选同一篇。于是,同学纷纷认真阅读原文,争先恐后地选取自己心仪的作品。为了做到精讲细评,同时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负担,笔者规定,每位学生节选自己选中的那篇作品中的1000字。开学之初,我就让大家将自己选定的千字原文翻译成中文。翻译完成之后,收集一处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加上封面与目录,看上去就像正式出版物一样。然后,发给全班人手一份。同时,《最佳美国散文选》与《最佳美国游记选》也复印出来,提前发到每位学生手中。每周讲评一位学生的习作。讲评之前,让每位学生认真准备,找出本周待讲评译文的优缺点,鼓励学生上课时积极发言。笔者作为教师,则将自己当作与学生一样的评译者,成功地将翻译课常见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活跃了课堂气氛。由于有全班40位同学共同参与,对译文的优缺点看得也比较全面,而且经常出现译者与评译者之间的不同观点激烈交锋。教师由于减轻了工作负担,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分析每种译法的长处与不足,以及从理论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上。学生自行选择翻译对象,除了提高翻译主动性之外,有一些现象也是值得注意与认真总结的。规定的1000字,同学们有各种不同的选择标准。有选简单容易的段落翻译的,也有迎难而上选取难翻的段落以挑战自己的。大部分同学不满足于区区1000 字,一般都超过了这个界限。有一位同学甚至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了出来。那位主动将全篇译完的学生,除了课堂评译阶段积极发言,起到了半个老师的作用外,他翻译的作品《什么也别带走,什么也别留下》发表在国内著名的翻译刊物《译林》上。这在传统的翻译课堂上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传统课堂由授课教师指定翻译材料。这种翻译教學法,无以名之,不妨叫作“基于(译者)参与教学法”(participant-oriented approach)。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