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旨在挽救不应解体的婚姻

2021-04-09 01:23■贾
人人健康 2021年1期
关键词:冲动型草率认真思考

■贾 宁

离婚冷静期的出现

“离婚冷静期”于2020 年5 月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今年1 月1 日起施行。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 天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近日,正式实施离婚程序中“增加冷静期”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相关多个热点话题连日冲上网络热搜。大众对于设立“离婚冷静期”是否必要、合理、“离婚冷静期”是否会增加离婚成本、“离婚冷静期”对于存在家暴性质的离婚怎么办等提出了很多质疑。

其实我国早在1994 年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此法律现已失效)中曾规定了“审查期”。

纵观世界,很多国家为了避免冲动离婚,通过在离婚手续中规定冷静期,给想离婚的夫妻以一定的时间慎重考虑。

由此可见,“离婚冷静期”的出现并非是一新鲜事物。

我国离婚登记对数自2002 年以来持续增长。离婚率逐年升高,离结率相应持续上升。某些地区的离结率甚至高达60%以上。

现代离结率逐年升高背后的原因

1.离婚手续简便、快捷

2003 年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审批期的规定,中国事实上变成了世界上离婚手续最简便、离婚最快捷的国家之一,离婚夫妇当场就可拿到离婚证。不少冲动的夫妇晚上吵架,第二天早上离婚,到下午就后悔了。也有夫妇结了离、离了复、复了又离、离了再复,......

2.“双独婚姻”出现

随着20 世纪80 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进入婚恋期,夫妻都是独生子女的“双独婚姻”现象逐渐显现。

“80 后”的婚姻稳定度远低于平均水平,“闪婚”“闪离”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80 后”夫妻结婚仅一年左右,就因为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家长里短等小事打得不可开交,直至闹离婚。“双独”婚姻家庭,夫妻双方往往缺少宽容,婚后双方又缺乏对婚姻磨合的耐心,因此,草率离婚越来越多。

“90 后”心中的婚姻,一定是了解、关心、在乎,还有愿意付出。他们的婚姻观是宁缺勿滥,一定要找一个适合自己、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如果遇不到,宁可一辈子单身。他们希望,如果将来自己结婚了,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而不是大松一口气,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任务,因此,结婚率越来越低。

3.“60 后、70 后”的觉醒

“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姻”,“60 后、70 后”大部分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为结婚就要过一辈子,如果离婚了,就会被人耻笑,所以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即使过得不幸福,为了家庭、孩子等,也都慢慢过来了,主要还是因为他们除了自己,更在意孩子,也没有勇气走出这一步。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开放、多元文化的交融,加上孩子们长大、独立,他们不再需要委屈求全,不再害怕流言蜚语,不再将就,勇敢地中止不幸福的婚姻。

离婚冷静期的作用

设立“离婚冷静期”的直接功能在于防止草率离婚,以协议离婚中的冲动型、赌气型等草率离婚为防范对象。

“离婚冷静期”既是冷静思考期,又是离婚准备期。当事人既要认真思考是否必须离婚,也要思考离婚后生活怎样安排、财产如何分割、子女如何抚养等问题。

设立“离婚冷静期”具有广泛的警示效应。即向所有婚姻当事人发出了珍惜婚姻、反对草率离婚的信号。

“离婚冷静期”展现了国家对草率离婚的干预立场。“离婚冷静期”不是当事人的意志选择,是国家强制干预,体现了国家维护婚姻稳定的态度和决心。

如何度过离婚冷静期

1.正确认识并利用好“离婚冷静期”

“离婚冷静期”设立的目的是防止草率离婚,但不妨碍离婚自由。

对冲动型、赌气型离婚者,利用这段时间,双方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各自对婚姻的期待、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想清楚是否有必要离婚。

对真正需要离婚者,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思考离婚后生活怎样安排、财产如何分割、子女如何抚养等问题。

2.借助社会资源,寻找问题症结或解决之道

为贯彻实施民法典,进一步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民政部、全国妇联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许多地方民政部门、妇联设立公益性质的婚姻咨询服务,为处在冷静期的夫妻提供辅导,让更多的婚姻得到调适和挽救。

处于“离婚冷静期”的夫妻可以借助这些社会资源,寻找婚姻中的问题或解决之道,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学习婚姻家庭知识,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婚姻家庭和谐事关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

“离婚冷静期”的设立,劝和或劝离并不重要,旨在挽救不应解体的婚姻。

猜你喜欢
冲动型草率认真思考
Board Game
给冲动型学生戴上紧箍
认真思考 化难为易
积累经验,认真思考,提升能力
与“冲动型”家长的沟通技巧
异语
切蛋糕
一间小屋让470对闹离婚夫妻和好
基于网络视觉营销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单项填空答题失误分析与备考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