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评《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

2021-04-09 05:06马新玲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个体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职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现实与精神压力,加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心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建构安全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当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其安全心理建设也无法保障,极易因为心理安全感的缺失而做出一些偏激甚至错误的行为,从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造成校园安全管理隐患。从安全心理的角度强化个体行为管理是必要的,《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一书对安全心理与个体行为管理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人的安全心理与个体内在因素有关,包括性格、情绪、精神、生理状况、价值观念以及心理状态等,例如当一个人处于极度愤怒或者恐惧的情绪中时,其心理是缺乏安全感的,从而行为也会更具攻击性;人的安全心理还与外在环境有关,包括疲劳程度、噪声、色彩、照明以及环境的压抑与开阔程度等。基于对个体安全心理的观察与预测来对该个体行为进行管理,在安全管理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该书作者指出,安全心理对个体行为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而心理安全属于心理健康范畴。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其建立安全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推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建设。大学生开始独立生活,需要独自面对学习与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茫然无措,既不会自己采用合理措施排遣压力,也不愿意适度向教师家长求助,甚至会在某些因素刺激下选择极端、错误的处理方式,酿成安全事故,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伤害,也给学校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遇到感情挫折、学业压力、求职压力的时候,容易产生沮丧情绪并做出一些错误的不安全行为,将自身置于危险之中,也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挑战。部分大学生极度缺乏安全感,面对各种现实与心理压力时,容易陷入害怕与惶恐的情绪中,无法保持正常的安全心理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极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对自身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与求助,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做出极端、错误行为,并最终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敲响了高校安全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若是他们接受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懂得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该如何处理,或许校园安全悲剧就不会发生。当代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安全心理状态,从心理层面消除校园安全管理的负面风险因素。

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安全管理要合理融合起来,一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例如建立心理健康评估与监测机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与评估,若是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则由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专业疏导,引导学生早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重建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例如在安全管理团队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顾问,为安全心理建设工作提供实用建议,并且从学生个性心理、校园环境等多个层面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改善。通常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透彻到位,则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也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中重视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体安全心理建设作用显著,可以化解诸多校园安全风险因素。

培养大学生既要重视学知识,更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高校为了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人才,需通过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来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一个优质的求学环境,同时更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毕竟大学生尚处于生命的成长期,他们面对各种心理压力时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高校应承担起相关责任,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