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皋院士: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开创者

2021-04-09 06:51沈黎明
中关村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坝抗震

沈黎明

林皋是中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在中國,只要提到大坝抗震这门学科,就一定会听到林皋这个名字。如今,已年过九旬的他,依然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姿态在教学、科研一线耕耘不辍。

有志少年步入清华

林皋出生在江西南昌市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邮局一名普通职员,全家8口人,生活主要靠父亲的工资维持,尽管清贫,但朝起暮落还算平静,林皋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拿出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有个好前程,生活的好一些。林皋知道父母送自己读书不容易,上学后非常用功。

1946年,林皋考入了清华大学土木系。进入清华这所中国著名学府,林皋发现同班很多同学学习都很优秀,自己的成绩只排在中游,这使他看到了差距,也感到了压力,因此顾不上欣赏北京(当时叫北平)这座悠悠古城中的名胜古迹、人文胜景以及香山的清幽、北海的秀美等自然风光,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每天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成了生活常态,到了节假日,同学们都出去玩了,他仍在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了,平均成绩从大一时的70多分节节攀升,大四时达了到90多分,到毕业时已名列班级前茅。

1951年,林皋大学毕业,被组织分配到新建的大连理工大学(当时叫大连工学院)任教。林皋接到通知的第一反应是,“国家需要第一,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家人和一些亲朋好友知道林皋的决定后,纷纷劝他:“你从小在南方长大,一下跑到东北能适应吗?天冷先不说,饮食上缺少大米,主要以吃玉米面为主,你能受得了吗?现在南方很多城市也需要大学毕业生,你可以选择去南方城市工作嘛!”林皋清楚家人和亲朋都是为自己好,每每谢过之后,诚恳地对他们说:“现在国家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应该服从国家需要到哪里去,个人习惯与国家需要相比算不了什么,我可以慢慢适应!”就这样,20刚出头的林皋毫不犹豫的来到大连,成为共和国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工作不久,学校鉴于林皋的才华,经过考核,于1951年底开始先后送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本校水能利用专业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林皋一如既往的刻苦学习,1954年以全班唯一一名优等生的骄人成绩毕业,回到大连理工大学任教,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所国家重点高校,没有离开科研、教学生涯。

甘做大坝抗震学科拓荒牛

1956年,我国要在广东流溪河上兴建国内第一座双曲拱坝,承担设计任务的上海设计院经过论证认为,如果采用传统的坝顶溢流泄洪方式,对大坝基础冲击较大,可能影响安全,于是反复研究后提出了坝顶挑流泄洪的方案,这一方案是否可行,关键要论证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对大坝安全有没有的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上海设计院寻访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请求承接试验工作,但因这项试验难度很大,且国内尚无先例,都被婉言拒绝了。最后设计院辗转找到大连理工大学,时任校长屈伯川教授秉承科研要为国家服务的理念接下了试验任务。校领导经过慎重遴选,决定将任务交给年仅27岁的林皋,有关领导找林皋谈话时,学水利应用的林皋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但更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迫切性,毫不犹豫地表态:“我一定完成任务!”领命后林皋迅速带领组建起的团队投入工作,在资料、设备、试验材料十分匮乏,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急工程所急白手起家开展起试验工作,经过一年多废寝忘食的不懈奋斗,从研制试验设备、测试仪器开始,到通过试验掌握水流脉动规律、测量大坝的动力响应,最终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式振动台,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拱坝振动试验,得出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结论,为拱坝挑流泄洪方案得以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技术论证。不久林皋带领团队完成的这项试验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水利技术科学交流会上受到好评,前苏联著名专业期刊《国外抗震》更是给予了极高评价。

不到而立之年便取得如此重要的科研成果,林皋很快成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领域年轻科研人员中的佼佼者,不断承担重任。1958年,我国要在云南地震活动区金沙江右岸支流以礼河上建一座土石坝,当时我国土石坝抗震技术几乎是空白,经有关部门协调,林皋领受了土石坝抗震技术的研究任务,由于国内没有先例,林皋又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关,每天不是和团队成员一起奔走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就是扎进实验室里埋头搞试验,终于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破解道道技术难题,研究制定出土石坝抗震方案,不仅施工单位采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成果还被水利部确定为对外技术交流资料。上个世纪60年代初林皋又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支墩坝模型的纵向弯曲抗震稳定试验研究,并提出了拱坝与重力坝地震响应的计算模型,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位于吉林市松花江上的丰满大坝拟增建泄水隧洞,要完成这一工程,首先要做大洞径、大药量的水下岩塞爆破,怎样爆破才能确保大坝安全,1975年东北勘测设计院开始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但几年过去了,反反复复一直没研究出满意方案。

1978年,设计院慕名找到林皋,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林皋知道丰满大坝建成时曾是亚洲第一大坝,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同时他也清楚,爆破涉及大坝安全问题,设计要担极大风险,但林皋认为,既然国家需要,我就不能考虑个人得失,必须迎难而上完成任务,当即爽快接受了委托,马上调阅大坝资料,奔赴丰满大坝实地考察,一番充分准备后开始编制动力计算程序进行认真分析、计算、设计,经常一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挑灯夜战更是家常便饭,经过数月奋战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报水电部后顺利通过审查,1979年5月,丰满大坝水下岩塞爆破一举成功。1985年,林皋的这项研究成果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核能作为高效清洁能源在我国迅速发展,发展中核电站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成为核电站建设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1984年,林皋加入到国家城乡建设部制定我国核电抗震规范的编制工作中,担任结构组组长,带领全组专家历经8年多的调研、编撰和修改,于1992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核电抗震规范。其间,林皋的研究项目也从核电站外围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延伸到核电站主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根据国家需求,先后带领科研团队为解决红沿河、田湾、防城港等在复杂地质条件地基上兴建核电站的抗震适应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他首次提出的“在复杂地基上的抗震适应性评价”则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1997年林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进入新世纪,我国水电能源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接近300米这一世界大坝顶级高度的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这些大坝大都建于长江、黄河上游地震活动区,因此大坝设计中抗震安全是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已古稀之年林皋屡担重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各大坝抗震设计出最可靠方案。这些方案显著提高了我国大坝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的水平,有利推动了我国大坝抗震研究跻身世界前列的进程。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位于成都市西北岷江上游的紫坪铺水库大坝是否安全成了大问题,因为紫坪铺水库相当于悬在成都上千万百姓头上的巨大水盆,大坝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危难之际,作为我国大坝抗震方面的专家,近80岁的林皋一年之内6次赴现场查看,对大坝加固措施等提出权威意见,确保了大坝的安全。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建造的大坝越来越多,数量已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无论大坝高度还是建造技术的复杂程度都步入了全球先进国家行列,但大坝的抗震研究和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核电和水利工程仍在用很多国外规范,我国离成为一个建坝强国尚有一定距离,因此耄耋之年的林皋依然坚持科学研究,除关注、研究大坝抗震前沿课题外,每年还应邀参加由国家核安全机构组织的核电抗震项目评审会,担任专家组长。他说:“我希望多做一点,多为我国的核电站建设、水库大坝建设尽一份力!”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尽显拳拳报国之心。

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林皋作为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开创者、国家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学术领导人,不仅科学研究上成果丰硕,还是在这一学科呕心沥血培养人才的教育家。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无限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建树,还应该为这一领域不断培养出新的人才!”基于这种认识,林皋作为我国恢复博士生制度后首批博士生导师,从1981年开始精心带研究生,几十年辛勤耕耘,至今已培养出1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直到近几年才离开三尺讲台,但仍继续带博士研究生。林皋治学非常严谨,除上课认真教授、经常与学生面对面讨论问题答疑解惑外,对学生写的论文,大到文章结构、公式推导,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都严格把关,一丝不苟。现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闫东明教授,是林皋带过的博士生,他记得一次他下午3点多拿着刚写完的论文去找林皋审阅,当得知老师第二天要出差,再见老师有些疲惫的神情,顿时犹豫了,林皋看了一眼闫东明,又看了一眼他手中的文稿,微笑着说:“把论文放这吧,我现在正赶写一个报告,你的论文明天上午给你”。第二天一早,林皋将论文交给闫东明时,他发现近20页的英文论文上,林皋密密麻麻作了大量批注,连语法和标点符号的不当之处也全部修正过来。如今每当谈到林皋,闫东明都会动情地说:“导师给了我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两把金钥匙。能够跟随这样的好导师,是福气,也让我受益终生!”林皋正是以这种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的精神,诠释着教师的神圣职责,执教几十年来,一直以“高校在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科研路上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兢兢业业工作的精神,更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育人理念,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成了行业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王复明,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楼梦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宪京等等一批国家栋梁之才都出自林皋门下。

林皋在优秀研究生表彰大会上讲话

在几十年的科教生涯中,林皋無论在科研还是在育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荣获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及大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不仅入选了“英国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还被“美国传记研究所”选入“500位有影响名人传记”,并授予他“20世纪成就奖”和“国际荣誉杯”。

纵观林皋的科研轨迹,也是我国从筑坝大国到筑坝强国逐步迈进的历史蜕变。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他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而服务国家需求的脚步从未停歇。“科研工作就像打仗一样,要占领一个又一个山头,不断攻克更高的山头,我们还要向更高峰迈进。”

孔子曰:“智者乐,仁者寿。”采访中林皋始终面带笑容、娓娓道来,这也是他平时待人的常态。听着他朴实无华的讲述,智者与仁者的形象在这位备受尊崇的老科学家身上渐渐清晰,合而为一。

如今,已92岁高龄的林皋,依然以一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努力工作,为我国早日实现由大坝建造大国跃升为大坝建造强国做着贡献!

猜你喜欢
大坝抗震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古建抗震有绝招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恋思水库大坝防渗分析
对水工大坝发展的认识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
正式挡水的马来西亚沐若大坝
抗震小英雄让我更加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