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朱鑫科技助力让荒山变绿林

2021-04-09 05:48张志国
绿色中国 2021年1期
关键词:荒山第一书记林场

张志国

2020年11月24日上午,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孔屯村驻村第一书记朱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杰出劳动者的最高褒奖和鼓励,是劳动者的最高荣誉。

“这份荣誉,不是我自己的,是孔屯村所有百姓给我的,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他们的淳朴和勤劳,他们的付出与坚持,让我始终充满了力量。”朱鑫说。

投身绿色事业 坚守荒山变绿林

今年36岁的朱鑫是国有扎佐林场人事教育科科长,册亨县巧马镇孔屯村第一书记。

在朱鑫的心里,一直就有一份绿色情怀。“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带着我,那个时候造林是最辛苦的,他们是自己提着工具上山造林。”

朱鑫的父亲是贵州省毕节市林业部门的造林员,从小朱鑫就跟着父亲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巡山、造林。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朱鑫渐渐地爱上了这片绿色,他励志大学要选择相关专业学习,毕业后,要像父亲一样到林业部门工作。

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朱鑫的第一志愿是北京林业大学,第二志愿南京林业大学。

2007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本来有一个可以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可是与林业无关,朱鑫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老家。2008年11月,恰逢贵州省扎佐林场招考,朱鑫通过考试顺利进入林业系统工作。

刚刚工作的那一天,朱鑫记得特别清楚,那是2008年11月24日,到扎佐林场报到后就被分配到白云区的靛山营林场作为技术员去指导当地村民造林以及进行森林防火。第一天工作的兴奋并没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而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亲眼目睹的那一座座荒山。

“就是荒山,连一点灌木都没有,我觉得地方落后是一回事,但是生态落后是我觉得一个学林的人无法接受的,我当时就说,我只要是呆过的地方,走过的每一片山头、每一片土地,我就要让它变成青山绿水。”

该抚育的抚育,该种植的种植,朱鑫挽起裤腿,背着工具上山造林了。造林工作艰辛异常,饿了就吃点随身带的饼干,喝点矿泉水。在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到晚上快8点钟才下山回到营地休息。对于这样的艰辛,朱鑫早有准备。

2009年初,朱鑫被派往扎佐林场柏龙分站,这个站的7.3万亩森林位于贵州省惠水县、贵定县和平塘县交界处,都是扎佐林场近10年来租用荒山新造的中幼林。因为当地农民有放火烧山以便放牧的習惯,管理难度较大。朱鑫被调到这里时,发现山上除了覆盖一层薄薄的草地外,要找到一棵手腕粗的树都很难。一听要荒山造林,村民们就不答应了。

“当地的村民觉得放牛放马,视野开阔,站在家门口就能看清牛、马在什么地方,如果造了林,那就看不到牛、马了。”

听到村民的担心,朱鑫在想怎样用村民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明白。想了一下,朱鑫这样给村民们解释:“我跟你们说啊,这里的荒山好比就是你们家的闺女,我就是你们的女婿,我娶了你们家的闺女,我永远跑不了。就是你们的树木造好之后我帮你们管护。”

大家一听这么幽默的解释,欣然点头同意了。而朱鑫也和同事一起开始了艰辛的造林。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起床,随便煮点面条填饱肚子就骑着摩托车上山去造林了,一直要到晚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营房休息。在高温天气,朱鑫就会特别的小心,每天都要和同事一起上山巡逻,预防一点小火星就能引发的森林火灾。

在抚育阶段,朱鑫到农户家中去和他们拉拉家常,和他们交流如何护林防火的知识;而每逢六一儿童节,朱鑫就会到当地的小学去给孩子们送文具、书本,然后给孩子们讲讲森林防火的常识。朱鑫说,之所以要去学校进行宣传,是因为他发现现在的家长都听孩子的。就这样,以学校带动家庭,以一家一户带动整个村,村民们的防火意识提高了,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我在这里4年半的时间,所管理的柏利村和荒田村,只有柏利出现一起火警,范围都很小,而且是从别的县烧过来的。而当时扑灭这场火灾的时候我感触特别深,根本用不着我们号召,村民都自觉行动起来。发现冒烟之后,我还在从林场回来的路上,当地村民已经赶到山头帮我扑灭了这把山火。”

除了加强宣传外,他还争取场里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每年节日慰问林区所在地学校学生,帮助贫困户,投入5万多元帮助村里修路、引水,谋划产业。每年请村民协助造林、抚育、防火,助农增收数十万元。

现如今,这里的荒山已被绿树覆盖,以前从山上流出的只有拇指粗的水源如今已是湍湍流水。这里不仅恢复了青山绿水,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扶好民生 把群众看做亲人

2018年3月,贵州省林业局派驻册亨县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服务期满,正在为轮换选派第一书记研讨时,朱鑫主动请战。获得组织批准后,离开了才1岁半的孩子和年近古稀的父母,带着使命和责任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脱贫攻坚这场全国性的战役中来。

孔屯村是巧马镇民族杂居最多的深度贫困村,全村有31个自然村寨568户2300人,很多群众仍然居住在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中,喝着山间时断时续浑浊的水。入村走访路途中看到这一幕幕情景,更加坚定了朱鑫投身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情民意,刚到村里一个月,朱鑫便直接租住进了孔屯村青杠林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秀光家里。白天到寨子中走一走,晚上和群众拉拉家常。坚持在“周二走访日”走访群众,老支书、老党员、返乡能人、群众代表,对村内当前的困难和难题进行详细调查,积极采取参加村民小组会,召开群众共商会等方式,熟记村组大事小情,认真做好民情记录。90后的杨小麦患有肺结核,住房破旧,养育3个小孩;王顺高举家外出已经12年,在福建居住;杨小英患有地中海贫血症,儿子也遗传患病;韦光兴一级残疾,因户籍问题长期反映残疾人补贴未落实……经过3个多月的深入走访调研,朱鑫基本摸清了孔屯的村情民意,也确定了“实干为要、发展产业”的扶贫工作思路,接下来就是如何具体干的问题。

2019年9月9日下午,巧马镇遭受特大暴雨侵袭,持续强降雨引发了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孔屯村板秧组的贫困户韦光兴打来求救电话。接到电话后,朱鑫立即组织县林业局王乃祥、游克芳两名下沉干部,一路狂奔赶往韦光兴家,由于韦光兴双腿残疾没有行动能力,两个孩子都还年幼,无法转移到安全地带,家中早已哭成一片。朱鑫立即背着韦光兴,带着孩子跑了出来,不一会儿,承受不住大雨侵蚀的老房子轰然倒塌。

“朱书记一来驻村,就住在我们村子里了,天天走家串户和我们拉家常,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给我打电话,所以当时我第一时间就是给他打电话。”回想起当时的生死劫难,韦光兴难掩感激之情。

把群众当亲人的朱鑫,也得到了孔屯村群众的全力支持。2018年,他发动群众做好林地文章,引导林农发展林下胡蜂养殖。

2019年,养殖规模从100群扩大到了800群。2020年,朱鑫又向贵州省林业局争取了1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发展孔屯村林下胡峰产业,使孔屯村胡峰养殖从800余群扩大到了3000余群,辐射带动了册亨县周边岩架、秧坝等地9个村组100余户发展林下胡蜂产业。

朱鑫还发挥专业所长,帮助孔屯村实施森林抚育1197.6亩,争取国家项目投资13.7万元,全部转化为当地村民的劳务收入,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他为村里争取到43个生态护林员名额,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43万元,争取国家项目投资8万元,在孔屯村三岔河饮用水源地周边实施小微湿地建設,种植芭蕉芋50亩,每年有效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7.5万元。两年多时间里,孔屯村的贫困发生率从45.25%降至1.4%。2020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考核评估,整村脱贫。

融入群众生活 领略泥土芬芳

据记者了解,自工作以来,朱鑫先后获得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优秀工会积极分子”、贵州省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20年7月1日,朱鑫荣获贵州省“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在两年多的驻村工作里,朱鑫面临过很多的挑战,经历过很多的艰辛,克服过很多的困难,他说,回想起来有三点感触:一是住在百姓家,慢慢驻进百姓心;二是要紧紧依靠组织,扎实帮助群众办实事;三是选择实干担当,实现自我价值。

驻村两年多,朱鑫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沉下去,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融入群众生活,领略泥土芬芳。驻村工作虽有不易,但也深刻感受到自己在摸爬滚打中提升了本领、在攻坚克难中强化了担当,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

朱鑫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一殊荣,是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在感到无比光荣的同时,我也感到身上的责任与压力,我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一如既往勤奋工作,做好绿水青山的建设者和生态文明践行者,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孔屯村群众接续奋斗,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朱鑫,北京林业大学2007届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毕业。2008年12月参加工作,201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柏龙营林站副站长、站长和人事教育科科长等职务。因奉献青春守山护绿、正义热血勇斗劫匪等事迹,曾先后荣获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员、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和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2020年11月24日,在党中央、国务院五年评选一次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朱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荒山第一书记林场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驻村第一书记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荒山植树造林新技术应用研究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
小猴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