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管家,重塑基层治理新格局

2021-04-09 06:51柳进军
中关村 2021年3期
关键词:管家共治大脑

中关村要以街镇等基层治理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城市管家,与城市大脑共同形成识别、处置、反馈的服务闭环,塑造基层治理新格局。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基层治理是触达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最终体现,然而基层治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始终面临着处理能力的瓶颈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相继发展,经济发展领域经历了一次次产业组织方式的重构和效率提升,那么在基层治理领域,是否能够以此为鉴?笔者认为打造城市管家将会是一条可行路径。

柳进军

所谓城市管家,是连接基层政府、居民以及志愿者、专业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的一站式开放城市服务平台。具体的说,当城市事件发生或公共服务需求提出时,平台会公开发布时间、地点、要求等,网格员、志愿者及其他服务机构都可以参与其中,平台会根据需求情况进行强制派单或由参与者自愿接单。同时,平台会根据距离、过往事件处理结果等要素对接单人进行综合评价,自动匹配,并向选定的执行人推送事件处理依据、原则方法等。最后,事件处理完毕后,对事件处理过程和结果予以记录和评价。之所以说城市管家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可行路径,是因其能够有效缓解基层治理中面临的以下几个矛盾:

一是基层治理的高频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基层治理常常需要处理源源不断的城市事件和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但是由政府工作人员独自承担所有的执法和服务在效率和经济性上是难以达到居民需求的。城市管家则可以将网格员、志愿者、普通居民都纳入其中,大大增加了基层治理的人员力量。

二是基层治理的综合性与基层工作人员队伍专业素质之间的矛盾。基层政府是整个治理体系的最终执行者,其治理范围几乎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一线人员对要求极高,例如一些城市协管员往往需要熟悉安全生产、环保等诸多法律法规才能真正胜任。然而受制于资源约束,基层政府往往无法适配真正与之对应的一线执法工作人员。城市管家则可以通过对需求的预判,从海量的服务提供者中筛选合适的执行者,并为之匹配相关的知识库和处理经驗。

三是基层治理的动态性与静态部署之间的矛盾。基层治理面对的是生产生活的现实,动态性较强而且常常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而基层工作方式、人员规模和结构通常是固定的、静态的。城市管家则能够实现供需两端的实时动态匹配,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从而提高基层治理效率。例如,现阶段基层政府通常组建网格员、协管员团队,应对城市事件,而城市管家平台上则是动态、开放的服务队伍,可灵活应对实时突发情况,且服务费用实时结算,无需负担长期大规模的固定人员成本。

那么,城市管家应当如何建设呢?笔者认为应当着重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在核心理念上,城市管家实际上是在实践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重塑多元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以及滴滴、美团等企业的诸多实践对于产业组织方式和大众的参与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城市管家是该理念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在具体设计上应当注重通过连接海量的服务供需端来满足基层治理中的即时的多元化需求,任何城市居民都可利用碎片时间参与基层治理,并从中获益。第二,在建设基础上,城市管家需以城市大脑作为基础平台。从各地实践来看,当前城市大脑已实现问题实时发现以及综合指挥调度,城市管家实际上是城市大脑向处理末端的延伸,需以城市大脑的知识、数据以及计算能力为基础,实现精准、高效执法。第三,在体制机制上,要建立支撑城市管家平台可持续运转的权责利机制。城市管家使得政府、各类企业、物业机构以及居民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初始阶段,城市管家仍需政府主导建设,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政府则将由主导者转变为监管者,对平台运转以及服务执行等进行合理监管和评价。

综上来看,城市管家是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以城市大脑为基础,重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关村城市大脑进入2.0建设阶段,中关村要以街镇等基层治理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城市管家,与城市大脑共同形成识别、处置、反馈的服务闭环,塑造基层治理新格局。

猜你喜欢
管家共治大脑
郁小文的猪管家
做自己的小管家
HAPPY LIFE创意管家型APP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