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

2021-04-09 09:08刘冀瑗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民性实践路径内涵

刘冀瑗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时代的中国国情,在继承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共产党的人民性传统的前提下,在总结习近平基层工作经验的过程中,强调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充分依靠、尊重和造福人民,来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性;内涵;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0169(2021)02-0004-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新时代的中国实践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性思想,提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决相信并依靠人民,其目的就是造福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产生条件

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不仅在量上增加了,而且在质上也提高不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表现在各个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的。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并为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马克思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发现了唯物史观,找到了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人民群众,否定了英雄史观,确立了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实践与斗争决定社会变革及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他们是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指导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习近平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1]。习近平总书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努力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立场,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二)理论承继: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百年成长史,是一部成功的历史,所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源在于其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人民性思想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不断丰富与发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提供理论承继。毛泽东从中国革命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建设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和毛泽东的人民思想,在新的实践与国内国际的形势下,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思想。他把人民范畴扩大,建立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使我国的建设力量不断扩大。他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重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继承邓小平人民思想的同时并推进了一步。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他强调在经济、政治制度上和法制建设中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践无止境,新的历史方位呼唤新理论指导。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民性的与时俱进。

(三)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提供了文化的支撑。我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荀子把民与君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用载舟覆舟,形象地描述了民对君的重要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汉唐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关注。汉目睹秦亡,深刻吸取教训,将民本思想作为重要思想。唐太宗李世民将“民水君舟”作为治国之道。国家兴衰取决于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重民爱民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治本之策。宋明清的民本思想更为完备。苏辙的“去民之患,如去腹心之疾”、张居正安民、利民、恤民的为政之道等,都体现了对民的关心与体恤。民本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习近平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来阐明党与人民群众的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3]。习近平始终把“民心”作为执政的根本,他承继了历朝历代重民爱民思想。

(四)实践来源:习近平的基层工作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人民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习近平的工作实践和从政经历。1969至1975年的七年梁家河插队经历,为其人民性思想提供了实践积淀。黄土高原这片热土塑造了习近平吃苦耐劳、与民同甘共苦、为民服务的情怀。在1982至1985年的正定县基层工作期间,他经常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并打成一片,他坚持“到基层调研,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4]。1988年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他创造性地提出的“现场办公下基层”,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调研9个县,他的踏实工作作风,竖起为民服务的良好口碑。2002年调任浙江工作期间,他继续深入群众,每年至少花4个月时间调研,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习近平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任职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各地区的实际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扎实的基层工作经历,使他真正了解群众的疾苦,深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不断地要求党员干部要实干,忌空谈。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变成了他执政的目的与价值。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内涵体现在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几个层面。

(一)价值理念: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强调人民地位至高无上,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检验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就是看这个政权为什么人执政、靠什么人建设,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党的一切工作最高标准就是尊重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与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撰稿人,是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5],从中可见人民在习近平心中的神圣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6]作为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二)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这三个发展强调的是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7]40。发展就是要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来制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发展依靠人民。历史是由人民推动前进与发展的,只有人民跟党走,国家才会安全与稳定、党执政才有合法性基础。发挥人民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7]27。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成效由人民检阅,人民才是阅卷人。习近平强调,人民创造发展成果,人民更应该共享发展成果。改革是否成功以人民是否共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改革发展成败的最终评判标准。

(三)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主体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的发展“为了谁”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的最基本命题,与党的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为什么人的问题,决定一个政党和一个政权的性质。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不能变,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本质和最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解决所有问题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钥匙。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因为党的根基与党的力量在人民。国家安全为了人民并依靠人民。司法体制改革也是为人民,靠人民并造福人民。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8]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人民立场。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是革命走向胜利的决定因素,在新时代,战胜一切困难与风险同样只有依靠人民并相信人民。

(四)根本方法:群眾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必须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群众路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群众路线事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立党宗旨,同时也事关政治态度。习近平以永远是人民小学生的心态进行管理国家和群众事务,强调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特点与优势,脱离群众是要不得的、是最大的危险。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如果脱离人民,终将一事无成,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强调,党与人民是始终团结奋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依靠广泛发动群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始终是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和增长党的政治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信、依靠、发动群众来战胜发展建设中的一切困难。

(五)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有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一根本宗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扬。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党的根本宗旨上升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并强调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执政理念[9]。党永远不能变是自己的根本宗旨。时刻回应人民期待、倾听人民呼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和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每一位党员同志在工作中始终要牢记并积极践行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中永立不败之地,才能让党的地位稳固,才能让人民更加拥护党。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实践路径

理论产生于现实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我们要通过充分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和充分造福人民,来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

(一)充分依靠人民

推动改革必须充分依靠人民。人民才是改革成败的决定力量,没有人民参与的改革,既没有意义,也不可能成功。首先,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力量和实践力量。要创造公平正义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利于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大包干”、乡镇企业改革等都是劳动人民发起,人民是改革的动力。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改革知情权、参与协商权,要听取人民建议,发挥人民的创造力。其次,发挥人民群众的评价权。只有人民有权评价改革的成效,人民才是“阅卷人”,以人民满意与否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评价标准。人民才是改革实践与评价的准则,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改革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创造历史大业必须充分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充分依靠的一股磅礴而又坚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胜利也是充分依靠人民的最好明证。首先,问计于民、听民之声。要想成就历史伟业,就得满足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倾听当地人民的意见和需求是各级各地党和政府规划和制定政策的前提与基础。其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需要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来保证。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使民主制度更加规范与完善;扩大政治参与的形式,保障人民依法有序参与管理。通过协商民主团结一切民主力量。落实群众路线,鼓励人民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二)充分尊重人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新时代,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维护和发展上,充分验证了党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突出成就,但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部分小的失误时刻提醒着党不能放松警惕,要不断地有意识地深化人民主体地位。在新时代,要发动人民力量开启“四个伟大”征程。从伟大斗争来看,人民是进行伟大斗争的主力军,要凝聚人民力量打好这场斗争。从伟大工程来说,新时代,只有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一方面,密切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只有在人民的监督下才更有保证。从伟大事业来讲,伟大事业的源头活水是人民,推动伟大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也只有人民群众。从伟大梦想来看,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决定力量是人民,中国梦实质就是人民梦,人民实现并享有中国梦。在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下,谱写人民主体这篇大文章,促进新时代中国更好地发展。

让人民监督权力。党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并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实现民主的途径,也是防治腐败的手段。从严治党已初见成效,关键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得到保证。不可忽视的是,反腐败斗争还应该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以实现真正防治腐败的目标。首先,扎紧监督制度牢笼,要用完善的制度去管权、管事和管人,不允许“钻空子”。其次,创新便捷的监督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实现监督的便捷快捷。可以通过设立微信、开通微博等方式,发挥网络在监督中的作用。最后,形成自觉自愿接受监督的良好氛围。鼓励人民主动监督,提升人民的监督能力,使权力的行使更加公开与透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充分造福人民

维护人民利益,让人民拥有更充分的获得感。党和国家不仅在医疗、教育等民生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态环境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获得感”是习近平关注的高频词,是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把“蛋糕”做大才能持续满足人民的“获得感”。只有继续以发展为中心,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提出的要求,新时代新思想的人民性才能落到实处。“蛋糕”不仅要做大,还要提高质量,这就要关注可持续性发展,重视生态平衡。以分好“蛋糕”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改善和保障民生,让人民拥有更持续的幸福感。“幸福感”是让人民对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都感到满意、愉悦并觉得有价值。现在通常用“幸福指数”来表示和衡量这种感受和体验。幸福指数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它通常包括人均GDP、社会安全、健康寿命以及政府腐败等多种衡量标准。中国幸福指数位居全世界第93位,这就在人民幸福感方面对党与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国家的幸福感使全民更加幸福,增进民生福祉,这是人民性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既要关注与重视教育,还要重视科学技术,提高教育的网络化水平与范围,营造一个全民爱学习的氛围,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通过创新技术、提供资金便利来鼓励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还要对人力市场中性别歧视、不公平现象进行约束与管理,创造更多更平等的就业机会;还要建立更完善的保障体系,实现帮扶与救助,做好保险,住房建设,为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证。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着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为全民健身提供高质量的设备与场所。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这是践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实施国家安全观,让人民拥有更多的安全感。人民感到放心与安稳的心理体验便是安全感。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人民安全居于核心地位,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时,习近平始终想到的是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人民性是我国防控疫情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保障人民拥有安全感是“人民性”践行的重要途径。要坚持让人民拥有安全感。在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方面下功夫,树立安全意识,包括生产、食品和网络安全等,保证人民幸福健康。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要联合各民族的力量维护国家的安全,以及生产、食品和网络安全等。要让人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意识参与国家公共安全管理,增强人民的安全意识。要以人民安全为首位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和冉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4]作風建设要敢抓敢管——读习近平在正定之五[EB/OL].[2019-04-19](2020-11-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19/c40531-31038331.html.

[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9]严华,朱建纲.新时代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5,29.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人民性实践路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