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2021-04-10 19:16陈震林婷
新型工业化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生专业

陈震,林婷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8)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提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创造”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民族复兴的建设者,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1]。伴随着创新创业经济形势的发展,世界各国已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世界高校战略转型和使命重塑的核心内容。同时,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社会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应是充分结合AI时代特点,构建具有AI素养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专家们还普遍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环节。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模式、信心、态度、技能和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够增强学生对商业机会洞察和识别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地方高校办学的差异,结合现实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人工智能时代需求为背景,分析问题,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本文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现状

自从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意识越来越强,也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国家及社会各种有效资源的支持下,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策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包括了校内和校外的有效政策资源,能够为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服务的校外资源或政策是极其重要的外部生态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构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的良好生态环境。这些有效的资源需要与校外各种优势资源相结合,包括政府、社会各界的政策资源。

近年来,高校、政府和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为大学生提供许多的优势资源,但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地方经济的调研不足,导致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与地方创新与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不够紧密;二是缺乏协调沟通机制,高校、政府和企业的支持较难融合到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而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也较难利用当地资源,难深入合作,导致许多创新思路和项目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无法与社会需求对接。

1.2 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

目前,创业创新课程常常是以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主要向学生教授一些创业知识、政策等层面的内容,以网络课堂、校内讲座、创业导师分享会等的形式开展教学。且课程多是以传统专业类别为导向,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低。尚未形成基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造成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设计,无法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创新创业教育,导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重化”。

1.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设计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通过各种竞赛、创业项目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单一的实践平台,而这些平台大部分都以专业技能为主,进行各种专业竞赛。但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课堂理论教学,还要到企业、社会去实践。据调研了解多数创新创业教育多以“单一”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为主,并开展一些类型单一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活动[3],把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一种“应付”状态,按要求被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实践环节较薄弱,缺失创业实践平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创业历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主动性低和抑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1.4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

师资质量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多数地方高校教师承担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们多数是兼职教师、社会人员,如辅导员、企业界教师等。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需要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这就对师资提出极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有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目前,从教师结构来看,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科专业老师的比例较少,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缺失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无法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培养[4]。

1.5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不完善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创新创业课程与常规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它侧重创造、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创新创业的考核评价不能“跟着”常规课程的评价方式。而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很好设计课程考核指标和教学方法,缺少过程性考核,学生多数是以追求学分为导向的学习方式[5]。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指标无法体现分阶层的差异化,常常是以同一把“尺子”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构建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2.1 人工智能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应根据社会人工智能化发展趋势,一是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人工智能时代创业意识[6]。二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构建虚拟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自身需要的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拓展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三是相较于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导人工智能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即可扩宽其广度,实现了学生多元化发展[7]。

2.2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在一定方向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全过程评价体系,建立有效质量评价机制。以专业为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增加学生对创业过程的体会,建设分阶层、全覆盖、个性化等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质量文化。一方面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全过程学习能力;另一面,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使得课堂教学也不再是教师“一言堂”了,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样式参与,构建出多样式仿真教学模式。在创业团队训练环节设计时,采用分组研讨,团队间博弈,让学生之间明白了团队内部角色分工的重要性[5]。

2.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相互结合,优化不同专业各年级的创新创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专业背景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学设计,使得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同时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避免出现“两张皮”。

2.4 构建多级别实践平台

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知识不仅仅是来自创新创业项目活动,还需要具有难度区分度的不同年级的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利用平台将人工智能基本知识、双创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等三者有机结合,实现相互渗透,达到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平台,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形成层次递进、相互融合的实践平台教育体系,让学生参与其中,参加不同的实践团队,在不同的平台上得到锻炼。例如,建立了一个基于专业课的平台,设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形成有难度区分度的多层次平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不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都得到提高。

2.5 搭建校企校地合作平台

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将服务于地方经济。应明确地方特色,跟随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并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立足于社会实践产业性、区域性特色,搭建“立地型”创新服务平台。与企业行业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产业班、企业冠名班等人才培养项目,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深入实践,有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感受,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

2.6 建立一支综合性教师队伍

一方面优化师资结构,优化教师准入制度。邀请成功创业者、企业家、技术专家等担任教师,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师资内培,对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遴选愿意投身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学校积极提供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平台,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将培训和挂职锻炼贯穿于教师职业成长的全过程。这样就可以产生大量有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技能的教师。教师的自身实战能力提高了,其引导和指导学生创业创新实践的能力也提高了。

3 结语

高校的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被全球誉为新的经济驱动力,已成为驱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本文从“人工智能+”新时代的需要,基于传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应积极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持续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将“人工智能+”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激活专业创新机制,完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倡导有效整合“校政企”各类资源,形成一个协调资源和利益共同体的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思维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心中对创新创业的浓厚热情,为国家发展输送更多适合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