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女儿(上)

2021-04-12 01:54
现代妇女 2021年10期
关键词:华坪张桂梅林丹

“‘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他们的品格风范,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号召。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8位是女性。“渡江英雄”马毛姐、群众心中的“活雷锋”王兰花、“小巷总理”林丹、“燃灯校长”张桂梅……这些坚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的党的女儿以热血践初心,以生命赴使命,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为理想信念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书写了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精彩答卷。本刊分上下两期刊登8位“七一勋章”女性获得者的感人故事,以飨读者。本期刊发《党的女儿》(上)。

王兰花:“兰花芬芳”十六载,志愿服务暖人心

文/刘世康

在获得“七一勋章”之前,宁夏吴忠市“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慈善协会会长王兰花已经从事志愿服务16年,大家对她的评价也从最初的“爱管闲事”,变成了居民心目中的“热心肠”“贴心人”“活雷锋”。

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

退休前,王兰花在吴忠市利通区裕西社区居委会工作了近20年,为居民们家长里短的事也操心了近20年。2004年从居委会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后,她被巨大的失落感包围。“离开了熟悉的工作岗位,感觉精神一下没了寄托。”王兰花说。

让王兰花没想到的是,居民们并没有忘记她,家里老人需要照顾、两口子闹矛盾、下水道不通、暖气不热……遇到大事小情,大伙儿仍会找她反映,在居委会找不到她,就登门拜访。

很快,王兰花找回了退休前的状态。不少居民并不知道,由于种种原因,王兰花刚退休那几年并没有退休金,和老伴儿靠领低保金度日,有时亲戚还会送一些粮食来接济她。但她对此毫不在意,在义务服务中得到居民的肯定,让她在精神上感到富足。

为帮助更多人,2005年初,王兰花和6位老姐妹一起,成立了“王兰花热心小组”,地点就设在她家里。她们每天奔走在社区各个角落,照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帮助邻里解决琐事、化解纠纷,渐渐成了邻里间的“贴心人”。后来,找她帮忙的人每天都挤满她70平方米的屋子。

每当群众上门寻求帮助,王兰花都会竭尽所能、热情真诚,宁可跑断腿、磨破嘴,也不能对不起大家对她的信任。一次走访中,她得知社区居民张金霞下岗了,留下8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多岁的孩子出去谋生,于是她一边发动志愿者上门义务照顾这一老一小,一边为老人争取公益资金、申请城市低保。

当张金霞返乡后,听说了热心小组的义举,十分感动,她也将这份温暖传递了出去,义务承担起照顾社区孤寡老人安明香和连月新的担子。在王兰花的带动下,热心小组里“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老党员还有很多,他们都能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发挥作用,示范带动一批在岗党员和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现在“王兰花热心小组”在册志愿者中有党员186人,形成了“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扩大志愿服务?传递兰花温度

16年来,王兰花带着热心小组的成员们致力于帮困扶贫,积极动员志愿者、爱心慈善人士,募集爱心慈善资金近98万元,先后帮扶1449人次,为居民解决生活中各类大小事情7000多件;他们致力于化解民事糾纷,坚持“接待群众热心、调查了解细心、教育疏导有诚心、调解纠纷有耐心、处理问题有公心”的“五心服务”理念,调解各类民事纠纷案件600起;他们致力于公益事业,广泛开展文明劝导、清扫卫生、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7000多次;他们致力于拥军优属,主动联系15家拥军服务点,发放拥军优惠卡2000多张,每年为战士送去慰问品,表演文艺节目,缝补清洗衣服、床单被褥不计其数。

如今,宁夏妇联决定将以王兰花名字命名的“兰花芬芳巾帼红”,打造成一个在宁夏全区都响当当的巾帼志愿服务品牌。

王兰花也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进京接受表彰。

“能获得‘七一勋章,我十分激动和自豪,我将一如既往地从事志愿服务,继续培育孵化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回报党和国家!”她表示,这枚勋章激励着她把志愿服务工作做得更好,让“兰花芬芳满利通、大爱温暖新时代”的主旋律唱响吴忠大地、唱响宁夏山川。

马毛姐:“支前模范”六渡长江送战士

文/王蓓

“你就是那位渡江小英雄,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姓马,没有大名,因为是家里的老三,别人都叫我小三姐。”

86岁的马毛姐,依然清晰地记得70年前在北京怀仁堂和毛主席的那段简短对话。她说:“没想到,第二天,毛主席又专门派车接我到中南海的家中做客,为我取了马毛姐这个名字。”

“毛主席说,你是我们的小英雄,没有名字怎么行呢?我考虑了一下,想给你起个名字,你姓马,你的第一个名字就随我的姓,叫马毛姐吧?”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马毛姐深情回忆。

马毛姐,渡江支前“一等功臣”“支前模范”。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打响了著名的渡江战役。4月20日夜,年仅14岁的马毛姐,划着自家的小船,冒着枪林弹雨,将第一批渡江突击队的战士运送到长江南岸,当晚,她往返6趟,运送近百位解放军战士。

其间,马毛姐右臂负伤,却依然坚守在船上,还从江水里救起几名落水的解放军战士。运送完战士,她又驾船为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直到渡江战役胜利结束。马毛姐成为渡江战役中年龄最小的“支前模范”,她驾驶的船也被称为“渡江第一船”。

马毛姐,1935年出生在长江岸边、安徽无为县马家坝的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一间低矮的茅草屋、几亩薄田、一只用于捕鱼的小木船,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

1949年2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歼灭了驻长江下游地区北岸的国民党军队,解放了无为地区。

马毛姐一家和其他穷苦人家一样,沉浸在获得解放的欢乐里。“附近大大小小的村落里驻扎着数不清的解放军,他们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我们无为的老百姓挑米担柴、修路挖沟、征用船只,忙着为支前做准备。”年少的马毛姐决心也要为解放军做点事。

渡江,最重要的就是船只。一天,她看到一张征集民船的布告,高兴地和大哥瞒着爸妈报了名。

194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谈判协议上签字,和平谈判破裂,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大军马上行动起来,准备渡江作战。

当天上午,解放军召集各村水手开会,马毛姐兴奋极了,却没想到因为年龄太小没被批准。马毛姐没有气馁,她说:“我不怕死,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的江水我特别熟悉,我会掌舵,我会划水!”

在马毛姐的坚持下,当晚,她和哥哥划着船,与其他3只船组成渡江突击队,载着30多名解放军战士向长江南岸进发。哥哥眼睛不好,在船桅杆扯帆,马毛姐则一手掌舵,一手划桨。

几艘被国民党军队讥笑为“经不起一发炮弹”的木帆船,快速向长江南岸破浪前进,子弹像雨点似的打过来,打烂了帆篷,打穿了船板,打伤了战士,也打中了马毛姐的右臂,鲜血直往外涌。她忍住痛,简单包扎一下,继续稳住船舵。

那个晚上,她和哥哥驾驶着自家那只单薄的渔船,往返长江两岸6趟,把3批解放军战士送到了南岸。

渡江作战任务完成后,机智勇敢、年龄最小的渡江英雄马毛姐,被巢湖军分区支前司令部授予“一等功臣”和“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马毛姐的英雄事迹也被传颂开来。

1951年国庆节前夕,马毛姐收到了毛主席亲笔签名的邀请函,“邀请我进京参加国庆庆典。”16岁的马毛姐兴奋极了,“去北京的路上,我都在想象见到毛主席时的情境。”

“没想到,毛主席知道我没有正式的名字,居然想了一夜,为我取名。”马毛姐回忆,“毛主席看我身上的衣服太旧太单薄了,还让警卫员找人为我做了一套藏青呢子衣服和一套花布单衣。毛主席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毛主席还问我想不想留在北京读书,我说家乡的领导已经为我安排好读书的事情,我也想在家乡读书,将来为家乡建设再出力。”马毛姐说。临别的时候,毛主席还送给马毛姐一本精致的笔记本,并在扉页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8个大字。

对毛主席赠送的这些珍贵礼物,马毛姐一直舍不得用,把它们锁在一个木箱子里珍藏了起来。遗憾的是,1954年老家无为遭受了罕见的水灾,老家的房子也被水冲坏,那只放在老家的珍贵木箱也失去了踪影。

离休以后,马毛姐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她先后300多次走进校园,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为后辈讲述战火纷飞年代里的红色故事,用亲身经历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时十分感慨地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林丹:“小巷总理”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文/耿兴敏

1985年加入中國共产党的林丹,是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她扎根社区近50年,在基层的岗位上,始终为民爱民,当好党的“传声筒”、群众的“服务员”,脚踏实地地做好社区的每一项工作。

回首来路,林丹获得诸多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优秀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华敬老孝亲十大楷模”……

如今,2021年的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林丹获颁“七一勋章”!

这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共产党员林丹沉甸甸的付出和一颗温暖执着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责任心。

1991年初,军门居委会党支部刚刚成立之时,办公条件简陋,办公室墙壁上甚至都褙糊着报纸。在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军门社区的面貌变化令人惊叹。1995年4月,当习近平同志第二次来此调研时,看到这一变化很高兴,“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这副对联脱口而出。直到如今,这副一直贴在军门社区的对联,仍激励着社区里的每一个人。

如今的军门社区,常住居民约3500户,老老少少人口1.3万多人。林丹总在琢磨怎么更好地发挥党员作用,在工作上不断创新,为的就是更有效地给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比如,全面提升社区68座楼院的居住环境,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精细化治理,让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得到提升。

在福州市的军门社区,居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必定有我们‘小巷总理的身影。”

点点滴滴,林丹把党的温暖以实际行动传递到群众的心坎上。

一路走来,林丹总是倍加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一次次荣誉,她总是把荣誉转化为为民服务的更大动力。

展望未来,林丹说:“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莅临军门社区时提出的‘三个如何重要指示,始终牢记‘为群众服务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殷殷嘱托,脚踏实地做好社区每一项工作,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我将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拓展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将军门社区打造成为展现福州形象的典型样板。我将带领广大社区干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奋斗姿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以优异成绩开启百年新征程!”

这发自心扉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是林丹为自己再次敲响的战鼓:在党的领导下,做好社区群众服务工作,让社区居民更加幸福,让社区生活更加文明,做一名更加优秀的共产党员,启航新征程,勇往直前!

张桂梅:“燃灯校长”用一生照亮大山女孩的梦想

文/周玉林

用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回报父老乡亲

1972年,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15岁的东北姑娘张桂梅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这一扎根,便是50年。

1995年,相濡以沫的丈夫病故,张桂梅的世界彻底崩塌了,无儿无女、心如死灰的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从大理来到川滇交界处的小城华坪,进入华坪民族中学教书。

在民族中學,张桂梅一心扑在教学上,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实。但此时她被查出患上了严重的子宫肌瘤,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等人前去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劫后重生的张桂梅决定回报华坪这片热土。“我要用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回报华坪的父老乡亲。”张桂梅说。

在华坪民族中学教书期间,张桂梅第一次深刻了解到,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孩无法上学的现实困境。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为了“建校”的目标,张桂梅开始四处奔走募捐。

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1日,94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如今的华坪女子高中,校园内草木葱茏、百花争艳,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而成立之初,整所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

没多久,第一批进入学校的17名教职员工就有9人辞职,部分学生也转学了。“女高还能办下去吗?”质疑声四起。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哭完后回到办公室整理档案。她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加上自己,共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说,“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似有点残酷,但她对得起自己肩上的这份责任和使命。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涌动传承

“如果没有华坪女高、没有张校长和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我就考不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没有华坪女高、没有张老师,我可能早就回家务农了”……这是就读于青岛大学的吕娜、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的邓婕和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的郭晋霖的共同心声。

独特的教育理念,给了贫困女孩们理想的引领、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塑造。

学生们都忘不了高中入学后的第一堂课。“太出乎意料了,第一堂课校长不直接谈高中阶段的课程,而是让我们抄写党章。”邓婕回忆。

经过探索,张桂梅制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读红色著作等教育教学方针,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即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开展一次党员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大山深处,多了许多革命先辈的精神传人。

在华坪女子高中,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宣传组画随处可见。《红梅赞》成为师生们演唱最多的红色经典曲目。红色校服也成了学生的统一着装。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张桂梅说,她还要多抢一点儿时间,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样就一生无憾了。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任编辑 史旺平)

猜你喜欢
华坪张桂梅林丹
基于SWOT分析和钻石模型的云南华坪芒果产业竞争力研究
写给张桂梅的一封30万字长信
张桂梅:教书育人奉献所有
华坪女高的校训
女高校长张桂梅陷入“舆论风波”
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 我想改变一代人
丽江华坪花傈僳服饰特征探析
华坪县鲜食玉米栽培新技术研究
林丹 承认出轨
林丹 最后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