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药物治疗与药物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在焦虑症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12 11:12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7期
关键词:艾司西普兰心理治疗

蔡 林

陕西省渭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病区,陕西 渭南 714000

焦虑症作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会使患者出现心慌、坐立不安、出汗、胸闷气短及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者会影响日常生活,因此需要及时的心理调节和科学治疗[1]。目前,临床普遍使用药物治疗方式,但是有些比如苯二氮类等药物治疗有依赖性,且患者的根源心理问题并因此收效甚微。认知行为疗法是不能得到解决,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对患者的具体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从而减轻疾病症状。已有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3]。鉴于此,本研究抽选出84例焦虑症患者,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旨在探究在药物治疗焦虑症时,结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焦虑症患者中,抽选出84例加以研究,根据抽签结果分组。对照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36.8±5.2)岁;观察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35.9±4.1)岁。纳入标准:(1)经诊断,确诊为焦虑症的患者;(2)无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3)配合治疗并接受随访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精神状态等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服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药物治疗。选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来士普),规格10 mg/片,口服每日一次,一次一片。持续服用一周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适当调整剂量,最大不超过一日20 mg。实验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增加认知行为心理治疗[4]。首先,医师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症状,引导患者自我认知、自我了解,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负性心理。其次,医师帮助患者分析负性心理形成的原因,发现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总结出患者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医师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疏导,引导患者正确看待问题,共同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患者情绪调节的能力。心理治疗一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在治疗开始一个月后测评两组患者的心理情况。

1.3观察评价标准

(1)心理状态。使用SAS (焦虑自评量表)和 SDS (抑郁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采用4级评分,焦虑总分低于51分者为正常,51~60者为轻度,61~70者是中度,70以上者被认为重度焦虑;抑郁总分低于51分者为正常,51~60为轻度抑郁,61~70为中度抑郁,71分以上被认为重度抑郁[5]。

(2)治疗效果。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症状变化,对比治愈率。

显效:患者焦虑情绪及生理症状完全消失,且认知积极;

有效:患者的生理症状基本消失,认知比较积极;

无效:患者的生理症状无明显改善,负性认知明显。

总治愈率=显效+有效。

(3)随访半年,统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计算比较复发率。

2 结 果

2.1心理状态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

2.2治疗效果 相比于对照组(80.0%),观察组患者的总治愈率(95.0%)显著更高(P <0.05)。

表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

2.3复发情况 在随访期间,对照组患者中复发14例,复发率33.3%;观察组患者中复发2例,复发率4.8%。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复发率显著更低(P <0.05)。

3 讨 论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日益增加,人际交往开始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得各种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焦虑症已经成为了高发疾病之一。焦虑症的患者通常无意识地紧张、害怕、莫名恐慌,病症早期大部分患者不察觉或不重视,未能自我调节、及时就医,继续持续亚健康的生活状态,长久以往发展为生理心理双重疾病。因此,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临床普遍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患者。艾司西酞普兰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抑郁症和焦虑症均有较好疗效。但是,也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艾司西酞普兰会给患者带来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一旦停药,容易复发[6]。

焦虑症的产生和患者的生活作息、性格、心理状态都有关系,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焦虑症患者的治疗中,重要的是找出患者心理积压的问题,标本兼治。认知行为心理治疗通过帮助患者自我分析、改变自我认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在治疗的同时,医师和患者加强交流沟通,对患者传递关心的信号,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让患者体会到人际交往的温暖,获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本研究抽选出84例焦虑症患者,将认知行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起来,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这说明对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疏导发挥出一定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焦虑症状,并且疗效持久、稳定。

综上所述,探究在药物治疗焦虑症时,结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焦虑症状,减少复发,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艾司西普兰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