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水管理及供水安全对策

2021-04-12 06:00黎子麟
智能城市 2021年19期
关键词:供水管水务饮用水

黎子麟

(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广东广州 510530)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人们对供水效率和供水安全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给供水管理部门带来了更多挑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的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在社会层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形势下,供水行业有必要充分重视供水系统管理和供水安全,着力于提供高效优质的供水服务和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本文主要就城镇供水管理与供水安全管控工作进行阐述。

1 城镇供水管网的相关概述

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城镇供水管理体系,可以较好地满足城镇居民和企业的用水需求。目前我国城镇供水体系中使用的水资源主要来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两者占比在不同城市、地区有所差异。我国水资源呈现显著的分布不均匀情况,因此在地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需要大量利用地下水,对于区域水资源平衡和水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要求供水行业在城镇供水建设与管理方面应具有较高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减少供水漏耗等造成水资源浪费的情况。结合我国各地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少城市和地区都存在供水体系建设不合理的现象,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和浪费等问题。我国城镇供水管网体系虽然已得到了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还存在不足,应在今后的发展中灵活调整,供水行业应建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并有效落实,使城镇供水管网体系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更具安全性。

2 城镇供水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设计合理的供水管网规划方案

城镇供水管网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城市地区实际情况,设计和优化供水专项规划方案。特别是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的背景下,供水专项规划工作应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在这方面要求相关人员在设计供水专项规划方案时,对城市战略发展规划有清晰认知,同时要结合城市功能分区情况进行供水管网的优化与调整。供水专项规划工作不能闭门造车,水务部门和供水企业必须主动与城规部门对接,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城市建设规划发展动向,开展预测性规划,使供水管网体系可以较好应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城规部门进行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时,也应咨询水务部门和供水企业意见,了解用地周边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情况和供水现状,避免在用水集中区、供水不利区布置高耗水企业,加重城市供水系统负担。

2.2 提高供水调度运行的经济性

有效的供水管网调度运行手段是显著提高供水管理效率重要途径。供水管网调度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供水企业运行成本、管网漏耗与产销差等多个方面,应引起充分重视。在具体工作中,要求管理人员熟悉区域自来水厂、供水加压站数量、位置、生产运行能力、覆盖范围等情况,还需要掌握供水区域内不同片区、不同时段的用水情况,结合历史数据展开全面分析,形成各种等级的计量调度分区,建立不同区域和时段的差异化用水峰值管理方法,通过内部调度提高城市供水的稳定性。供水调度运行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较高,供水企业应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SCADA系统等现代信息软件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智慧水务平台辅助完成供水调度运行工作。调度管理人员也应结合当前管理情况以及用户用水体验,积极进行用水峰值的调整,制定一系列供水调度预案、应急供水专项方案等规范流程,使基于智慧水务系统信息技术的用水峰值管理和调度运行模块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2.3 保证供水管网建设的质量

供水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是城镇供水系统建设过程的质量保证和基础。随着经济建设发展,供水工程建设施工从原来由供水企业统建统管逐步向全社会施工企业开放。这要求供水企业在进行现场项目管理时,必须形成全过程动态质量管控体系。在工程准备阶段,应做好施工方案论证和技术图纸会审工作,保证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施工阶段,应做好各个施工材料的质量检查,深入各个施工环节,随工程进度开展施工质量验收工作。及早发现施工环节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研究处置方案,监督施工整改落实,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工程完工后,管理人员还应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对比供水管网的建设参数与具体要求,充分保证供水管网的建设质量,管线竣工资料及时录入智慧水务平台,为供水调度运行工作提供重要信息和数据基础。

2.4 做好供水管网的维护与改造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地区的整体规模也得到了显著扩张,供水系统不断向外延伸。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供水管网逐渐出现老化现象,管道爆漏频发、管网漏耗增大、用户用水水质下降等问题,对供水服务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供水管网维护与改造是供水行业提升服务质量目标的一大难点。在科技水平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供水企业应打破传统观念,积极尝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探索更快速、更高效、对供水管网运行影响更小的管网维护与改造手段。例如采用智能机器人或管道内窥镜设备检查供水管线内部工作情况以此评判改造必要性;采用噪声分析仪、相关分析仪等设备探查管道泄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减低漏耗;利用地质雷达探查地下管道安全状况排查基础结构完整性;采取管道内衬法、破管置换法等非开挖工艺对老旧管网进行更新维护或应急抢修等。

3 城镇供水安全的保障对策

3.1 构建供水水质监督体系

水务部门、供水企业应构建供水水质监测与监督工作架构、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建立从取水水源、水厂出水、管网重要节点、管网末梢、居民生活小区二次供水直至用户用水终端的全供水流程水质监控。以水质在线检测、定期定点检测、流动取样检测等手段,获取供水水质的各项信息,直观展示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的整体情况。相关人员开展检测活动时应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的标准与操作指引,供水企业也应建立或完善水质检验实验室,适时更新检测仪器,逐步增加检测项目,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供水企业对水质检测结果应进行跟踪处理,对水质下降甚至水质不达标的检测点,应组织分析原因、制定改善措施,通过供水调度运行、管网维护改造或改进制水工艺等手段提升供水质量。供水企业应依法向社会公开水质检验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依法向水务部门提交水质检测数据,水务部门结合水质检测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为未来水质控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

3.2 做好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

立足于城镇供水安全的角度分析,做好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非常关键。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态污染问题,对地表水的威胁越来越大;部分城市加强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建设隧道、地下轨道交通等工程也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源安全。基于这些情况,水务部门应发挥行业主导作用,牵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标准,划定水源地保护范围,在城规、国土、公安、林业等部门的协助下,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做好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供水企业应做好饮用水源的定期巡检与水质分析,明确饮用水源的整体质量水平。发现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水务部门、供水企业应立刻介入处理,采取有效手段恢复饮用水源的水质水平,水务部门依法使用行政手段对污染饮用水源的行为予以打击,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予以行政处罚。

3.3 建立供水安全监督与反馈机制

城镇供水安全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建立供水安全监督与反馈机制。城镇供水安全管理活动非常复杂,单靠水务部门难以取得良好成效,需要发动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其中。水务部门和供水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电子邮箱、电话、意见箱等多种方式,为民众提供供水安全信息的传递途径,及时上报供水安全问题以。水务部门和供水企业接收相关信息后,应引起充分重视,尽快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核实与处理。此外,还需要做好处理信息的公示,使社会民众可以第一时间接收供水安全问题的处理结果,避免社会民众与水务部门之间产生误会或矛盾,提高水务部门的服务成效。

3.4 加强水污染的治理与防控

城镇供水安全管理过程中,还会面对较多水污染问题。在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水污染的来源越来越多,区域水生态环境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做好水污染的治理与防控工作,切实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水务部门可通过划定排水单元、供水单元等手段对区域供、排水用户进行网格化管理,对区域内出现的水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制定相对完善的水污染治理计划,在今后工作中逐步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水务部门还需要做好水污染的防控管理工作,在摸排明确区域内水污染源头的基础上,联合环保部门等其他主体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共同构建水污染防控制度,保证区域水生态的整体品质。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供水服务的品质要求只增不减,城镇供水管理体系和供水安全面临的压力更显著。水务部门和供水企业需要做到结合城市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前瞻性的供水规划方案,使供水管网体系可以与城市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较强的契合性。供水企业应当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构建智慧水务平台对供水调度运行、水质检测等工作任务进行整合,以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使用新型实用手段,提高供水管网的维护与改造效率。水务部门应充分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加强供水水质监督、饮用水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防控工作,对污染城镇供水水质和破坏城镇供水安全的行为依法予以打击,以保证城镇供水管理和供水安全,提高城镇供水用户用水品质。

猜你喜欢
供水管水务饮用水
二次供水管道漏损预警方法的分析和选择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智慧水务在大港油田水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运用分析
市政工程供水管网运行管理
桂林市供水管网在线水力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初探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水务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探讨
饮用水污染 谁之过?
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控制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