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艺术作品赏析

2021-04-12 11:24柳丽萍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倪瓒赏析艺术

柳丽萍

内容摘要:倪瓒书风苍劲妍润,冷逸荒率。书法与其绘画、诗文融为一体,气息高古,书卷气弥漫,深得天然古淡之神韵。其书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取法晋唐气息古雅、中期用笔简逸舒朗、晚期用笔古淡天真。诗文和书法引入构图,不但适应了文人士大夫擅长书法写作的特点、而且使绘画艺术发展成为一门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多项才能的综合艺术,使文人画技法更丰富,意境更开阔,给中国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关键词:倪瓒 艺术 赏析

元代是文人画的昌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转折时期.从元代开始,文人画成为传统绘画的主要角色。此时很多儒生投身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寄情于笔墨山水。赵孟频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他提出“书画同源”等主张,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元代文人画的繁盛发展得益于文人们大量加入绘画的领域。文人士大夫逐渐成为画坛的中坚力量。并确定了某些特定的题材,如“梅、兰、竹、菊”成为“四君子”的专题,并使诗、书、画的结合进一步的紧密。元代文人画的这种发展趋势,将诗意入画面意境。将诗文和书法引入构图,不但适应了文人士大夫擅长书法写作的特点、而且使绘画艺术发展成为一门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多项才能的综合艺术,使文人画技法更丰富,意境更开阔,给中国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书画融合,在抒写胸臆这一方面达到了一种极至,建树最突出的要数倪瓒、王蒙、黄公望、吴镇即“元四家”,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的书与画。

倪瓒(1306-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云林生等。江苏无锡人。倪家为江南富户,家富收藏。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前,倪瓒过着读书作画的生活,优越安适。后来,家道变故,他疏散家财,隐遁于太湖周围山水中,终生不仕,是一个典型的隐逸文人画家。倪瓒早年信奉道教,但长期的泊居生活使他的思想愈趋空幻,佛家思想后来占了上风。到晚年,他的更加思想空寂、冰冷、孤苦,这一切在他的绘画和画论中皆有表现。其山水画的分段式构图和荒寒的境界让后来人无法期及。但他的书法为画名所掩,知之者不多。

一.倪瓒的书法

倪瓒的书法主要体现在画中的题跋和给友人的信札中,且以小楷居多,偶有行楷,其书风古淡天真,神韵飘逸。明人徐渭说:“倪瓒书从隶入,辄在钟元常《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可见,倪瓒的书法从隶书入又受钟繇书法的影响。结合自身书法的清妍俊秀,使妍媚与古拙相统一而自成一家。晚年的书风更是苍劲妍润,冷逸荒率。倪瓒书法与其绘画、诗文融为一体,气息高古,书卷气弥漫,深得天然古淡之神韵。其书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取法晋唐气息古雅、中期用笔简逸舒朗、晚期用笔古淡天真。

(一)早期取法晋唐气息古雅

最早可见《秋林野兴图》,此画作于1339年,此年倪瓒34岁,整体气息古淡雅致,字距行距疏朗,在气息上接近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和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温文尔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在结字上有欧阳询和褚遂良笔意。中宫紧收,左右伸展,造成字的势略显扁方。

(二)中期用笔简逸舒朗

倪瓒中期书法作品(1357-13

67)渐趋成熟,以《江岸望山图》题跋为例,此时期的字有褚遂良阴符经的感觉(图3褚遂良《阴符经》),可以看出前期和中期的书风分界明显,主要特点字形由略长向略方扁转化,字的摆布均匀,书风有左倾之态,已趋于成熟。开始向萧疏、简逸的风格转变,给人一种闲逸、平和之感,这不单是技巧的转变更是心态才情的流露。

(三)晚期用笔古淡天真

倪瓒晚期书法作品(1368-13

74),比如《渔庄秋零图》、《虞山秋壑图》等是晚年书风的一种典型。楷书中加入了隶意,用笔灵动,有行书笔意,行气顺畅时有连带,字的起笔多露锋,收笔时圭角突出,顿笔稳重,字形偏扁。而在轻重对比上,他的笔画都加强了横轻竖重、撇轻捺重的对比,字势向右上角扬起,笔画向右上角聚集,疏密对比明显,整篇布局舒朗错落,自然挥洒成行,该作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撇捺自由舒展且收房有度,起、转、行、收极尽生动,体势落落大方,明代董其昌高度推崇倪瓒: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他的小楷有着独特的用筆和多变的创作意识,在博采众家之后形成他自己独树一帜的特殊风格。

二.倪瓒山水画

倪瓒山水画中萧疏静洁、空旷冷峻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是倪瓒对中国山水画的杰出贡献。其实倪瓒的这种构图样式,并非是他真正意义上的首创,而是建立在董源、巨然和吴镇等前人的构图基础之上的,在他独特的个性和思想的作用下,经过长期探索才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构图样式。我们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来看看他的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梧竹秀石图》,纸本墨笔,纵96厘米,横3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倪瓒早年创作的一幅较为精彩的作品。此图是倪云林托张雨送给书法家缪贞的,画右下角有其小楷自题:“贞居道师将往常熟山中访王君章高士,余因写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并赋诗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声入坐寒。想得此时窗户暖,果园扑栗紫团团。倪璣。”图右上角张雨题〈:“青桐阴下一株石,回棹来看口未消。展图仿佛云林影,肯向灯前玩楚腰。口ロ(二字已损,应为·元镇”)写此纸付老仆至蒲轩,即景书图上。雨。”〉

《枯木幽篁图》倪瓒画山水之余也喜画枯木竹石。这幅《枯木幽篁图》,纸本墨笔,88.6厘米×30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图画平坡之上立一大石,石旁寒树独立,树旁双竹茂盛的挺立,并向左右弯曲生长,周围生长着数丛细竹,干笔淡墨,意境荒寒萧疏。枯树干用淡墨一笔写出,小枝用鹿角法。石头用极干淡的笔勾线,正转侧锋,勾出大体结构后,干笔皴抹。皴线有长有短,有浓有淡,有曲有直,通过折带皴的线条方向,准确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结构,笔墨简淡,风格秀逸。董其昌曾评价倪瓒的古树山石:“枯树则李成,此千古不易,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倪云林亦出自郭熙、李成,稍加柔隽耳。”又云:“云林画法,大多树木似营丘寒林,山石宗关同,皴似北苑,而各有变局。”又说“关同画为倪迁之宗。”这些评价皆可在画中得到印证。

画中竹枝亦以极淡墨写出,竹叶用湿笔介字点法,逸笔草草。倪瓒对墨竹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和吴镇打破文同墨竹一派的束缚,强调书写性、抒情性,开启了墨竹“逸笔草草”的画风。倪瓒给以中的竹画题跋云:“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直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倪瓒画竹石是为了写胸中逸气,不求遵循自然定律。所以他作画不在形似,而是追求逸笔草草,用以自娱。正如他画论有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幅画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是其得意之作,故画上有自题诗云:“古木幽篁寂寞滨,班班藓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蛟溪古逸民。”另有马治、松泉隐者(吴敬臣)题诗赞之。

倪云林的绘画可谓中国山水画史上高逸一路的最高峰。他的绘画成就首先主要是由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修养决定的。倪云林孤苦、茫然、空虚、不卑不亢,画亦因之。其次是师法自然。云林的画基本都是太湖典型景致的概括,所以能给人十分亲切的感觉,而没有任何崇高或险峻的压迫感。这正是太湖旷远清幽的景致和云林悲凉、天真心境的化合而产生的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的效果。再次是对传统的学习。云林从董北苑起家,后来更多地师法荆、关、李成一派,稍加柔合而变之。他也注重向同时代画家学习。不过云林向传统、向同时代人学习,也只是重在分析理解,取其意而不在迹象间。他的功夫主要在另一方面,他学力高,修养深,心胸不俗。王世贞说:“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学,独元镇不可学也。”倪瓒的画看似简,实则内涵丰富。后人缺乏他那种精神感受而硬学他的画,是很难成功的。这幅《林亭远岫图》萧散简淡,是倪瓒绘画风格的代表作。

倪瓚是“元四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其画有早期、后期和晚期的变化。他主要画太湖一带的景致。早期作品中会出现人物,有些还会用较重的青绿设色,构图也不像后期作品那样萧疏,比较紧湊。干笔不多,基本上皆是圆笔,可以看出是从董源起家。但是后来随着政局、遭遇的变化,他思想空虚、凄苦,画风也开始改变。倪瓒后期的画绝少着色有时甚至连一颗红色的印也不铃。画面变简,以一河两岸、堆垒的坡石和几株枯树为主,且再无人物,只剩下空无一物的小亭子成为他精神世界的象征。及至晚年,小亭子也在画上消失。他后期的画不仅构图简,而且惜墨如金,几乎没有成片的墨。笔法更多地师法荆、关、李成一派,用侧锋画出折带皴来表现太湖坡石,笔法飘逸俊秀已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

华翼纶评价说:“倪元镇平淡天真,简而厚,淡而有精彩,绝不经意,纯乎天趣”。

倪云林的画以简取胜,但简而不空,疏而味长。表现出了一种极其清幽、洁净、静谧和恬淡的美。在倪瓒之前,山水画未能表现出这样一种美的境界。他善用“平远”构图,将前景树丛、远山低矮的现实观感夸张提升,强化湖面留空白的意境内涵,使水际线与近处横坡等远近相映,他的画是一幅空灵的图案。他会根据绘画布局的特点,加以适当而必要的题款,将中国书法巧妙地合壁于绘画作品中,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正如清代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所说的那样:“高士倪瓒,师法关仝,绵绵一脉,虽无层峦叠嶂,茂树丛林,而冰痕雪影,一片空灵,剩水残山,全无烟火,足成一代逸品。”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

猜你喜欢
倪瓒赏析艺术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