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场域下依托非遗课程增强文化自信

2021-04-14 01:08陶红霞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21期
关键词:校本传统素养

陶红霞

摘要:作为前沿城市、移民城市的深二代,本土文化比较单薄,故土文化渐远,世界文化融通,亟待需要借助学校深植民族文化教育,而非遗课程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是传承民族文化有力载体,是增强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深圳场域非遗课程文化自信

说到深圳,在大众脑海中涌出来的关键词是什么呢?科技、创新、是先行示范区、灯光秀……总之,我们首先想到一定是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代名词。这是一所年轻化、多元化的城市,是个开放的城市。相比其他地域的孩子,深圳的孩子接受不同文化的浸染,思维更加开放,对城市、对国家的认同也要更为复杂。

6-12岁的孩子正处于“文化敏感期”,也是孩子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商业利益的不断驱动,孩子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在深圳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更为突出。如何培养成长于世界窗口的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让其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生命成长的责任感,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伟大的中国梦,成为当代基础教育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一、时代背景强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上,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国人浸润于心中“日荣而不觉”的价值观。纵观近些年,我们遭遇了很多危机和挑战,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崛起,大国力量”带给国民切身保障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同时也让我们深思要想努力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必定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非遗文化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底蕴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带领孩子们探索、学习,非遗文化和技艺,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活起来”“火起来”,让古老非遗文化“传下去”“走出去”。

二、体系课程构建

鼎太小学自2008年9月开始进行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不断总结积累,经历了从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到走遍中国校本课程,2014年9月紧扣时代脉搏,正式将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升级为非遗校本课程,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完成了非遗文化的课程开发。

课程内容从做人处事、学习创造、健康生活三个方面梳理、总结形成节日课程、技艺课程、传统体育、修心课程、艺术课程、传统游戏六个大类完备的非遗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弥补了现有国家课程的不足,为特区学生提供鲜活的课程资源和多样的学习体验。学校的德育工作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通过课程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感恩、孝顺、自信、善良、诚信等传统美德都在课程中渗透;20多门非遗课程的浸润,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开枝蔓叶,形成了崇德仁爱、和谐创新的德育特色。

非遗课程以培育全面发展的儿童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培养落实到各个课程中,同时又各有侧重。艺术、修心课程陶冶学生的身心,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传统游戏、传统体育课程要求学生互相配合,遵守规则,重点发展学生的责任担当品质。节日课程的重点是宣扬节日的文化背景,学会做人处事,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丰富多彩的技艺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技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技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四个核心素养,在我校的培养目标“会做人、会处事、会思考、会创造”得到落地实践。

三、社团选点落实

还记得小学时跟着手工老师做宫灯、做粘贴画、做布偶……那些动手实践的快乐,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正是源于这些童年的记忆,现在我仍然喜欢亲自做些手工作品来丰富自己的闲余生活,陶冶自己的性情。学校推广民俗课程,让孩子能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这仿佛为我们推开了一扇走向中华灿烂文化的门,我深深的被这灿烂的世界吸引了,流连其中,目光所及都惊叹不已,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我在学校开办了结艺坊,每周二下午聚集热爱结艺的孩子们,从最简单的结艺开始学习,每学成一个结式都让我们获得一种乐趣,每完成一个作品都让我们收获一种幸福,这种体验是快乐的、满足的、难忘的……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我们创设的中国结课程是丰富学生生活、启迪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心灵手巧的一门课程,也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的是动手机会以及善待生活的观念,通过中国结制作的学习,学生将能自己动手尝试用各种材料制成工艺品。在操作体验中养成认真细致、节约材料、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增强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技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及审美能力。

在结艺手工体验的学习过程中,“静心、专心、用心”的体验过程渐渐地沁入孩子的内心,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哪届学员中都少不了平时粗心大意的孩子,平时做事丢三落四,可是这种习惯在中国结的学习过程中是必须要克服的,一旦漏下一步或编织时错一步,整个作品就会出错。由于平时的马虎习惯,一些孩子作品常常是功亏一篑,看着他们后悔不已的表情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懊悔过后只有再一次从头来过,不过这次可是小心又谨慎,多次的这样经历,孩子细心细致的习惯渐渐养成,作品的成功率也高了。“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在结艺浓浓的艺术气息中,孩子们体验着先古结绳记事的智慧,感受着它极其独特的东方神韵,获得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先古智慧的沿袭与探索。

四、社会传承弘扬

传承并发扬,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2011年大运期间我们的结艺社走入社区,宣传非遗文化。2013年为了救助我校患有严重地中海贫血的一位同学,孩子们自发到社区义卖非遗课程的学生作品,为她筹集善款。每年的六一节,我们的社团总是会被邀请参加南山区少工委活动,为小伙伴们展示丰富多彩的结艺文化。2017年中宣部副部长率调研组来深开展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強国建设”为主题的调研,调研组一行走进南山实验学校鼎太小学,走进结艺坊。通过系列活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是融合多门类教育特点的新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扎根学生当中,联系走向社会的学校非遗教育,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兴趣引导、课程引领中实现文脉相传、深植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2、

[2]沈小勇.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基本特征和政策展望[J].桂海论丛,2005 (2) :94.

[3]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2(3): 58—68.

猜你喜欢
校本传统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