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缠花工艺在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1-04-14 01:55付小轩任东阳
大众文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风工艺设计

付小轩 任东阳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天津市西青区 300380)

随着工业进步与时代发展,许多传统技艺变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的手艺往往传递着民间的美与文化,它们并不依赖物质形态存在,而是以手艺人为载体薪火相传,如何让几近没落的英山缠花工艺重新绽放光彩,让中国风格在配饰方面得以发扬与传承,不仅仅是时代的责任,更是我们应该思辨与探究的主题。本文以缠花为切入点,拓展非遗的传统魅力;以国风为引,将配饰设计与商机紧密相连,在传承中创新,为英山缠花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一、英山缠花的文化底蕴与发展现状

英山缠花是一项流行于湖北省英山县的传统装饰类工艺,其起源于北宋时期而盛行于明末清初,在经历了悠长的历史发展中,英山缠花的题材越来越广泛,且每一件缠花艺术品都包含着美好而深刻的文化寓意,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美学特征。但在今天,英山缠花却因种种原因而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发展传承困境。

(一)英山缠花的题材特色与美学特征

缠花之名,源自它的制作工艺手法——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实物坯架上进行缠绕,创作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形态,其中植物花卉是英山缠花的主要题材。

鸟兽虫鱼的形象一般作为主体花卉的点缀部分,其包含着吉祥寓意的同时也起到了使整体灵动活跃的作用。龙、凤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代表,劳动人民通过其形态的塑造来试图获得庇佑,英山缠花也常用龙、凤等一些珍禽瑞兽造型作为缠花的主体部分。

由于缠花工艺对瑞兽花鸟的形态呈现方式都是立体创作,融汇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刺绣、编织、雕塑等工艺的特点,因此英山缠花又被称作“线艺雕塑”和“立体工笔画”,它用色丰富且对比强烈,又在视觉上有和谐的美感;它造型立体、无须依附于其他工艺,传达出强烈的空间美感;它细腻精致,能够准确表现每一种题材的神韵,具有灵动细致的美感。

(二)目前英山缠花工艺发展遇到的困境

相传英山缠花起源于北宋时期,在清代发展达到了顶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英山缠花陷入停滞。20世纪80年代末,英山缠花重新被人们提起。新时期,随着科技进步带来工业化飞速发展,又陷入了窘境。一方面,英山缠花因其工艺烦琐、制作周期长、效益不高等弱势,导致了英山缠花难以取得较好的市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社会上对英山缠花工艺的关注度很低,鲜有人了解这项非遗工艺,知名度过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山缠花的发展。一些掌握缠花工艺的老手艺人相继过世,因其技艺学习周期长,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加入制作缠花的队伍中,英山缠花工艺面临着几近失传的危境,急需要新的理念、新的设计、新的载体将英山缠花引入新时代的大潮。

二、国风浪潮的兴起与“私人订制”的流行

中国的传统服装配饰在各个朝代都绽放着光彩,更是中国风尚的外化体现之一,无论是传统配色还是图案纹饰,都是一个民族风格与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当下,国风文化仍独树一帜,有着无可替代的魅力。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传承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信号与审美价值。以现代婚礼当中的凤冠霞帔为例,新人们对精美的重工配饰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一代更是更直接地表达对中国风的偏爱,他们爱上汉服,爱上故宫文创,爱上花丝镶嵌甚至爱上国潮美妆,故中国风一直都不是少数人的审美偏好,而是呈现出一个逐渐繁盛且受众广泛的美学趋势。2020年10月在国际珠宝设计大师专场拍卖“Jewels of Curiosity:Ode to Nature璀璨雅趣:道法自然”的竞投中,包含中国传统元素的珠宝设计吸引了国内外人士的注意,其中一件高级珠宝作品——《锦鸡》将宋代美学与哲学作为设计思想,吸收了《芙蓉锦鸡图》,将千百年前的优秀传统文化用现代设计表达,是国风美学在现代配饰创新设计中的良好体现。针对现代人对传统造型甚至技艺的追捧与喜爱,结合汉服潮的兴起。我们遗英山缠花进行了再生研究设计,想乘国风浪潮发扬此项非遗的独特魅力。

国风浪潮在奔涌前进的同时,“私人订制”也逐波而起。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私人订制在某种程度上是高级定制的亲民产物,它具有高定的部分魅力,将设计师、制作者的思想与才华进行展现,也具有独一无二、量身打造的消费体验。眼下,许多珠宝商都支持私人订制或自由搭配:例如珠宝品牌潘多拉,将饰品零件进行局部拆分,满足消费者的个人喜好任意组合搭配。结合定制市场的扩大与人们对作品内涵的要求提高,将缠花艺术进行改造创新,并融入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元素,成了此次配饰设计的突破口。

三、缠花工艺在国风配饰中的体现

(一)非遗与非遗文化的重叠韵律

为了将缠花工艺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我们结合中国的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设计并制作了一系列头饰插件,在非遗的重叠中展现中华文化内涵与特色技艺。将每一个作品赋予独特的文化寓意,在设计中,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花朵形态,而变成了有生命力与文化底蕴共存的国风配饰。

因为缠花在早期时大多运用在吉祥的场合,因此配色较为明艳呈现较高的饱和度。随着人们审美变化,受众逐渐偏爱明度与饱和度较低的色彩,被大众和艺术家们广泛成为高级灰,在这场颜色的对比博弈中,看似缠花本身的浓艳色彩与当代“灰度”的追求相悖,但在设计与制作时,将每个部分线面的颜色变化进行了反复对比与研究,在较为原本鲜亮的颜色中通过邻近色的渐变,使颜色浓淡柔和,并且加入米珠、珍珠、热缩等装饰品组合搭配,使缠花不单由丝线组成,而是融合其他材质的组件,制作出艺术效果与形式[图片]美兼具的缠花配饰。

一件缠花作品是通过丝线在胚上进行反复缠绕形成的,颜色的搭配与基调是缠花作品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形态的变化把握,则是在“胚”的变化中展现的。例如在制作春季“雨水”这个节气的头饰时,每个[图片]花瓣的组合在缠线的同时需要考虑整体的组装效果,在绕线的过程中,手的力度与轻重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将丝线缠绕的平整均匀,这样缠绕出来的作品才会精巧美观。

(二)可拆卸再重组的缠花配饰插件

在缠花配饰的创新再造过程中,我们发觉此项技艺虽具有较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但同样存在着一些弊端,倘若一成不变就不能与时俱进,无法适应时代潮流,终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为此进行了尝试与改变,由于今天的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对产品循环利用的需求提高,因此我们根据缠花艺术的组合性进行了再创新,一件头饰作品可以拆解为许多部分,而这些零部件可以自成一体随意组装与搭配。不仅满足了一物多用的条件,又将每一个局部的形式美放大化,是设计、传统技艺、文化与可持续的有机结合。

四、探寻英山缠花工艺在现代配饰设计中的产业化道路

上述以缠花为灵感源与工艺依托的配饰产品虽然只是初步的探索,但是已经能够显示出英山缠花在配饰设计应用中具有巨大潜能。通过对英山缠花配饰设计的精准定位,对其进行现代设计思想、新时代语言的精细加工,将销售对象锁定为年轻族群,意在迎合在“国风浪潮”中前行的年轻消费者所关注的产品外观、文化内涵,并期待他们成为新时期英山缠花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

“现代缠花配饰”将英山缠花文化的内在价值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转化为具有产业化可能的经济价值。要真正实现英山缠花在现代配饰设计中的产业化发展,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寻求政策帮扶,引导英山缠花工艺向创意产品产业方向发展。湖北省于2015年7月31日制定了《湖北省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基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工艺美术业、创意设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等领域的发展。英山缠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运用现代配饰设计推动英山缠花发展,以新潮兴旧物,能带来社会与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能创造经济价值,加之政府专项资金的帮扶与工作指导,英山缠花在现代配饰设计中的产业化道路前途光明。

2.打造品牌,形成市场产品认知,提高竞争力。寻找自身的文化内涵与产品的契合点,努力将抽象的文化进行实体化,从而打响名号、占据市场。英山缠花自古以来都是以日常配饰的形式出现,如今无论是传统汉服或是时装都离不开配饰的搭配,因此具有设计感又不失典雅的“现代缠花配饰”在服装与配饰领域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很好的产品认知。

3.建立新媒体营销平台,用科技促发展。建设官方网站,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现代缠花配饰”的相关宣传,通过微官网、微推送、微活动、微分享、微名片等方式,形成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也有助于建设自身的品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逐年扩大,想要走好“现代缠花配饰”的产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电商平台最大限度地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寻求海外市场的运营渠道,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宣传的双赢。

五、结语

我们反思英山缠花因何在时代长河中沉没,探寻它与生俱来又不同凡响的美丽,思考如何让这朵“千年之花”绽放新时代的光彩,以结合二十四节气为灵感而设计并制作的国风配饰为实例,实践探索了英山缠花的工艺与搭配艺术,将其融合现代审美趋势并探寻其产业化道路。国风浪潮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是民族的文化积淀与传承。非遗,也是世世代代的手艺人为我们留下的巨大精神文化宝库,通过英山缠花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非遗都具有独特魅力与巨大潜力,仍需不断创新发展途径,增加其生命力。这次的英山缠花国风配饰的设计制作与探究,有利于国风配饰的创新与发展,更为缠花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国风工艺设计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国风时尚关键词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BUBA台灯设计
寻找“国风少年”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