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集粹

2021-04-14 22:15
乡音 2021年8期
关键词:摄氏衙门猛兽

【河北省的“中国之最”(一)】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李大钊,乐亭县人,生于1889 年,就义于192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他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 年领导五四运动,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我国最早的抗战时平原人工地道是清苑县(今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高度智慧,利用平原地区特点,积极开展地道战,修筑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道网,全程15 公里。

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大铁桥是滦河大铁桥,1892 年建成通车。

中国最早的铁路院校,1896 年创建于山海关,名为“山海关铁路官学堂”。

(摘自《可爱的河北》)

【“经济”一词是谁首译的】

汉语中本来有“经济”两字,如清末曾国藩撰“季子自命才高,与人意计时相左”上联,左宗棠对下联“藩臣一心为国,问伊经济有何曾。”再如,还曾有“司马文章,诸葛经济”的对联。但这里的“经济”二字是“经世济民”或“经世济邦”的意思,既不是一个专用名词,也不是近代科学领域里一门科学的专用术语。

“经济”一词最早译者是孙中山。清末,西学东来,才有“economy”一词传入中国。当时有人将这个词译为“富国策”或“富国养民策”,后来又有人根据“国计民生”而译为“生计学”或“理财学”。孙中山先生认为以上译名“皆不足以赅其义,惟有‘经济’二字的意思似乎相当”。从此,“economy”一词译为“经济”或“经济学”为中国学者普遍采用。

(摘自《知识窗》)

【古代官署为啥叫“衙门”】

众所周知,“衙门”是古代对官署的称呼。其实他最初是军事用语,是用来称为军旅营门的。

衙门本作“牙门”。在古代,常常用猛兽锋利的牙齿象征武力,军营门外常常放有猛兽的爪、牙。后来为了方便,就用木刻的大型兽牙代替真的猛兽牙齿,还在营中的旗杆顶端装饰兽牙,悬挂的也是齿型的牙旗。由此,营门也就被称为“牙门”了。大约到了唐代,“牙门”逐渐被移用于官府,“牙门”也被误传为衙门。正如《封氏闻见记》中所说:“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音稍讹变,转而为衙也。”衙门一词广泛流行开来。宋朝以后,“衙门”就彻底取代“牙门”,成为官署的代称。

(摘自《生活晚报》)

【戏曲界为何称“梨园”“菊部”】

我国戏曲界早年称“梨园”或“菊部”,现在也是戏曲的一种泛称。这是为何?

在唐代,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一在长安(今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一在蓬莱宫侧宜春苑。分设男女两部,其弟子、宫女多时达几百人。这样,后人即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

戏曲界称“菊部”,源于南宋。据说,宋高宗时内宫有位菊夫人,能歌善舞,宫中称之为“菊部头”,后来,“菊部”(或“菊坛”)成为戏剧界的泛称。

现在,以“梨园”“菊部”代指戏曲界的情况仍不乏其例,如央视11 频道有《梨园周刊》和《梨园闯关我挂帅》栏目,河南电视台有“梨园频道”,报刊上有关戏曲方面的文章,也时有“梨园”“菊坛”之谓。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咬文嚼字]书写温度不可省略“摄氏”二字】

我们平时说话,如说“今天天气很热,高达39 度”,“他的体温很正常,36.2度”,这是可以的。但若在文稿中书写,应写为“今天天气很热,高达39 摄氏度(或39°C)”,“他的体温很正常,36.2 摄氏度(或36.2°C)。“

温度有摄氏(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符号°C)、华氏(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制定,符号°F)之分。摄氏温标,纯水的冰点为0 摄氏度,沸点为100 摄氏度;华氏温标的冰点为32 度,沸点为212 度。两者差别很大。而摄氏温标是我们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所以书写时一定要加“摄氏”二字,或加符号“°C”。

(史 介)

猜你喜欢
摄氏衙门猛兽
萌兽还是猛兽
无天于上2035“猛兽”(下)
猛兽终结者
我读封面
买到假货?到衙门去喊冤
热浪侵袭
旧衙门
谁去买早餐
猛兽的委屈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