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中的首批党代表形象

2021-04-14 03:50谈志兴
党史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党代表

谈志兴

在中国军队中实行党代表和政治部制度,是孙中山“以俄为师”推进政治建军、建设新型军队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军队历史上是新生事物。

中国军队最早的党代表制度的产生

苏联红军党代表是什么样的?黄埔军校苏联顾问斯他委诺夫在讲演中介绍: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春天苏俄红军成立,此时差不多苏俄全境都被帝国主义包围着,形势非常严峻。新成立的红军以旧军人为主要成分,加上混进了许多坏分子,所以,“从火线上逃走的很多很多”。“苏俄政府见俄国又将陷帝国主义者勾结反革命派联合进攻的战争中,所以想出一种特别办法,对付此种困难情形。马上组织了一个非常委员会,派代表到各军队中间,又设立了一个革命审判厅——这即是苏俄红军中党代表制度的历史。”

“党代表完全不妨害军事行动,不干涉军事动作,并且为军官的一个好的助手,于是军队中遂分成两部工作,一是军事方面由军官办理,一是政治方面由党代表训练。所以党代表最重要的工作,第一,是规定革命纪律,使军官完全发展其能力于军事方面;第二,是宣传士兵群众与所在地民众,讲解何为苏俄国家何为敌人——这即是政治工作。”“自有政治宣传以后,红军的组织就好多了,因为人人都能明了自己的利益何在,认清敌人,为主义而奋斗,不像以前那样糊里糊涂地打仗了。”

廖仲恺

孙中山把苏联红军这套制度移植过来,中国军队最早的党代表制度由此形成。1925年东征时期拟定、国民革命军成立后公布的《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中规定:“为灌输国民革命之精神,提高战斗力,巩固纪律,发展三民主义之教育起见,于国民革命军中设置党代表。”

1924年6月,黄埔军校创立,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廖仲恺后来又担任“所有党军及各军官学校讲武堂”的党代表,简称“各军党代表”。1925年8月廖仲恺遇刺后,汪精卫接替担任“各军党代表”。1926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军事决议案》重申了“注重政治训练,使革命军队完全受革命教育,并宜明定党代表职权”等原则。随后数月间,国民党在各军陆续任命各级党代表。由于各军设立了党代表,旧有的“各军党代表”一职便更名为“总党代表”,仍由汪精卫担任。在总党代表下,初期的国民革命军,在军级大多只设“副党代表”,理由是各军不易觅任与军长资格相等人才,故暂设副党代表,行使党代表职权。

廖仲恺称得上中国军队历史上第一个党代表。他有“黄埔慈母”之称,这不仅是说他具有和颜悦色的温和性格,更是指他为了黄埔军校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孺子牛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黄埔军校的大管家。

作为党代表,在处理和校长蒋介石的关系上,廖仲恺也十分出色。凡风光和出头露面的事都交给了蒋介石;凡棘手的问题和细致繁琐的工作,自己承担起来。但是,他并不以牺牲原则而迁就蒋介石。在给学生做工作时,廖仲恺曾表露过:“我和你们校长之间,配合得应该算不错吧?但是不是就没有分歧和不同意见呢?有,而且经常有。我们的办法就是关起门来吵。有时还吵得很厉害,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但是,吵完后出现在大家面前,我必须维护校长的威信,不能把不好的情绪感染给大家。”

在国民党内,廖仲恺是孙中山最忠实的信徒,也是国民党最忠诚的党员。凡孙中山的主张,凡有利于国民党的事,他都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执行。他对苏联方面及共产党的意见,从来都是从善如流,也诚心和苏联顾问及共产党人交朋友。然而,这一切都是从维护国民党的利益出发的。所以说,廖仲恺不仅仅具有高尚的人品,更是具有一种坚强的政治品格。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国民革命军中的党代表

■ 共产党人周恩来担任过第1军副党代表和第1师的党代表 ■

1924年9月,周恩来就任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1925年9月中旬,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授少将军衔。同年9月2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党代表。9月29日,周恩来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1926年2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通过决议,任命周恩来为第1军副党代表。蒋介石炮制“中山舰事件”后,于4月上旬提出:军队中的共产主义分子应暂时退出军队;国民革命軍的党代表要完全的国民党员才可担任;第1军的党代表统统调回再训练。之后,已暴露身份的250多名共产党员开始撤出国民革命军第1军及黄埔军校。周恩来也被迫辞去第1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职务。

周恩来的杰出表现,曾得到孙中山和廖仲恺等人的高度肯定。孙中山称赞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廖仲恺夸其为“黄埔英杰”,就连一些反共最坚决、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右派学生,也对周恩来满怀敬畏。如比周恩来还大两岁的胡宗南,从军校开始就一直和周恩来比较亲近。周恩来按照苏联创建红军的经验,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和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除指导、落实政治部各项工作外,还代表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在黄埔军校的中共党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军队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黄埔特别支部。他所主持的中共广东区委商得孙中山同意,组建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他领导黄埔军校政治部组织“血花剧社”,开展革命宣传。他在黄埔军校指导成立的革命军人团体——青年军人联合会,是以周恩来为首的黄埔军校政治部联系青年军人的桥梁,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军人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的组织。他指导政治部制定严明的纪律,并大力开展军内及对敌军、民众的宣传工作。他率政治部人员深入前线,同各级党代表密切合作,鼓舞士气,显示政治工作的威力。他指导组建以原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由共产党员叶挺、周士第分别任团长和参谋长,团设党支部,连有党小组,党支部由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直接领导。

■ 共产党人李富春担任过第2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

在李富春领导下,第2军的政治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部队实行经济民主,废除体罚、肉刑,严明了纪律,加强了团结,使第2军的广大官兵懂得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道理,提高了战斗力。北伐中,第2军每到一处,政工人员就张贴标语口号,召开群众大会,进行革命宣传。在第二次攻打南昌的战役中,第2军担负了攻占南昌的任务。为此,李富春在战前召集政治部会议,要求政工人员努力工作,务使全体官兵懂得打南昌的意义。在攻城时,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奋勇队,拼死登城,使第2军在攻打南昌的作战中功勋卓著。

■ 共产党人朱克靖担任过第3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

第3军是由滇军改编的,地方性极强,长期历史形成的军阀习气浓厚,部队基础很差,官兵成分复杂,内部十分腐败,战斗力不强。部队内盛行军阀军队的黑暗专制管理办法,军官的尊严和纪律靠军棍来维持。军官殴打士兵成瘾,克扣军饷成性。官兵吸食鸦片成风,赌博耍钱成习。改造第3军这样一支旧军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朱克靖参照苏联红军政治工作的经验,并按照国共两党的协定和广州国民政府颁布的条例,首先建立各级党代表及各级政治工作机构,在军、师两级设置政治部,把新来的一批共产党员委派到各团、营任政治指导员。接着,他又倡议开办第3军军官学校,向中、下级军官灌输革命思想。军长朱培德兼校长,朱克靖兼副党代表。朱克靖给学员上课,教唱《国际歌》,讲授“国民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等专题,激励部队的爱国热情,提倡官兵平等,启迪军官的民主作风。

朱克靖把实行经济民主,改善士兵待遇,列为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针对旧军队普遍克扣军饷的问题,军政治部宣布不准扣军饷,不准喝兵血,不准吃空额。朱克靖等共产党政治工作者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经过无数曲折艰难,有效地促进了第3军的改造,使第3军出现了新的面貌,整体战斗力得到大大提高。

1925年10月出师南征是改造后的第3军的首次战役。军队所到之处,朱克靖首先带领政治工作人员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宣传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号召工农团结起来,同仇敌忾,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过去,由于第3军官兵经常祸害老百姓,军民关系紧张。现在每到一地,政工人员就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整个行军和作战过程中,朱克靖带领政治工作人员活跃在战壕里、火线上,不论白天黑夜,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第二次围攻南昌的战役中,第3军在撤退时,有些旧军官以为是溃败,竟临阵脱逃,引起部队极大混乱。军长朱培德见状不妙,赶紧骑着高头大马前往弹压,也收不住阵脚。危急之中,朱克靖率领一批政治工作人员赶到。他们出现在前沿阵地上,一面组织后续部队抵挡敌军的反攻,一面整理撤下来的部队继续投入战斗,终于避免了不堪设想的损失。事后,朱培德很感激地对朱克靖说:“别看我手下这些军官都已身经百战了,可是真刀真枪拼起来,倒不如你带领的那班青年学生。”

■ 共产党人廖乾吾先后被委任为第4军第12师以及第4军的政治部主任 ■

1924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在周恩来主持下,征得孙中山先生同意,在广州筹建一支名为“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武装力量,廖乾吾任国民党党代表和中共党小组长。铁甲车队取得了辉煌战绩。北伐开始后,廖乾吾先后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第4军政治部主任,帮助第4军获得了“铁军”的威名。

当时,许多军事长官看不起政治部,把它看作时髦的“摆设”。政治部人员少、权力小,工作很难开展。廖乾吾担任第4军政治部主任后,以共产党员的胆略和胸怀,当仁不让,大刀阔斧地开展政治工作。部队每攻占一地,廖乾吾首先率领政治部工作人员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小册子、画报,召开军民联欢会、讲演会,宣传革命军的任务和宗旨。由于政治工作人员的宣传,人民群众对革命军的疑虑和恐惧很快消除,革命军所经过的地方,男女老幼箪食壶浆,夹道欢迎。

在宣传群众的同时,廖乾吾特别重视整肃军队纪律。他严禁士兵宿营时强占民房,坚持在贫穷地区不拉夫、不征粮、不筹饷,号召士兵在战斗间隙帮群众耕田、挑水、打柴。开拔时,他带人检查执行纪律的情况,并询问老百姓对官兵的意见。对于军官,他也通过师长张发奎去整顿纪律,不许拆老百姓的门板搭铺,严禁打牌、酗酒、进妓院。革命军对人民的爱护,激发了人民的拥军热情。许多群众为革命军担任向导,报告敌情,传递消息。12师攻占三江后,伤兵急需棉被。人民群众闻讯,争相将自己的棉被献出,以至于供过于求。廖乾吾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事例,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使全师官兵进一步明白了扛枪打仗的目的和必须依靠群众、爱护群众,才能打胜仗的道理。

廖乾吾以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实绩,使年轻气盛的师长张发奎至为钦佩。包惠僧在一次谈话中问及张发奎政治工作时,张发奎说:“很奇怪!一个老頭子,因为他是共产党员,他的生活和动作一切都不老了。廖主任被称为我们全师的母亲。”

周恩来对廖乾吾的努力工作,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许多政治部,以第4军政治部成绩最好。”

■ 李朗如是第5军的副党代表 ■

李朗如的形象始终像是“孙中山先生的卫队长”。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李朗如为总统府参军兼卫队长。军阀龙济光盘踞广东后,李朗如曾协同朱执信组织各地民军起义讨伐龙济光。1921年,李朗如任孙中山侍从秘书。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往永丰舰,李朗如随侍左右。1924年,李朗如因主张和平解决商团事件,未被采纳。辞去公安局局长职务后,他仍经常佩带手枪,保卫孙中山出席群众集会,还肩背水壶,专供孙中山讲演时饮用。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是,病危期间,李朗如随侍左右,直至孙中山逝世,遗体移至西山碧云寺后,他才南返广州。

李朗如曾任建国粤军第3军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对该部的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在该军的讲武堂讲授政治课,宣传新三民主义,以提高部队的素质。粤军第3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5军之后,李福林任军长,李朗如任该军的副党代表。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时,李朗如调任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政务处长。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李朗如态度消极,请假由武汉回粤。1928年,李朗如赴北平护送孙中山灵柩移南京紫金山安葬,蒋介石欲委任李朗如为侍卫长,李朗如毅然拒绝,告辞回粤。后来,李朗如留居香港,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1948年至1949年初,李朗如秘密返回广州,对余汉谋、薛岳等人进行策反工作,遭到追捕,返港后继续参加爱国民主运动,筹备医药、被服等军需品,支援广东地方人民武装。新中国成立后,李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人大代表、政协广东省副主席、广州市副市长、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等职。1963年6月3日,在广州病逝。

■ 共产党人林伯渠担任过第6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

在第6军的北伐誓师大会上,林伯渠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也许是因为过分激动,演讲结束后,他向北伐将士举手行礼,却遭到一阵哄堂大笑。原来,这位身材魁梧、一身戎装的第6军副党代表,行礼时竟是用的左手!从此,在第6军部队里,将士们总是亲昵地称他为“左手将军”。第6军的前身是“建國攻鄂军”,系由杂牌队伍拼凑而成,战斗力比较弱。为了纠正队伍中的混乱思想,教育士兵知道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林伯渠做了大量的政治工作。他一开始就重视发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工作,并兼任党团书记。他在各师、团、营、连都设有党代表,挑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分子以及无党派开明人士担任政治工作干部。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昌后,李富春(前排右一)与军政治部部分成员合影。后排左三为林伯渠

北伐军打下南昌之前,林伯渠一直随军行进,将主要精力放在第6军的政治工作上,并兼顾各方面。他利用行军间歇,召开政治工作人员会议,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整顿各师的政治部。在行军途中,他还多次召开军民联欢会或各界谈话会,发表演讲,对部队进行纪律教育,监督部队财务开支,过问部队经理处的工作,处理违反军纪的士兵,反对师、团长侵吞军饷。这些,对进一步提高第6军的政治素质,改善军民关系,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第6军战斗力迅速得到加强。

1926年10月18日,进攻南昌的战斗再次打响,林伯渠参加了这次战役,并在火线上开展了有力的政治工作。在最危急的关头,林伯渠命令政治部全体工作人员加入前线督战,高呼“革命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第六军应该为南昌被屠杀人民报仇”等口号,使第6军的士气大振,奋起冲锋,将敌人的防线冲破。在这次战役中,政治工作人员亦有5人阵亡,3人重伤。

■ 第7军的副党代表是黄绍竑 ■

黄绍竑是一位开明的旧军人。黄绍竑担任新编的第7军副党代表是由广西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广西军队改编前是在全省绥靖处督办之下,分置第1、第2两军,李宗仁和黄绍竑各为军长。本来桂系力量一直希望能编成两军,但广州国民政府考虑广西编成两军的话,即无异占有国民革命军全部1/4的数量,于是只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黄绍竑回忆:“我之所以自动提出编为1军,一来固然为解决当前会议席上困难。同时我鉴于以往两军间总不免有彼此的界限,不如趁此机会混编一起,不特前隙尽除,此后必可更加团结。我自己虽不任军长,但以我过去的历史,同德邻(李宗仁)私人的关系,担任党代表,还不是同军长一样的么。”

在第7军出师北伐时,黄绍竑没有随军出征,而是留守后方主持广西全省行政事务,筹划接济第7军北伐的部队所需要的粮饷、被服、械弹等。第7军北伐部队的政治工作则主要由政治部主任黄日葵(共产党人)在做。黄绍竑回忆说:“在军党代表之下,设政治部,各师亦设政治部,团设政治指导员。党代表及政治部为当时新创设的制度。党代表与军长,处于同等之地位。对于部队,代表中央党部,有监察的责任。军长下的一切命令,都要党代表副署,才发生效力,可说这完全是采苏联的办法。这个制度,在若干部队里,部队长官与党代表,往往会发生严重的冲突和摩擦,而在第7军里面,德邻和我,却精诚相见,毫无隔阂。从全军的官兵看起来,名义上虽有不同,实际上也是一样的服从。他在前方,可以带着我的图章,代我行使党代表的职权,我在后方,也能够带着他的图章,代他行使军长的职权,一点没有窒碍或发生阻力的地方。这种和谐的精神,完全是公私历史造成,而不是其他所能做到的啊。政治部的主任,系由总政治部派充。第7军政治部主任黄日葵同志,很坦白,一见我就说,他戴的是红帽子,他只是干他责任以内的工作,绝对照从我的意旨。的确,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工作者。自从政治部成立之后,各部队的精神生活,表现得非常活泼,北伐之所以顺利的成功,部队政治工作的成功,占很重要的因素。”

■ 第8军的副党代表是刘文岛 ■

刘文岛出身农家,13岁入湖北陆军小学,16岁入保定军校。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再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后回国。著有《政党政治论》以及译著《新军论》等。1925年夏,至武昌受聘为中华大学教授,到吴佩孚处应聘为吴的参议。后由旧日保定军校同学陈铭枢介绍得见蒋介石,蒋指着书架上的刘译《新军论》诸书,对刘文岛极表钦慕。蒋介石、陈铭枢介绍刘文岛加入了国民党。1926年6月1日,唐生智就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职,刘被委派担任第8军的副党代表兼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27年3月,宁汉对立之势已成,唐生智视刘文岛及陈铭枢为眼中钉。蒋介石亦深恐刘文岛被唐生智杀害,乃令刘文岛“相机东下,脱出虎口”,结束了其短暂的党代表生涯。

■ 共产党人朱德担任过第20军的党代表 ■

1926年7月,刚刚从欧洲回国的朱德受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指派,到四川万县杨森部工作。9月24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委任杨森为第20军军长,朱德为党代表,由于政治部主任不在位,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委托朱德暂代军政治部主任一职。这是朱德戎马生涯中唯一一次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经历。

朱德就职后,针对杨森出尔反尔、左右摇摆的情况,积极做争取杨森的工作。在朱德建议下,成立了中国国民党第20军党部,由朱德任主任委员。成立了第20军军事政治学校,培养新型军事政治干部,朱德到校讲话,勉励学员说:“一个军人要有崇高品德的修养,要有坚强的革命方向,要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光辉事业。”朱德通过政治工作人员加强对杨森部队的改造。尽管朱德担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职务,但他生活十分简朴,“每天到杨森总部办公、汇报,都是身着布军服,手拿公文包,胸前佩着总部出入证,与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样,徒步来去”。“他总是和蔼可亲地与人接谈,当面圆满地解决问题,使人心悦诚服地离去。”朱德这种作风在旧军队高级官员中是很少见到的,因而博得军内广大官兵的尊敬。

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第20军在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指导下出现新面貌,引起了杨森的疑忌。他担心自己的部队被分化瓦解,于是,就以第20军军事政治考察团赴武汉考察的名义,要朱德率团前往。12月下旬,朱德率领由杨森部80余名中下级军官组成的军事政治考察团乘“永丰”号江轮离开万县,脱离了杨森的部队,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党代表生涯。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党代表
听,来自党代表的声音 看,山西党代表的风采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政工学刊》2016年优秀通讯员
《政工学刊》2013年优秀通讯员
广东:“党代表工作室”让党代表动起来
论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对北洋军阀残余的收编
旧军队的改造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中国军队党代表制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加伦与国民革命军北伐前的准备工作
红军时期的前方与后方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