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豪”刘禹锡:功利存乎人民

2021-04-14 03:57郭珊
党员文摘 2021年2期
关键词:连州刺史刘禹锡

郭珊

刘禹锡,字梦得,祖籍河南洛阳,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频遭打压,命途蹇塞,屡屡因诗文获罪,为官数十年,大部分是在迁谪、郁悒中度过的。但他性格刚毅、豪迈,无论流徙何处,均积极履职,或赈饥救灾、免赋减役,或兴教重学、济世安民。

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还在多年的基层治理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吏治思想,如“忧国不谋身”、“人之道在法制”等。在广东连州,他更是提出了响彻古今的施政箴言——“功利存乎人民”,在当下廉政建设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推崇法制  奖善惩恶

刘禹锡出生于江南的一个基层官吏家庭,自幼学习儒家经典,装束举止“恭敬详雅,异乎其伦”。据刘禹锡自述,孩童时他曾在两位诗僧皎然和灵澈吟咏时作陪,“皆曰孺子可教”。

公元793年,21岁的刘禹锡第一次参加科举便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随后,他被淮南节度使、史学家、《通典》作者杜佑招至幕中,司掌文书工作。

刘禹锡的青年时代可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尤为太子侍读王叔文所赏识,“以宰相器待之”。与安史之乱后的许多文人一样,刘禹锡盼望着凭一己才干力挽狂澜,扫除弊政,实现国家中兴。

公元805年,太子李诵(即唐顺宗)即位后,以东宫权臣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改革派发起“永贞革新”,惩办贪官酷吏,抑制藩镇势力,削夺宦官实权。这场新政仅持续了100多天便宣告失败,革新派遭到大规模的迫害报复。

最终,宦官大臣俱文珍等人密谋逼迫顺宗“禅位”,拥立太子李纯(即后来的唐宪宗)。王叔文被诛,王伾病卒,包括刘禹锡、柳宗元在内的八位主要参与者,被贬为偏远地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囿于身居闲职,刘禹锡走上漫长的“穷愁著书”道路,写下大量的政治诗,鞭挞揭露社会黑暗面。这一时期,他主要通过诗文集中阐述其政治理念。

刘禹锡从“惟变所适”的进化观出发,强调政策的实施必须“宽猛迭用”、因地制宜,根据天时、地域、民情灵活调整。他提出,官员应加强修身,取信于民,为“政之先”;执法公正,为“政之本”;鼓励百姓检举贪污不法行为,此为“政之助”。

不谋私利  振兴连州

公元815年初,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刘禹锡目睹长安玄都观中桃花盛开、游人趋之若鹜的情景,作诗抒怀——“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看花诸君子”讽刺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因“语涉讥谤”,他被授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后在裴度及柳宗元等人的说情下,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刘禹锡上任后,尽管对无力分担国事依然深感愤懑、无奈,但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他不仅客观细述了连州地区人文变迁与自然环境,还立誓要像前任贤吏一样,“功利存乎人民”。此外,他在《吏隐亭述》中表达了“不以利禄萦心”的廉洁心声。

在连州的4年里,刘禹锡深入了解民生疾苦,所作《插田歌》反映了农民遭受的深重压迫,讽刺了卖官鬻爵、贿赂成风等腐败现象。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并派人重新疏浚海阳湖,修筑亭台,作“海阳十咏”颂其景致。

工作之余,刘禹锡与道州刺史薛景晦通信交流医药研究经验,受之启发,将多年积累的民间药方整理、集结为《传信方》。这部医书后被《本草纲目》等医籍引用,不仅惠及岭南地区人民,有的药方还传到了日本、朝鲜。

刘禹锡在任期间,连州文风大振,出现了第一个进士刘景。为此,刘禹锡特意赋诗《刘景擢第》表示祝贺。20多年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并官至宰相。此后,广东科举考场上连州才子辈出,连州亦获得了“科举甲通省”的美誉。

公元819年,刘禹锡因母丧离开连州,居洛阳,丁忧期满后被授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其间,他向朝廷建议,削减州县祭奠费用,将之用于更紧要的办学经费上,显示出他对教育的重视和讲求务实的工作态度。

陋室明志  赈灾有方

公元824年,刘禹锡从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担任刺史。甫一上任,和州就发生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他马不停蹄地四处走访、视察灾情,言辞恳切地上书朝廷,请求减税赈灾。

相传,当地知县有意刁难,非但不给刘禹锡在县衙安排住所,还逼其多次搬家,条件一次比一次差,最后是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于是,刘禹锡挥笔写下了一篇短文,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抒发了自己高洁傲岸之志向——这便是驰名古今的《陋室铭》。

公元831年,刘禹锡调任苏州刺史。不久,苏州发生水灾,已近六旬的刘禹锡紧急调拨粮食,逐户分发,并宣布减免赋役。在其“昼夜苦心,寝食忘味”的治理下,“遂使人心获安,幸免流离”。因救灾有功,朝廷赐予他紫金鱼袋以示嘉赏。苏州人民则把刘禹锡和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为“苏州三贤”,兴建“思贤堂”以示纪念。

此后,刘禹錫又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同州(今陕西大荔)等地任职,直至公元836年秋因患足疾,再次被召回洛阳,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公元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70岁。

刘禹锡不计个人之得失荣辱,始终心系国计民生,践行“功利存乎人民”的承诺,归根结底在于他对儒家“用世”担当精神以及“仁义”观的执着追求。正如他在《学阮公体三首》诗中所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在他看来,古代德才兼备的贤人都是为国家兴亡而奋斗,故而将个人利害抛诸脑后。

刘禹锡忧国忧民,处逆境而不沮丧,他勤廉施政、敢于作为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提倡。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南方日报》)

猜你喜欢
连州刺史刘禹锡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赏牡丹
《刘禹锡 陋室铭》
神奇的连州地下河
小城里的中国记忆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