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以武汉理工大学空调工程课程为例

2021-04-15 07:09周军莉邓勤犁任志刚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武汉理工大学空调公众

周军莉,邓勤犁,苗 磊,任志刚,肖 雪

(武汉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 43007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3]。

教育部于2020年5月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4]。《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纲要》的印发实施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充分发挥课堂教育育人的作用,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同高校的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进行了探索[5-9]。

武汉理工大学于2020年9月发布了《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建设举措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10]。《实施方案》对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建设内容的要求是要在课程教学中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学类专业课程强调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本文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空调工程课程混合式教学经验,对线上教学平台+线下课堂+专业微信公众号的“三维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行探索。

1 课程选择

空调工程课程在武汉理工大学的开课单位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适用专业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选择该课程作为思政建设探索实践对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1)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每年招生规模为30人左右,单班制,师生比高,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师生交流机会多,有利于开展专业教育和思政建设;

(2)该课程素质培养目标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节能思维,具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实干担当的精神,并具备专业自豪感。该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与思政建设联系紧密;

(3)暖通空调在建筑能耗中占比较高,培养学生的减排意识、节能思维与国家的生态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相吻合,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将节能思维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

(4)课程所依托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也是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鼓励专业建设创新与课程改革,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5)从2017年开始,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所开设的空调工程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混合式教学经验,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特点比较熟悉,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2 建设思路

2.1 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元素确定的指导思想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空调工程课程思政要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此,通过对国家有关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进行分析,结合空调工程课程的特点找到课程思政的元素,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技术路线。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直关注的是能源与环境问题,而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战略发展规划重点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提出了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两个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11]。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排放的目标[12]。建筑能耗,占全体社会能耗的27.5%左右[13],而暖通空调能耗,则又占建筑能耗的50%左右[14]。因此本课程与建筑节能,低碳目标紧密相关。课程教学中需要融入绿色思维,生态思维,创新思维等。同时,空调工程是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科目,可在课程授课内容中加入注册考试知识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并从工程质量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的技术路线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制定。根据文献[15],本课程思政的技术路线确定为:课程思政元素的分类与挖掘,思政元素进教学大纲,思政元素进教学设计,思政元素进课堂,课程思政过程回头看。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课程的思政禀赋不同,传导的价值也不同,需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色,结合相应专业的育才树人目标,勘探发掘和凝练内在于前提假设、背后立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知识结构、话语表达和学科发展史中的信仰信念、价值理念、指导思想、思维方法、思想意蕴和精神内涵等思政资源,通过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高度和温度使之与专业知识自然生长,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思想性、价值性、人文性[16]。

空调工程课程团队结合课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价值贡献,以及每一个具体章节设计了课程思政内容,部分授课元素及融入点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授课元素

2.2 思政平台建设

2017年,武汉理工大学空调工程课程开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该课程线下教学为32学时,线上教学为8学时,总学时数为40。本课程的思政平台建设包括三个维度:网络课堂、线下课堂和专业微信公众号,建设的课程思政平台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三维课程思政平台中,线下课堂为主战场,网络课堂为辅助,微信公众号则是课堂之外的空间延伸。根据前述所选定的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团队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更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为揭示课程思政建设,以空调工程课程的前两章为例进行说明,表1所示为本课程前两章的课程思政实施细则示例。

图2 三维一体课程思政平台示意图

表1 课程思政实施细则示例

2.2.1 线上和线下平台

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线下课堂依然是最重要的环节。面对面接触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在线下课堂中,除了必要的学习交流外,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学生也能感同身受,对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也会有所帮助。此外,在线下课堂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表情、反馈信息等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实时调整,以达到良好课程思政的效果。在实践上,空调工程课程团队在线下授课中,还注重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形式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政内容与知识点内容紧密结合,润物于无声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不同学生之间性格的差异。现在的网络原住民们,不乏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而网上活泼开朗之人。网络教学平台给这样的学生提供了活动舞台。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论坛等平台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跟教师互动,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2.2.2 微信公众号平台

除网络课堂和线下课堂外,微信公众号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微信已经成为大学师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微信公众平台能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快速传送和交互,为教育领域实现“互联网+”智慧教学提供了高效的平台和新型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应用[17-18],但尚未见到有关思政教育方面的论述。实际上,微信公众号能弥补课程思政固定时效性的短板,更有利于将课程思政向课堂之外的空间延伸。

2019年4月25日,空调工程课程团队申请成立了“武汉理工建筑环境”微信公众号,并在微信公众号上组织了多项活动,力求打造“人间有冷暖,建环有温度”的网络家园。该微信公众号受到了武汉理工大学建环学生的广泛喜爱和关注,目前呈现如下两个特点:(1)订阅人数多。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生,每年仅招收1个班,因此包括已经毕业校友在内,学生人数也仅为330人左右。但从后台数据可看到,目前该号订阅人数已达430人,超过学生总数的30%。用户的年龄段及人数分布如图3所示。(2)已形成固定更新频率。以2020年为例,本专业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70余篇,保持每两周更新三篇的推文频率,跨度时间包含整个寒假及暑假。从图3显示的后台数据可看出,59%的订阅者为18—25岁之间的年轻学生,也正是高等教育的受众。从图4显示的微信公众号访问渠道分布图中可看出,推文内容主要通过公众号被阅读。

图3 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年龄分布

图4 微信公众号访问渠道分布

微信公众号对于课程思政所起作用主要可分为即时思政和持续思政。即时思政发生在课程学习环节中。在授课期间,课程团队会推送一些信息给学生,辅助进行课程知识点学习及思政教育。如在课程开始的导学环节,课程团队会利用微信公众号已有资源进行专业和课程介绍,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持续思政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微信公众号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传播能跨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表现形式多样。课程团队利用该优势,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专业思政建设。

2020年春季疫情授课期间,课程团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撷取生活中的小小浪花,送特殊的2020年一抹暖色”建环原创作品收集活动。活动收集到的原创作品种数量多,充分反映了学生和教师课程教学与学习之外的素质。该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加深了师生感情。类似的活动还包括“建环学子对你说”“建环摄影展”等等。到目前为止,微信公众号最佳推文访问量超过3000次。图5所示为微信公众号的部分活动和推文。

3 教学成果

本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已有近四年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内容,也一直贯穿其中。2020—2021年,课程团队补充了疫情防控、碳达峰与碳中和等思政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近年来,空调工程课程建设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认可,每年教学督导评分及学生评分均在90分以上。2021年该课程被评为武汉理工大学校级一流课程,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课程团队所在能源与建筑环境教学科研团队被评为校级师德建设先进团队,建环教工支部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课程负责人被评为校级师德先进个人。

在拔尖性人才培养方面,自2017年至今,先后有12名学生获得空调设计作品CAR-ASHRAE设计竞赛优秀奖及三等奖,3名学生获海尔磁悬浮杯设计竞赛三等奖,2名学生获人环奖竞赛优秀奖级三等奖,2名学生获施耐德创新案例挑战赛中国区金奖,3名学生获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二等奖,获奖学生占比达25%以上。

在普适性人才培养方面,课程团队目标是不让1名学生掉队。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课程成绩及格率达100%,在后续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评价分数达到了92.5(学校最高限值)。根据2019年和2020年的课程有关数据,2019—2020年课程达成度如图6所示。由图6可见,空调工程课程的平均成绩从77.3提高到78.4,课程达成度从81.4提高到84.7。2020年,课程团队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互相配合帮助两位学业有困难学生正常毕业。此外,通过大类分流招生及网络调查发现,2021年学生的专业认可度相比2017年提高60%。

图6 2019—2020年课程达成度示意图

4 结语

结合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经验,基于线上网络教学、线下课堂、专业微信公众号,武汉理工大学空调工程课程团队搭建了“三维一体”的课程思政平台。在空调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提前进行策划,充分发挥三个平台不同属性,利用不同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当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专业自豪感、建筑节能思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方法可拓展应用到建环其他专业课程授课过程当中。专业课的思政建设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课程思政目标和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空调工程课程团队将紧扣国家政策和热点时事新闻,更新思政内容,并进行积极研讨学习,提高团队业务能力,丰富思政教学方法,立德树人,为我国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建环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武汉理工大学空调公众
卖空调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terpretation of Reasons Why Barbarism Defeats Civilization in Lord of the Flies
A Study of Stance Markers in Argumentative Writing: A Corpus—based Approach
空调病是怎么回事
A Corpus—based Study of Evaluative Adjectives on Tulou
奔驰E260车空调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