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至2018 年皮肤淋巴瘤WHO-EORTC分类标准的发展与比较

2021-04-15 05:58沈小雁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表型淋巴瘤原发性

沈小雁,郑 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25)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PCL)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原发于皮肤淋巴细胞的肿瘤,患者在诊断时无皮肤以外的器官组织受累,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皮肤是除胃肠道以外第二常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部位,PCL 发病率为每年1/10 万[1]。PCL 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分可为两大类,来源于T 淋巴细胞(T 细胞)者为皮肤T 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来源于B 淋巴细胞(B 细胞)者为皮肤B 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B-cell lymphoma,CBCL)。

20 世纪80 年代的相关分类,除了将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塞扎里综合征(Sézary syndrome,SS)等经典类型归为CTCL 外,并未有其他PCL 分类,且当时PCL 被归于血液学科的Keil分类中,没有独立的分类。但由于PCL 的临床行为及预后与其病理表现相似的系统性淋巴瘤完全不同,1997 年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2]皮肤淋巴瘤协作组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分类。此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3]在修订的欧美淋巴类肿瘤(血液学科)分类基础上,借鉴EORTC 的方法对PCL 进行分类。这两个组织制定的分类在经典的MF、SS 分类方面并没有区别,但对一些少见类型的命名和分类却存在争议,分类较为混乱。2005 年,这两个组织首次联合发表了WHO-EORTC 关于PCL 的分类标准(分类)[1],自此,该分类作为金标准在临床广泛应用,但依据这项分类,一些少见的PCL 仍无法被明确归类。2018 年,在2016 年WHO 的PCL 分类[4]更新的基础上,WHO 与EORTC 再次联合发表了皮肤淋巴瘤分类[5],一些罕见类型基于其独特的组织病理表现、免疫表型、分子标志和预后特征等得以被重新定义、命名或修订(或增补)。本次更新是基于全球皮肤淋巴瘤领域十余年的病例积累而获得的PCL 新知和共识,具有实践意义。

笔者比较2005 年和2018 年这2 个版本分类 (见表1),发现相较于2005 年WHO-EORTC分类,2018 年WHO-EORTC 分类新增了与CD8+及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感染相关的PCL,并将这2 种类型由原来为“淋巴瘤”的命名修改为“淋巴增生性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LPD)”;此外,该分类还增加了一些原有疾病分类的新亚类等。本文将就此进行解读,以加深临床对PCL 分类的进一步认识。

CTCL 分类

CTCL 是一组原发于皮肤的T 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natrue killer,NK)淋巴瘤。MF(占CTCL 的60%)和CD30+淋巴增生性疾病(占CTCL 的25%)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因此,其特征较早被识别。剩余的类型虽然只占到CTCL 的15%[1],但生物学行为呈现出强烈的侵袭性,且肿瘤的异质性较强,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分类困难。

一、CTCL 的分类内容

1.2005 年WHO-EORTC 分类:2005 年WHOEORTC 分类将CTCL 分为6 类明确的类型和1 类未明类型(unspecified),6 类明确的类型包括MF 及MF 变异型、SS、成人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原发性皮肤CD30+淋巴增生性疾病(CD30+LPD)、皮下脂膜炎样T 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 cell lymphoma,SPTCL)和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以上6 类CTCL 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预后特征,易于分类诊断。

未明类型在既往的WHO 分类中被认为是一类不能归属于任何一类明确类型的CTCL,但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3 种具有独立特征的类型被识别出来,分别为原发性皮肤侵袭性亲表皮细胞毒性CD8+T 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aggressive epidermotropic cytotoxic CD8+T-cell lymphoma,CD8+AECTCL]、皮肤γδT 细胞淋巴瘤和原发性皮肤CD4+中小多形T 细胞淋巴瘤。因为目前医学界对其了解尚不充分,故暂作为未明类型中的临时分类。

2005 年WHO-EORTC 分类强调,SPTCL 中αβT 细胞表型淋巴瘤需与γδT 细胞淋巴瘤区分,αβT 细胞表型者生物学行为表现相对惰性,而γδT 细胞表型者具有高度的侵袭性,SPTCL 特指具有αβT 细胞表型者[6],而具有γδT 细胞表型的“SPTCL”则应归于γδT 细胞淋巴瘤。

2.2018 年WHO-EORTC 分类:与2005 年WHO-EORTC 分类相比,2018 年WHO-EORTC 分类对以上6 类明确类型的分类无大的变化,但根据近年研究进展,值得一提的有以下两点。

(1)亲毛囊性MF(folliculotropic MF,FMF):FMF为MF 变异型的一种,既往医学界认为其对针对皮肤的治疗(外用激素、紫外线光疗等)反应差,临床侵袭性高,治疗需要更为积极。但2016 年WHO 分类认为还存在一部分与早期MF 类似的FMF 病例,即呈现惰性临床表现和良好的预后[4],预后好的FMF 表现为皮肤病灶瘙痒轻,较少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病理检查提示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少,但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才是判断预后有价值的组织学特征[7]。从治疗的角度来说,认识这一类惰性发展的FMF 将避免过度治疗。

(2)原发性皮肤CD30+LPD:该病包含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C-ALCL)和淋巴瘤样丘疹病,两者在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有重叠,都表达CD30。目前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生物学标志包括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TP63 重排和DUSP22-IRF4 重排,可用于鉴别皮肤损害(皮损)是原发性C-ALCL 还是系统性ALCL 累及皮肤,对预后判断有意义。

通常,系统性ALCL 患者中,ALK+性者预后较好 (5 年总生存率为70%),ALK-者则预后不佳(5年总体生存率<50%)[8]。与此相反,通常ALK-的原发性C-ALCL 患者预后较好(5 年总体生存率为90%)[9],而ALK+的皮肤病变往往继发于系统性ALCL 之后。虽然有少数ALK+原发性C-ALCL 患者预后较好,但也有进展为系统性ALCL 的报道。TP63 重排与系统性ALCL 预后差相关(5 年总体生存率为17%)[9],但原发性C-ALCL 很少发现TP63重排[10],这是区分原发性C-ALCL 还是继发于系统性ALCL 皮损的重要标志。有DUSP22-IRF4 重排的系统性ALCL 患者预后较好 (5 年总体生存率为90%)[9],但DUSP22-IRF4 重排主要发生在CD30+LPD (特异度达99%),而不发生于其他类型的CTCL,可用于区分CD30+LPD 与其他类型CTCL;DUSP22-IRF4 重排在25%的C-ALCL 和少数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中呈阳性,该重排与预后无关[11]。

2018 年WHO-EORTC 分类中,淋巴瘤样丘疹病由原来的A 型、B 型、C 型增加至A 型、B 型、C 型、D 型、E 型和DUSP22-IRF4 重排型,这些类型间预后无差异,但需与病理表现相似的侵袭性强的CTCL 类型(如C-ALCL、MF 大细胞转化)等相鉴别,避免过度治疗[5]。

二、CTCL 新增或修订类型

2018 年WHO-EORTC 分类中新增了慢性活动性EB 病毒(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感染的2 种皮肤表现[种痘水疱病样淋巴增生性疾病 (hydroa vacciniforme-lik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HV 样LPD)和蚊虫叮咬超敏反应]。此外,“原发性皮肤外周T 细胞淋巴瘤,未明类型”被更名为“原发性皮肤外周T 细胞淋巴瘤,罕见类型”,保留了原来的CD8+AECTCL、皮肤γδT 细胞淋巴瘤,修订了原发性皮肤CD4+中小多形T 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暂定)相关内容,并新增了原发性皮肤肢端CD8+T 细胞淋巴瘤(暂定)。本次修订表明以上这4 种类型具有明确的特征,虽然少见,但不是分类不明,同时命名“罕见类型”是为了避免将其与侵袭性程度高、不能归入任何一类明确已知类型的“原发性皮肤外周T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相混淆。

1.CAEBV 感染:相较于2005 年的WHOEORTC 分类,2018 年WHO-EORTC 分类新增了CAEBV 感染的2 种皮肤表现[5],即HV 样LPD 和蚊虫叮咬超敏反应。

(1)HV 样LPD:最初,种痘水疱病(hydroa vacciniforme,HV)被描述为一种良性的光敏性皮肤病,表现为复发、自限性的水疱丘疹,结痂愈合后形成种痘样瘢痕。但研究提示,存在一种与这种经典HV皮损类似的疾病,但无光敏感,好发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儿童和青少年,与EBV 感染相关,常具有单克隆T 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重排,疾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表现为经典的HV,反复发作、消退,其中一部分患者可伴有严重的系统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贫血等[12]。该疾病作为一种新型的儿童EBV+皮肤T 细胞淋巴瘤,在2008 年WHO 分类[13]中被命名为HV 样淋巴瘤。但由于该命名并不能显示其从经典自限的HV 到HV 样淋巴瘤的病谱演化过程,因此,2016 年WHO 分类中又将其改名为HV 样LPD[4],2018 年WHO-EORTC 分类沿袭了这种命名。

HV 样LPD 临床表现和临床行为多样,虽然大部分患者病程显示为惰性,但可能最终会发展成为EBV+的NK/T 细胞淋巴瘤。在组织病理学表现上,该病以表皮呈网状层变性、细胞间海绵水肿形成以及水疱为特征;淋巴细胞主要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通常表现为血管中心性和腺体周围受累,呈现间隔性或小叶性脂膜炎;浸润细胞为小淋巴细胞,无或轻度异型,以CD8+T 细胞为主,一部分为CD56+NK 细胞(约30%),小部分为γδT 细胞;EBV原位杂交为阳性,T 细胞表型的肿瘤细胞呈现TCR单克隆重排,但TCR 重排和EBV+的细胞数与临床行为及是否发展为系统性淋巴瘤无关[14]。

(2)蚊虫叮咬超敏反应:蚊虫叮咬超敏反应是一种蚊虫叮咬所致的严重变态反应,表现为虫咬部位发生溃疡、坏死,患者可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V 样LPD 或系统慢性活动性EBV 感染,并具有发展为NK/T 细胞淋巴瘤和侵袭性NK 细胞白血病的高度可能,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病例报道多见于日本和东亚,免疫表型为NK 细胞[14]。

虽然CAEBV 感染新增的这2 种皮肤表现(HV样LPD 和蚊虫叮咬超敏反应)呈现病谱式发展,但二者都表现为系统性炎症和向恶性淋巴瘤发展的趋势。这2 种皮肤表现被纳入2018 年WHO-EORTC 分类,揭示了其PCL 的本质,临床医师需密切关注该病的系统损害和向恶性淋巴瘤演化的倾向。

2.原发性皮肤肢端CD8+T 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肢端CD8+T 细胞淋巴瘤最初于2007 年被报道,其临床表现为局限于耳部缓慢发生的结节,组织学和免疫病理表现为CD8+细胞毒性T 细胞增生。因该病病程呈惰性,既往分类将其归入“原发性外周T 细胞淋巴瘤,未明类型”,并不合适,故2016年WHO 分类将其命名为“原发性皮肤肢端CD8+T细胞淋巴瘤”[4]。2018 年WHO-EORTC 则继续沿用这一名称,并将其归入了“原发性皮肤外周T 细胞淋巴瘤,罕见类型”的一种临时分类(暂定)。

该病主要发生于大于50 岁的人群,好发于耳、鼻、手、足等肢端部位,通常为孤立的、发展缓慢的结节,无斑片、斑块表现。原发性皮肤肢端CD8+T 细胞淋巴瘤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和皮下组织的CD8+T 细胞浸润而无亲表皮性,肿瘤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表达CD3、CD8、βF1 和T 细胞细胞质内抗原-1,增殖指数低 (Ki-67<10%),CD4、CD30、CD56 及EBV 原位杂交均为阴性,有TCR 单克隆重排,其他补充特征为皮肤结节无溃疡、坏死,病理检查提示无血管中心性(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该病罕见,尽管病理检查见细胞异型明显,并具有细胞毒表型,在组织学表现和免疫表型上与其他CD8+T LPD 具有重叠,但目前报道的病例病程均呈惰性,无皮肤外转移。鉴于其惰性病程,故需要恰当地分类,尤其需将其与CD8+MF 及侵袭程度高的CD8+AECTCL 相鉴别,以免过度治疗。镜下病理检查见细胞质高尔基体区域CD68 呈点状分布在细胞核周围,是该病的特征,可将其与CD8+AECTCL 相鉴别[15]。

3.原发性皮肤CD4+中小多形T 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2016 年WHO 分类将2005 年WHOEORTC 分类中“原发性皮肤CD4+中小多形T 细胞淋巴瘤”改为了“原发性皮肤CD4+中小多形T 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 (LPD)”[4],2018 年WHO-EORTC分类继续沿用LPD 的定义,将其归入“原发性皮肤外周T 细胞淋巴瘤,罕见型”的一种临时性分类(暂定),反映该病预后良好,是一种局限于皮肤的惰性T 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

原发性皮肤CD4+中小多形T 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孤立的红色丘疹或斑块状结节性肿瘤,很少多发,好发于面颈部、躯干上部。组织病理显示增生的T 细胞以小到中等的多形T 细胞为主,呈结节状或弥漫浸润真皮或皮下,体积大的多形T 细胞百分比<30%,无亲表皮性,常伴有大量的反应细胞,包括B 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多核巨细胞。肿瘤T 细胞表达CD3、CD4、βF1,不表达CD30,CD7 可表达或不表达,增殖指数较低,特征性表达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的标志PD-1,部分表达Bcl-6 和CXCL13,TCR 呈单克隆重排。

本病需要与具有Tfh 表型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 细胞淋巴瘤相鉴别[16]。本病预后良好,与既往所描述的“假性T 细胞淋巴瘤”类似,典型的病例不建议进行分期评估,但如皮疹泛发、生长迅速且病理检查见体积大的多形T 细胞百分比>30%或增殖指数高,此为侵袭性强的表现,则需要考虑“原发性皮肤外周T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三、CTCL 的删除类型

2018 年WHO-EORTC 分类中将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母细胞性NK 细胞淋巴瘤)删除。该病已被证实起源于恶性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是一种少见的血液肿瘤,恶性程度高,最终会发展为白血病,患者常伴有皮肤受累为首发表现,为特征性瘀斑样紫色斑片、斑块或结节[17],值得皮肤科医师重视。

CBCL 分类

2005 年WHO-EORTC 分类中,CBCL 共分为5 类,包括“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PCMZL)”“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 (primary cutaneous follicular center lymphoma,PCFCL)”“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腿型(primary cutaneous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leg type,PCDLBCL-leg)”“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其他类型 (primary cutaneous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other,PCDLBCL-other)”和“血管内大B 细胞淋巴瘤”。2018 年WHO-EORTC 分类未修订PCFCL、PCDLBCL-leg、血管内大B 细胞淋巴瘤,删除了PCDLBCL-other 这一模糊而容易混淆的概念,对PCMZL 中的2 个亚类进行了说明,新增了EBV+黏膜皮肤溃疡(暂定)。

一、CBCL 的分类内容

1.PCFCL:PCFCL 是一种好发于头部和躯干的孤立或群集的斑块和肿块,很少发生于腿部,组织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具有滤泡中心性细胞形态(中心母细胞和大中心细胞),小而早期的病灶有小和大的肿瘤B 细胞及T 细胞,形成滤泡样生长模式,肿瘤主要由大B 细胞组成,特别是细胞核大而有切迹(或细胞核有分叶)的细胞,表达Bcl-6,不表达Bcl-2。该病对放射治疗敏感,预后良好。

2.PCDLBCL-leg:PCDLBCL-leg 原本被认为是PCFCL 的一个亚型,但事实上两者在临床表现、病理和预后上有很大的差异。临床上,PCDLBCL-leg好发于老年人的腿部,容易复发和播散,预后较差。本病病理表现为肿瘤由弥漫大B 细胞组成,以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为主,而不是大中心细胞,Bcl-2、IRF4/MUM1、IgM、MYC 为强表达。2005 年WHOEORTC 分类中,将PCDLBCL-leg 和PCFCL 这2 种组织病理表现类似而预后不同的类型区分开,这对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需注意的是,PCDLBCL-leg 并不局限发生于腿部,也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分。

PCDLBCL-other 是指一类既不符合PCDLBCLleg 也不符合PCFCL 的类型[1],2018 年WHO-EORTC分类中删除了PCDLBCL-other 分类。

3.PCMZL:PCMZL 是一种好发于年轻成人躯干、四肢的孤立或多灶的斑块(或结节),可复发,但很少发生皮肤之外的播散,预后良好。目前研究提示,存在两类PCMZL,2018 年WHO-EORTC 分类对此现象进行了说明。

大部分PCMZL 表达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如IgG、IgA、IgE,不表达B 细胞向黏膜相关组织趋化的CXCR3,且病理检查见组织中浸润细胞以T 细胞为主,仅有少量肿瘤B 细胞,在真皮与表皮之间浸润细胞的边缘存在浆细胞。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发生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的PCMZL 是一种克隆性的慢性皮肤LPD,而不是真正的淋巴瘤,其在临床和病理上与假性B 细胞淋巴瘤(皮肤淋巴细胞不典型增生)类似,病因与皮下抗原的慢性刺激(如纹身、虫咬、抗原注射等)有关。另一小部分PCMZL 病理显示为大B 细胞弥漫或结节状增生,表达IgM、CXCR3,患者易发生皮肤之外的转移[18],预后差。因而临床要注意检测免疫球蛋白和CXCR3 标志,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区分这2 种生物学行为不同的PCMZL,以免造成对预后的误判。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今后预后差的这一小部分PCMZL 可能会从PCMZL 中被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类型。

二、CBCL 新增类型——EBV+黏膜皮肤溃疡(暂定)

该病最早于2010 年被报道,发生在老年人或医源性的免疫抑制后(如器官移植后或使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或氨甲蝶呤等),临床表现为发生于皮肤、口咽、食管、胃肠道的孤立且境界清晰的溃疡。2016 年WHO 分类中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分类,较2005 年WHO-EORTC 的分类,2018 年WHO-EORTC 分类也新增了这一类型。

EBV+黏膜皮肤溃疡临床表现为浅溃疡,病理检查见病灶浸润细胞包括混合淋巴细胞、大免疫母细胞、霍奇金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出现霍奇金样、浆细胞样凋亡细胞和组织坏死是其特征;不典型的大免疫母细胞和霍奇金样细胞表达PAX5、OCT2、MUM1、BOB1,在33%的病例中CD20 表达下降,可表达CD30、CD15,EBV 原位荧光杂交阳性。尽管这些不典型细胞是来源于B 细胞,但EBV+黏膜皮肤溃疡的B 细胞受体和TCR均可出现单克隆重排。

本病病程通常为惰性,患者预后良好,去除或减少免疫抑制,病灶可自发消退,这种良性的临床行为是与恶性程度高的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鉴别的重要依据[19]。

小 结

PCL 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尤其是存在一些发病率低的罕见类型,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诊断并不容易。2005 年WHO-EORTC 分类首次在国际上推出公认的分类标准,并被广泛采用。随着研究者对PCL 的病因、临床、病理、分子免疫和预后特征的认识深入,2018 年WHO-EORTC 分类在2005年WHO-EORTC 分类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疾病类型,使其成为独立的分类;并将一些预后较好的类型命名由“淋巴瘤”更改为“LPD”,符合其较好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病理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同时删除了不属于PCL 范畴及一些容易混淆的分类。新的分类进一步明确了各分类的特征,而PCL 诊断一定要将临床特征与病理相结合,才能合理诊断,避免对病理表现“恶性”而临床表现“惰性”的类型采取过度治疗。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会进一步阐明不同PCL 分类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本病的精准分类。

表1 2005 年与2018 年WHO-EORTC 的PCL 分类的比较

猜你喜欢
表型淋巴瘤原发性
基于电子病历的表型分析方法及应用综述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综述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