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价值、内涵与路径

2021-04-17 10:39王淑娉陈海峰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时代

王淑娉 陈海峰

[提要]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的必然要求。数字素养不仅包含人们在数字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字技能,而且包括数字思维、数字价值观等。新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主要就是提升大学生正确认知和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通过数据进行交流、沟通、分析、评价的能力,以及保护数字安全、解决数字问题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理念,顺应时代要求,全面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着力构建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体系,切实增强大学生适应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为数字中国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强调,要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优化数字社会环境,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1]当下,数字化生存已是可经验的事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健康码”“行程卡”已是“硬核”要素,支付宝、微信、QQ、钉钉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常态化数字工具。智能手机常伴人们身边,成为重要的“朋友”。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力提升人的数字素养,否则就将被这个数字时代所淘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持续在我们个人和专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些不能从数字化环境中获取阅读、写作技能的学生,将会发现自己无法完全参与周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2]因此,对公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已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议事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全民数字技能。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创新发展,就要始终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举措,而加快培养具备良好数字素养的时代新人,自然也就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时代价值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世界越来越被数字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改变着这个世界,也改变着人们的行事方式,更改变着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种认知,事关未来的‘生存’。”[4](P.33)因此,数字素养培育不仅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然要求,更是数字化社会公民素养的核心要素。高校强化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对于建设现代化数字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

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依托先进的软硬件平台及各种通信高速路,正在创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和全新产业形态,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我国,数字经济也正在引发经济增长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为38.6%,同比增长9.6%,增速为全球第一。[5]《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惠民持续升级,数字经济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预测,2035年,我国的数字经济体量将达到16万亿美元。因此,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5]

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未来,数字经济就是创新经济。当前,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深刻影响着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要把握历史机遇,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专业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数字人才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十分短缺,一是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还不相匹配,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供不应求;二是具备数字技术与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虽然供不应求,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制还不健全。数字技能人才的短缺将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很大制约,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如何培养、吸引建设数字中国所需要的具备良好数字素养的专业人才,是我们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建立及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

(二)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是数字化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开始,中国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让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通信、社交、购物、娱乐、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就成为现代公民高效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占比达到99.6%,点外卖、看直播、在线学习、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互联网应用持续增长,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6]

数字化社会全方位重构了我们的生活世界,改变着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对劳动者和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素养已成为数字化社会公民的核心素养,是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也是数字社会人才成长的首要技能。提高数字素养既有利于数字消费,也有利于数字生产,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基础。因此,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应把数字素养作为育人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所有公民都能够享受到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各种红利,避免因为“数字鸿沟”造成的各种问题。2019年G20峰会通过的《贸易和数字经济宣言》也强调,要提升数字素养战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消除数字鸿沟。各成员国纷纷将数字经济视为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将“公众数字素养教育不足,影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列为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之一。为促进公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西方主要国家都将数字素养列为未来劳动者和消费者的首要技能。2018年,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就明确提出,要提升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到2025年,使得我国国民的数字素养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数字人才规模稳步扩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数字经济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承载体的一种高级的经济形态,它将极大地赋能传统产业,对未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字文明也将助力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加智慧的社会。所以,加快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是数字时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7]新时代我们要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着眼未来,着眼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主动布局数字中国建设所需学科专业,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学生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能力。西方国家都将公民数字素养培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了相关政策来加以推进。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宽带技术机会计划和国家宽带计划来加强公民的数字素养教育[8];欧盟在2010年就开始实施国家数字素养工程,把公民数字素养视为全球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9];澳大利亚在2013年发起国家数字素养工程[10],着力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强调要优先保障人才发展投入,加大对宽带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必须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要实施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同月,教育部又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强调要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2018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数字人才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要求通过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的这一系列要求和措施必然强有力地推动高校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同时,也对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条件下大学生应具备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向未来,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既是全面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二、新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基本内涵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数字技术,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化对数字素养内涵和基本构成要素的研究和理解,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数字素养是一个具体的、动态的概念,它不仅指人们在数字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必备的数字技能,而且包括人的数字态度、数字情感和价值观以及数字思维等内容,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字素养的理解各不相同,数字素养是一个新的处在发展中的概念。立足我国高校的实际,积极借鉴国外数字素养教育的有益经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数字中国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视野的大学生数字素养基本框架。由此认为,新时代我国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知数据信息的能力。数据的本质是什么,数据有哪些主要特征,人和数据、社会和数据的关系如何?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数字信息,既认识到数字信息的一般特征,更要认识到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属性。明确在数字时代,数字不再只是数字,它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主要表征。

2.收集和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数字平台和数字工具浏览和检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过滤和保存。能够运用数字工具或技术查找、访问、收集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有效地筛选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能够合理地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有效组织。

3.数据交流和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各种数字工具与他人交流互动,传送信息、共享资源,参与网络社区和空间,用数字信息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能够正确识别和解读他人用图像、符号等数字信息传递的意思;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了解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文化差异,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掌握网络交流的技能,遵守网络交流的行为规范。

4.数据分析和评价能力。大学生要学会使用相关数字工具对数字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辨别数据信息的真伪,分析相关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学会对数据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正确区分有害和无害信息,不盲目相信网络和手机平台发布的信息,具备一定的对数字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评价的能力。

5.保护数字安全的能力。能够基本了解来自网络的安全风险和威胁,了解数据安全的知识、法规和保护措施,学会保护个人设备,能有效地对数据进行维护;有较强的隐私保护意识,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个人数据信息受到网络攻击等侵害,养成文明上网习惯,不信谣、不传谣;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沉溺于网络和网络游戏。

6.解决数字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字化的手段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整合并重构数字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开发数字资源,创造数字产品;能够利用数字媒体和数字工具创造性地实现自己的诉求,维护数字公平,杜绝“数字鸿沟”,及时跟进数字技术最新进展。

7.数字品德和价值观。坚持数字技术服务于人的幸福美好生活,反对数字异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恪守职业领域数字信息职业道德,合理利用某一领域的数据、信息和数字内容,不侵犯他人的数据信息隐私和数据秘密,努力营造绿色、文明、健康的数据发展环境,做一个具有良好数字素养的时代新人。

三、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着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深刻领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加快构建与数字化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以专业建设为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坚持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数字素养教育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增强数字素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大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一)高校要普遍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大力培养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

高校要围绕数字经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未来技术,优化专业结构,主动增设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加强数字经济相关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对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产业集群,强化专业群建设。要积极争取扩大数字经济相关学科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规模,强化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瞄准区域数字产业发展重点,深化数字素养教育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部门的深度合作。整合数字经济优质资源,探索校企共建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大力培养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化数字素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化数字中国建设的内容,要给大学生普及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基本知识,展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成就,特别是展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智能防控的成就,展示高校利用健康码、校园码、座位码、就餐码、在线教育等安排师生安全有序返校开展正常教学活动及进行日常生活的新经验。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强化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加强线上思政理论课建设,打造一流在线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引导学生在体验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了解和把握数字化学习、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创新课堂教学,推进“互联网+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强化因材施教与精准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评价数据信息,挖掘隐藏在数据表象背后的规律、趋势和本质,为科学全面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线索。

(三)加强数字素养通识课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11]新时代最主要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数字化,高校要增强育人的时代性、先进性,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数字素养通识教育。要教育学生了解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基本常识,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和本质,掌握收集、检索、使用、整理、辨识、管理数字信息的基本技能,提高数字化社会应用信息技术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增强数字素养教育的针对性,从数字知识、数字能力、数字素养三个层面,立足于适应数字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普遍应用,构建数字素养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在数字信息时代的适应能力和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专业课教学要有机融入数字素养教育内容

在数字化环境下,高校的各门课程都要有机融入有关数字知识、数字技术和数字能力的元素,要培育大学生的数字意识和数字思维,教育学生运用数字技术或数字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部先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也旨在引导高校瞄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轮科技发展前沿,强化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专业中的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完善数字技术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所以,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数字经济相关课程内容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积极开展数字技术与教育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科研等融合的实践活动,广泛采用移动技术、互联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机互动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全面推动数字素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五)加强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敢闯会创”核心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推进数字技术在众创空间、创客教育中的普遍应用,建设数字化大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平台,推广数字创新创业课堂,强化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健全完善项目在线答辩、路演流程,激发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平台进行创业的热情。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建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营造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数字应用场景和虚拟仿真创业空间建设,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全景式、沉浸式创业空间,实现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六)加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

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习惯。学校要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高速网络、智慧教室、信息化教学、数字图书馆、智慧寝室、智能餐厅和智能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教育教学资源和校园生活平台建设,加强慕课及优质线上课程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建设数字学习空间,深入推进线上教学,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建立教师数字技术能力标准,把数字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各类教师培训应将数字素养作为培训重点内容,构建分层分类、内容完备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构建服务全体师生、开放共享的智慧教学共同体,全面提升数字高校建设水平。

(七)加强数字伦理教育

数字产业的发展方便了人的学习和生活,但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垃圾信息、虚假数据、合成照片、隐私泄露等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认知判断。特别是数据的指数级增长以及大数据库的建立,使数字之间的关联性日益紧密,匿名化几乎成为一种幻想,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益处将是多方面的。因为大数据已经成为解决紧迫世界性问题,如抑制全球变暖、消除疾病、提高执政能力和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力武器。但是大数据时代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大数据技术给我们的机构和自身带来的改变。”[12](P.22)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数字伦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字技术观,尤其是正确的数字价值观,帮助学生对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变革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数字伦理的相关知识,提高数字信息辨别能力,合理合法开发和使用数字信息,保护数字安全,不侵犯他人隐私,正确处理人和数字、社会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坚决反对数字对人的主宰和奴役,坚持公平、诚信、无害原则,努力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一种“向善”的力量,助力人类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时代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