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外资源开发与运用策略

2021-04-18 23:32孙静张进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4期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资源开发实践运用

孙静 张进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该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是以实践探究为主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应将当地特色资源和校内外实践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区域资源,多方面、多角度的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资源开发;实践运用;区域性

[中图分类号] G40-0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2-0001-02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确立了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相连,是以实践为主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广阔,劳技教育的教材和教育资源在很多项目上都难以做到全面而系统,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劳技资源较为分散,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应用。这些现状亟须地方、学校层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给劳技课程提供教学支撑。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当地资源,调查和研究本土可利用、可开发的特色资源,更好地发挥校内外劳技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区教研室成立了学科中心教研组,就“小学劳技资源开发与运用”课题, 对本地区小学各年级的部分学生和劳技专兼职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虽然劳技课深受学生欢迎,但是受到学科影响,当前区域内小学劳技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存在着材料不好准备,内容过简或过繁的现象,对本地区的传统或特色工艺没有涉及,学生对家乡的特色项目了解不多。(2)专职劳技教师稀缺,大多数学校的劳技教学依靠兼职教师。(3)教师教学中过分依赖材料袋,材料袋中有的就教,没有的就不教,对书后拓展部分和课外知识运用得很少。(4)劳技教育设施、设备欠缺,学校缺少专用教室。针对以上情况,中心教研组采取了以下方法,有序开发和运用本地区的劳技课程资源。

一、依托本土资源,开发地域特色项目

依托地域文化,开发本土特色资源进入劳技课堂,这一创意的定位使本地区的劳技教育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以贴近本地生活的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结合地域特点和实际需要与多学科内容相整合,使劳技教育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有效拓展。

1.讨论研究,落实区域实施材料

在区教研室的统筹规划下,教研组结合地域特点,以云山小学、庙岭小学、宿城小学、墟沟小学连岛校区为实验学校,把资源开发任务分项落实到不同的学校中,并充分利用好市区劳技骨干教师队伍,探讨不同学校拥有的资源内容,挖掘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素材。墟沟小学连岛校区因坐落于海中央的岛屿上,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收集到各种大大小小、品类丰富的贝壳;云山小学是江苏省综合实践特色项目基地学校,它们的“小神山”基地和校园内外种植园中有各种时令中草药,其中的叶、根、茎、花是开展劳技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良好素材;宿城小学 结合“山里人家”项目,开展了野果分类、野菜种植、采摘与烹饪实践活动;庙岭小学的“树皮贴画”研究,将粗糙与细嫩的松树皮、芳香四溢的香樟木片、经过打磨的杏核及樱桃核等制作成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统筹规划,编写校本课程

学校统筹规划,收集本地特色资源落实到校本课程中,让骨干教师以课堂、社团的形式带动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目前,云山小学以省综合实践特色课程基地为依托,开展实践活动,编写了校本教材《云山百草》,开展了中草药园的种植和药膳制作研究;庙岭小学立足市区综合实践活动特色成果展,开发了“松香润岭”校本课程,以创意粘贴为主,创造性地进行了树皮贴画研究;宿城小学坐落于海上云台山脚下,开发了“山里人家”校本课程,根据季节变化定期进行野菜、果实采摘种植研究……这些都体现了地方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也更好地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生活 。

3.项目开展,地域文化传承

动手与动脑的实践结合,促进了学生劳动体验和技术素养的形成,将学习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体现了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性特征。如手工和技术地域特色项目的初步开展虽然与现在的高科技项目开发不可同日而语,但其仍然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学生对本地的传统手工艺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他们不能成为继承者,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宣传者,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家乡。也许,若干年以后,本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会如昔日般再度兴起,也许学生中的某些人会成为工艺美术家,那时我们一定会为现在所做的工作而自豪。

二、统整实施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学校将课程进行统整,把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边开发边实践,不断丰富活动内容,能使学生通过初步的劳动与技术学习形成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简单设计、简易操作、简单评价在内的基本技术素养。

1.课程统整,提升学生素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科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等学科知识密切联系,有利于劳技教育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如将劳技中的电子、电工部分的内容与科学中的电学知识相结合,完成“兔子灯、手电筒、猫头鹰钟、长征火箭”等科技小制作;将编织、纸工、泥工等项目学习与美术教学相联系,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意想象,完善技术作品;将包粽子、包饺子、制作香包、编网袋、剪窗花、种植、烹饪、缝纫等家政项目活動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课题研究相联系,不断渗透学生爱劳动、爱家乡、爱国的情怀。这些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为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提供了素材,促进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落实活动,制定有效发展渠道

在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各校编写了操作性较强的校本课程,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有效推进。连岛校区利用海边资源,收集各类贝壳,指导学生去认识它们,并用它们制作成贝壳画、贝类工艺品等;云山小学的“百草园的种植和药膳制作研究”项目, 将劳技中的家政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合二为一,师生分年级定期到“小神山”实践基地中进行中草药和花卉种植与养护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上则开展烹饪各种菜肴,熬制各种养生粥的活动,还与市中医院成立共建单位,多次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庙岭小学的“树皮与豆贴画制作研究”,用松树皮、香樟木片、杏核、樱桃核、各种豆子制作作品;宿城小学的“山里野菜采摘种植研究”,引领学生在野菜的采摘和种植过程中了解山里有特色的野菜,并认识它们的作用,通过“山里人家”开放周活动,开展野菜菜肴的制作,让学生体会到了烹饪的乐趣。

3.循序渐进,渗透STEM 素养

STEM 课程是跨学科的整合性课程,劳动与技术课程是STEM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区围绕省STEM课程和省劳技课程的性质、特点,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術的开发与运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EM素养。有很多学校结合科技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兴趣社团、校本课程等形式开展创客创新活动,认真调查和研究当地STEM教育背景下的劳技课程的有益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技实践,实现了STEM教育下的劳技课程的创新。

三、渗透多元评价,展现地域资源成果

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的形成。多元评价着眼于对学生的激励,探索评价指导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努力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为此,教研组拓展了多条途径,对综合性实践活动——劳技实践活动进行了多方展示与评价。

1.开展创意展评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粘贴和编织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每个学校可以根据区域内不同的材质,使用不同的方法,让平时常见的树皮、豆类、贝壳等变身成各种日常用品和工艺品。如庙岭小学的树皮贴画,东港小学的纸艺、绳结编织,无不彰显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美的表现力。在全区小学生劳技DIY现场手工制作大赛中,学生利用同样的材料制作指定作品,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而开展全区小学生综合实践成果展评,对学生参与的小课题实践研究活动进行成果评估,又展现了各校学生的风采。

2.开辟校内种植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宿城小学在校园后方开辟了种植园,云山小学利用基地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开辟了中草药种植园,既以种植替代绿化,让生命的绿色常新常变,又将绿化美化与劳动实践合二为一。学校成立了“开心农场社”,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各组任务内容的强度进行分组,让学生参与种植养护的全过程,并撰写种植日记,把劳动收获向教师、家长展示,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团队意识。

3.开展家校联合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学校与家庭协调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简单家务劳动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家务劳动。如项目实验学校开展的“我是家庭小主人”活动,请家长协助每周填写一次反馈表。通过每周家庭生活中的购物、整理、洗涤、简易烹饪等家政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进一步适应各种家庭角色,使学生掌握了生活常识,锻炼了自理能力,形成了“家庭小主人”的意识。

总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领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拓宽思路,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并创造美的生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劳动与技术资源开发实践运用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和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