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1-04-18 13:32周杭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域爱国主义诗词

【摘要】边塞诗孕育在边疆,其中蕴含着许多爱国爱疆爱家乡的情感,边塞诗可作为新疆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教学资源。把边塞诗作为特色教学资源融入“新疆地方史”教学中,能提升新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结合近几年“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实践,阐明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教学中的意义,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提出应坚持的原则,探索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教学的现实现途径,为进一步提升“新疆地方史”教学质量指明方向。

【关键词】诗词;西域;新疆地方史;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22-03

【本文著录格式】周杭.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教学的路径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122-124.

基金项目:新疆理工学院2020年校级教改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资料库建设与课程优化(项目编号:PT-2020021)。

“新疆地方史”课程是新疆地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是《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该课程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又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性。新疆地处祖国边塞,自古以来新疆地区的文化与祖国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边塞诗歌以新疆风物为意象。把中国古代优秀的边塞诗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能够将价值观导向的显性教育与诗词审美导向的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在润物细无声的审美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新疆的美丽与祖国文化的灿烂,从而深深地热爱脚下这片热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教学的路径。

一、边塞诗在“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新疆地区高校“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合理利用新疆地区独特的边塞诗作为教学资源,深入挖掘边塞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新疆地区大学生正确认识新疆地区的历史,深刻领会新疆文化是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提高“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效果。边塞诗对于“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边塞诗有助于实现“新疆地方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要紧紧抓住爱国爱疆爱家乡这条主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而优秀边塞诗词便是灿烂文化的具体表现,其中有着古往今来文人士子们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中满载着边关将士舍身报国的热情,迁客游子的思乡深情,文人墨客歌颂祖国边疆的大好河山。爱国爱疆爱家乡并不是一句空洞无物的口号,热爱边塞诗词是爱国爱疆的一个具体生动的体现。因此,把边塞诗词有机融入“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本课程较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与任务。

(二)边塞诗能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爱国主義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用灌输式教育、口号式等教育方式是无法取得好效果的。爱国主义应该是烙在心底、成为意识、左右行动、规范行为的一种内在情感[1]。许多疆外大学生入学前十分憧憬边疆的风物与景象。来新疆之前他们从语文课本、文学作品中了解的新疆有皑皑天山、神秘楼兰、大漠长河、烽火狼烟、边关杨柳、玉门羌笛等。到了新疆后这些意象和符号会变得鲜活起来,教师可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将新疆这一特色自然资源优势与诗词文化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领会西域的魅力与祖国的伟大,从而实现思政的显性教育与人文素质的隐性教育有机融合。

一些边塞诗能反映古人立功边塞、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杨炯的《从军行》中“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翰的《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诗分别道出了文人、将士立志为国捐躯、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些边塞诗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尽现西域磅礴雄厚之气象;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轮台朔雪比作江南梨花,异域与故乡在心灵时空上顿时合二为一;李白的《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置身于边关、天山、明月的景象之中,能感受到祖国之大、宇宙之广、人生的渺小与孤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令人陶醉……

二、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优秀的边塞诗承载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疆地方史”课程中有机融入优秀的边塞诗,能扩展与深化教学资源,使让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合理结合,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把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与瓶颈,主要表现如下。

(一)边塞诗的美学教育功能与教师诗词素养之间的矛盾

自先秦以来,我国就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是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宝库,借用古典诗词艺术的审美功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理想效果。

“一个好的理论会因不同的实践者而产生完全不同的实践结果;一本好的教材也会因不同的使用者而产生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2]就边塞诗融入高校“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实践来说,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新疆地区高校实施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新疆地区各高校能够熟练掌握边塞诗的教师并不多,加之《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这本教材又是2020年新出版的,教材内容较以前的“新疆地方史”课程的教材内容有较大的变化,许多教师目前还处在熟悉新教材的阶段,教师如何做到熟练而有机地将边塞诗融入课堂教学,这是一项挑战。因而,师资力量匮乏与教材内容不熟悉是当下高校开展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教学的重要瓶颈之一。

(二)泛娱乐化“形式”与“新疆地方史”课程价值导向“内容”之间的矛盾。

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开展,各门具体课程都取得成绩与突破。但是,在一些教学形式取得成绩与创新的背后,也隐藏着泛娱乐化的“形式”,这些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新疆地区教师对“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把握。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中,存在一些缺乏实质内容,单纯为创新而创新,为改革而改革的问题。其影响表现在“新疆地方史”教学过程中即“泛娱乐化”倾向。比如,边塞诗词歌曲作导入的时候,使“新疆地方史”课程呈现出音乐欣赏课、视频观赏课、汉语言文学课等特色,这样就冲淡了“新疆地方史”课程作为新疆地区的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本的价值导向教育的本质功能。这也是一种以“形式统领内容”,错误解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问题。“泛娱乐化”教学形式的出发点是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增加学生抬头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其初衷是好的,其结果却矫枉过正了。

另一方面,泛娱乐化削弱了“新疆地方史”课程的严肃性与逻辑性。“新疆地方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以及新疆地区的历史,深刻理解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它包含着深刻而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边塞诗融入课程教学如果堕入娱乐化的窠臼,则会削弱“新疆地方史”的根本教学任务。因此,应很好地处理诗词教育寓教于乐“形式”与“新疆地方史”课程价值导向“内容”之间的矛盾。

三、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的原则

明确边塞诗作为融入“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瓶颈与矛盾之后,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那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一)要坚持方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所当然地包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3]。自然,边塞诗作为教学资源与“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相结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要做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相契合。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方向性原则高度认同,对方向的坚持要有始有终,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实施不迷失方向。

(二)要坚持有机结合原则

对边塞诗内容的安排要做到布局合理、搭配得当,运转有序地融入“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中。此外,也可以将边塞诗词文化融入校园环境、网络和自媒体中,使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诗词文化中深受熏陶,从而能够做到将以审美教育为标准的诗词文化与以爱国爱疆的价值导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需要坚持主体性原则

即以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尊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边塞诗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則能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窗口,他们会主动去获取相关素材,从而能深深领会到新疆土地的美丽、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是为了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主体性原则决定着学生是否最终受益受惠。

四、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教师先学先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边塞诗词是新疆边塞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塞诗融入“新疆地方史”课程,需要任课教师有一定的传统文化造诣。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多方向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与传统文化水平,这是提高边塞诗与“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关键。“新疆地方史”教研组任课教师可组建教研学会,推进相关问题的研讨,开展集体备课,发挥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的特长。以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学促进整体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

(二)改革教学方法

“新疆地方史”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大学生,需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摸索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新疆地方史”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边塞诗导入法。历史上在新疆产生的边塞诗数量多、质量高,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学习过或课外时间也背诵过,很多名句能出口成诵。由于这些内容学生十分熟悉,很能调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4]。

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边塞诗诵读法、歌唱法。新疆文化带有浓郁的中华文化烙印,文人墨客们在新疆留下的著名边塞诗自然亦讲究诗词的押韵、平仄、对仗等技法,而且中国古典诗词很多本就是配乐演唱的,其节奏感、旋律感跨越千年的时空,依然存留于字里行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歌唱边塞诗词名篇,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或者教师自己饱含深情地朗诵、歌唱这些内容,便能深深吸引学生,当学生陶醉其中之时,宛如享受一场美妙的音乐盛宴,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最后,教师需探索丰富的课堂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问题,具体到“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中,则表现为一些教师不厌其烦地罗列教材上的各种史料,以证明章节里的主要政治观点,这种方法固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上会呈现出学习氛围呆板无趣,学生缺乏兴趣,最终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边塞诗灵活运用到“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中,贵在得法,寻找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事半功倍。

教学较高的境界是教学无定法,但“新疆地方史”课程作为新疆地区新开设不久的一门特色课程,还需要广大教师探索一些基本方法,在掌握基础方法前提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现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朝着教学无定法的较高境界前进。

(三)优化教学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民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地改变而改变”[5]。由此看出,环境能够深刻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要在大学生中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新疆大地的文化氛围,需要从优化“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的外部环境入手。

首先,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環境。充分利用学校公共设施,比如道路两旁的展板栏、校园文化广场、校园公园等地都可作为展现边塞诗的载体,发动学生会、社团、学习兴趣小组的力量收集优秀的边塞诗词、边塞风光画、边塞风光照片等,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基金项目作经费支持,把这些素材印刷成品,张贴在学校合适的位置。这样能够诗与画可做到情景交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爱国爱疆的情怀。

其次,要大力建设网络文化环境。学校网站合适的位置可开设专栏,用以展示优美边塞诗词课搭配美丽的边塞风光照片,专栏里设置边塞诗词鉴赏专题、边塞诗词创作交流论坛等,学生可以欣赏著名诗词,也可以自己创作诗词上传到网站专栏,专栏下方设置评论区提供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更好更快地成长。

最后,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新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辅助大学生学好“新疆地方史”课程。新疆地区全社会都需要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需引导社会学习和尊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浓郁的尊崇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中,边塞诗词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文化建设之中,并通过社会文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结语

边塞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长久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地域性与全国性相统一的特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边塞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中,是因地制宜地把特色教学资源融入特色的教学过程中的一项教育活动。在认识两者相结合的瓶颈与问题之后,找出合理的方法,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边塞诗有机融入“新疆地方史”教学中,才能把审美教育与思政导向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本课程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忠海.古典诗词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德育功能研究[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2(10):78-80.

[2]罗映光,张誉丹.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10(2):14-16.

[3]张国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6:28.

[4]邓运山,邓美玲.毛泽东诗词转化为“纲要”课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65-70.

[5]马克思.马克思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猜你喜欢
西域爱国主义诗词
张骞探西域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