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画电影对经典神话人物形象的塑造

2021-04-18 23:44钟旭辉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姜子牙人物形象

摘要:近年来,国内动画电影产业迅速发展,以光线传媒为首的电影制作公司将经典神话进行电影改编搬上银幕。经典神话的电影改编问题是国内动画产业近些年来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经典神话人物形象的电影改编角度出发,对动画电影《姜子牙》人物外形的动画塑造、人物性格的再塑造和人物价值观念的重构进行分析,阐述当今经典神话电影改编状况。

关键词:电影改编;人物形象;《姜子牙》;经典神话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02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从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2020年的《姜子牙》,中国动画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产动画电影改编题材大多取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而对经典神话进行电影改编是当今动画产业最核心的问题。国内电影改编理论家陈犀禾指出:“故事小说比较容易改编成电影,因为电影也天然地要求动作和情节;在节奏上故事小说也比较符合电影的要求,大部分描写都可化为可见的动作……”[1]动画电影《姜子牙》是对经典神话故事《封神演义》的改编,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动画电影改编事业的发展,也为之后的经典神话故事电影改编提供借鉴。

1 经典神话人物外形的动画塑造

动画电影《姜子牙》的人物外形是根据《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外形元素改编设计而成。片中对姜子牙、申公豹、小九、四不像、元始天尊等人物外形的动画塑造改变了观众对经典神话人物的认知,影片在人物外形的动画塑造方面进行了继承性的突破与创新。

1.1 姜子牙人物外形动画塑造的继承性突破

《姜子牙》上映前,观众对姜子牙的认知是仙风道骨、童颜鹤发的神仙形象。1990年我国上映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中姜子牙为未卜先知、运筹帷幄的神仙形象,该人物设计符合中国经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人物形象描写:“诗曰:子牙之际落凡尘,白首牢骚类野人。几度策身成老拙,三番涉世反相嗔。”[2]而动画电影《姜子牙》将人物外形年轻化,重塑姜子牙为中年人形象。影片对姜子牙人物中年化的设计不仅是为展示其正处在一种巅峰状态,更是为表现姜子牙在这种状态中所具有的困惑、对师父的敬仰与质疑。这种电影改编所带来的认知反差与成长过程是故事的一种视觉化体现,增强了电影的可观看性。电影中对姜子牙的人物外形设计,体现在其身上具有多种三角稳定的结构,脸型、胡子、耳朵、鼻子等均为三角结构;人物的服饰羽衣设计理念是参照植物叶子的经脉,展现了道系思想和希望天下太平的人物个性。姜子牙的人物外形动画塑造,不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映衬着导演对姜子牙的审美性认知。从审美现代性角度来看,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艺术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社会艺术是服务于特定社会权威和价值体系的意义生产,现代艺术则要复杂得多,它往往呈现出暧昧、对抗和颠覆的取向[3]。

1.2 申公豹人物外形的重构

电影《姜子牙》中,申公豹的人物形象与之前影视作品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影片将申公豹外形重塑为身材魁梧、身着干练服饰的青年壮汉,而面部造型设计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结界兽酷似,人物设计元素均借鉴三星堆文物形象。申公豹的人物外形设计不仅是致敬《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将相同人物区分开来,使观众感受到《姜子牙》不同于以往的经典神话电影改编作品。申公豹是《姜子牙》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影片开始对姜子牙的处境及其在影片中所要追寻的信念作出清晰阐述,并逐步推动剧情发展。申公豹人物外形的重构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颠覆经典神话人物形象的同时,迎合时代的呼唤,塑造全新的人物形象。

1.3 九尾妖狐人物外形的重塑

影片《姜子牙》将九尾妖狐设定为封神大战所讨伐的对象,对九尾妖狐人物外形也进行了重塑。影片中,九尾妖狐的人物形象设计借鉴《山海经校注》“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4]。影片将经典神话人物进行电影改编,将九尾妖狐人物外形设计为没有鼻子、嘴巴、眼睛,但却拥有恐怖的眼神,而此眼神的设计在影片中也成为姜子牙心中的困扰,给剧情设下悬念,引导剧情发展。九尾妖狐的面具设计更是别出心裁,面具从问斩时所展现的神秘感到撞破歸墟时所展现的残破感,影片此细节的改编是将人物性格进行层次感的揭示。九尾妖狐不单纯是为了坏而设计的人物,更多的是给予九尾人性化特点,其被设计成一个被欺骗、被压迫的女性角色缩影,此举也将该影片中的九尾妖狐与其他相同形象区分开来。

除了对经典神话进行电影改编外,影片中许多设计也借鉴了国内外优秀动画作品的造型风格。例如,片中三只小妖怪,身披羽毛,头戴骨头,是借鉴西方原始部落的形象元素;北海酒馆老板借鉴了《千与千寻》中的蛤蟆怪物形象元素;小九借鉴了国产动漫《狐妖小红娘》等,这些角色都是在国内外优秀动画作品人物外形设计的基础上改编的。

2 动画叙事对人物性格的再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纵向深入,提取传统经典神话中的题材元素进行动画叙事创作,是中国动画事业的前景,也给国产动画电影导演带来了启发。贝拉·巴拉兹认为“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5];波高热娃认为“一丝不差地照搬文学作品的外部情节,或者更确切地说,照搬它的故事,并不足以保证改编的成功”[6]。影片《姜子牙》在《封神演义》基础上进行动画叙事创作,重构故事情节的同时对人物性格进行再塑造。

2.1 动画叙事对姜子牙人物性格的重构

姜子牙形象最初来源于经典神话故事《封神演义》,原著中姜子牙为阐教昆仑山玉虚宫弟子,而将封神大战后的姜子牙描述成“其日君臣分别,子牙拜送武王与百官进城,子牙方才就道,往齐国而去”[2]。由原著可知,姜子牙在封神后,被周武王封为齐国国君,在齐国安享晚年。影片《姜子牙》将《封神演义》中经典神话故事进行改编,以动画叙事创作手法重塑姜子牙人物性格,展现出全新的神话人物。

影片以姜子牙在封神之战后前往静虚宫亲斩九尾、受封为众神之长作为剧情源头,姜子牙斩杀九尾妖狐时看到九尾体内的无辜人类元神,不忍伤及无辜,便违抗师命,将元神抽出,这样的叙事设计塑造了姜子牙的人性,但姜子牙也因自己的人性被贬北海反思。姜子牙于北海十年,始终被心魔困扰,小九的意外出现使姜子牙走上问道之旅。影片中姜子牙人性展现的同时也给予其一定的合理性,姜子牙对猎狐人救助、对冤魂宽容、对北海战士尊重,都塑造了姜子牙心地善良的人物性格。影片不仅塑造了姜子牙人性的一面,也对其神性的一面进行了再塑造。姜子牙看到人间并没有因封神大战而变好,反而生灵涂炭,带着心中的困惑登上天梯找元始天尊询问,却得知原来成神不需要人性,姜子牙被迫回到人间。影片将姜子牙与静虚宫的关系进行动画叙事改编,使姜子牙与静虚宫发生矛盾冲突,迫使姜子牙放弃身上原本的神性,坚定自己心中为身前每一人的信念,最终成为带有人性光辉的神。《姜子牙》对经典神话进行改编,在以往的人物性格基础上大肆渲染人性的一面,从而更贴近电影情节,符合影片主题。姜子牙被贬北海的设定是导演对经典神话人物性格重构的一次突破性尝试,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对经典神话电影改编的内卷化现象,对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导演改编电影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2.2 申公豹人物性格的重塑

以往封神神话中,均把姜子牙与申公豹放置于二元对立的层面,双方常处于不死不休的人物关系当中。电影《姜子牙》打破了两者的二元对立,将两者关系进行巧妙的处理。影片中姜子牙与申公豹同为静虚宫弟子,而作为大弟子的姜子牙在九尾妖狐反抗问斩时救下了申公豹,至此申公豹在心中树立了英雄梦,塑造了英雄人格。

姜子牙与申公豹的关系的改编一方面迎合了当代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师门之间钩心斗角的情节设定,申公豹善良、忠诚的人物性格更切合反抗神权的主题思想,这种人物性格的重塑也将其与之前的狡诈恶毒的申公豹人物形象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是英雄精神的展现。姜子牙解救申公豹时的英雄形象如一颗种子在申公豹内心扎根发芽。申公豹违背元始天尊的命令,私自到北海默默保护神力流失殆尽的姜子牙,在为姜子牙把守归墟入口时,申公豹自知不敌九尾妖狐,但还是拼尽全力。申公豹的行为背后正是英雄人格,影片通过动画叙事手法将申公豹的人物心路历程清晰交代出来,展现出影片对申公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

2.3 九尾妖狐人物性格的去扁平化

福斯特认为:“扁平人物也就是十七世纪所谓的‘气质类型,有时也称为类型人物,有时也叫漫画人物。其最纯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当其中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时,我们得到的就是一条趋向圆形的弧线了。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比如:‘我永远不会抛弃密考伯先生,说这话的是密考伯太太——她说她绝不会抛弃密考伯先生;她说到做到,这就是她。”[7]扁平人物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无论他们什么时候在叙事作品中出现,都很容易被读者的“情感之眼”辨识出来;二是他们在出现后就很容易被读者记牢,“他们能一成不变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因为他们绝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变易”[7]。

影片《姜子牙》对原著《封神演义》中关于九尾妖狐的叙事情节进行部分保留,同时又通过动画叙事创作将人物性格去扁平化处理。九尾妖狐不再只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人物形象,影片更是加入了其他情节元素,让人物性格呈现层次化。

影片中,九尾妖狐对小九的禁锢及打破归墟的剧情设定,为观众揭示了影片的支线情节:九尾妖狐因私念与元始天尊暗中约定,引发封神战争,为元始天尊统治人间提供便利,元始天尊也因此答应使九尾妖狐脱去妖的身份而成神,封神大战后的九尾妖狐发现自己其实被元始天尊欺骗了,狐族成了大战的牺牲品,九尾妖狐也走上“另类”的反抗神权之路。影片此叙事设计让九尾妖狐的人物性格更加饱满,去扁平化的人物处理使人物形象逐步充实。

3 人物价值观念的重塑

波高热娃认为改编不能够脱离新的时代精神,而在引入新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因素的同时,原有形式必然要受到改造。影片《姜子牙》在人物外形和动画叙事的电影改编之外,对人物价值观念也进行了重构,切合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念。

3.1 反抗神权的价值观念

影片《姜子牙》的核心体现了对神权至上的批判:“静虚宫所做一切,皆是为了护佑苍生。”霍尔巴赫认为,人的最残酷的仇敌,就是那些以欺骗的方式捆住他的手脚的人。这就是僧侣,他们使人们在上帝面前,“就像一些无知的奴隶那样在一个他们并不认识的主人下面惊慌发抖”[8]。正如影片中元始天尊被认为是天意的代表人,其旨意便是天的旨意,不容置疑。而姜子牙最终发现元始天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一己私利,放下执念后悟道成神,斩断了神对人间的控制。姜子牙不畏强权的正义信念是对《封神演义》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进行改编而成,也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

影片中还有很多角色都是神权的受害者,如变成封神战争牺牲品的小九、被神权蒙蔽的九尾妖狐、被长封于北海的底层士兵们等等。影片通过人物讲述自身所遭遇的不公将反抗神权的剧情推向高潮,变成引爆观众情绪的“导火索”。影片结尾姜子牙悟道成神,用自身的力量打破静虚宫对人间的命运锁。“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姜子牙反抗神权信念,是当代社会价值精神对经典神话的全新阐释。

3.2 家国观念与时代相切合

电影《姜子牙》“一战封神”的成功与时代背景不可分割。2020年是人类面临巨大挑战的一年。本应于春节档上映的《姜子牙》因疫情推迟到国庆档上映,影片中对家国观念的展现原本为契合春节家家团圆、举国欢庆之景。例如,小九去幽都山寻找父亲的执念,是为有一个温暖的家;骨风铃的设计是为体现冤魂对家的思念与渴望;纣王对妲己的执着是对家国怀念的展现……在疫情期间,祖国和人民一起奋力抗疫,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终将疫情风险控制住,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影片《姜子牙》对家国观念的展现牵动着观众的心,切合了当今的价值观念主题,这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4 结语

影片《姜子牙》从人物外形、人物性格和人物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出发,将经典神话人物重塑为符合影片主题的人物形象,获得观众的认可。而《姜子牙》电影改编的成功也为中国动画电影产业指明了方向:一方面,电影改编应将经典神话作为素材,在把握经典神话内核要素的同时,将改编者本身对经典神话的新理解渗透到电影形象中去;另一方面,改编者的创造性电影改编不应是复述,不应是转述,而应是一种阐释,改编者应冲破电影改编“忠于”原著的观念,将创造性因素融入自己的电影改编理念之中。

参考文献:

[1] 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7.

[2][明]许仲琳.封神演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100.

[3]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71-75.

[4] 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5.

[5]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280.

[6] 波高热娃.从书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2.

[7]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7-59.

[8] 樊公裁.从斯宾诺莎、霍尔巴赫、费尔巴哈批判神学的历程看神权与人权的消长[J].外国哲学,1985(6):229-246.

作者简介:钟旭辉(1997—),男,山东德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姜子牙人物形象
《姜子牙》中的历史
姜子牙(动漫电影《姜子牙》主题曲)
DEITY DEFYING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