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展馆里,感受艺术与科技之美

2021-04-19 02:43文/张
中国科技财富 2021年3期
关键词:空间科技艺术

文/张 烈

博物馆、科技馆、博览会等人类文明成果收藏、研究和展示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在展示、传播和社会教育方面,相较于常规的课堂,因其所拥有的珍贵遗存或展品所具有的唯一性或稀缺性,遗存和展品的物理性存在所带来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以及展示空间氛围的有序营造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对公众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传播中的艺术性追求也一直是此类机构的优势和考虑重点之一。

高科技为文化和科学传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为高艺术的呈现提供了一条当代创新的路径。作为与信息传达和交流直接相关的各类数字媒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快速刷新我们的视听经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最新的科技发展也存在许多在文化和科学传播领域应用的可能性,为博览行业提供了一条条创新体验的新思路。

数字媒体的手段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传统的图文版面、雕塑等手段是静态的、视觉为主的感受,而数字媒体的手段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的,有助于产生统和的、身临其境的丰富体验。同时数字媒体也是一种和时间相关的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叙事性,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是文化传播能够打动人的一种重要特质。这些特征使交互媒体能够给人带来强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从而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比如,2019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展览后半段的地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团队设计了一处全沉浸式光影空间-祥和逸居厅作为展览的高潮之一。该厅以《十八学士图》和圆明园盛景为代表题材,采用创新的递进式多幕全景影像。观众犹如步入画中。四周一会繁花似锦,一会儿落英缤纷,一会儿绿树成荫,一会儿雪花漫天。走过圆明园的四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枝叶轻拂与花鸟呼吸的律动中,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十八学士或品茶、或谈诗、或论画。行人纷纷驻足,争相合影留念。

创新的步入式多幕影像空间,隐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递进式院落结构,四重空间中有两重使用了纱幕投影,它有半透明的效果,既能够呈现三维影像,又能够让大家看透这个空间,产生比较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沉浸感受。在四重空间的墙上和纱幕上循环播放的四分钟长的影片,是30多台投影仪同时运作下的作品。为了保证超高分辨率影片在多维空间中的连续分布和播放稳定性,使用了清华美院师生自主开发的分布式播放系统、基于图像分析AI算法图像自动融合、高可用性双机集群播放系统等多种先进技术。影像制作过程中采用了王之纲老师自主开发的可自动生成三维立体国画效果的计算机图形系统,可以自动模拟国画工笔重彩中的勾线、笔触、晕染等效果,从而为沉浸式国画风格体验空间的呈现实现了技术层面的创新。

新的媒体技术结合优质的内容制作和创新的空间设计,给观众带来深度的沉浸与穿越感,成为新媒体在博览空间中创新应用的典范。结合纱幔和影像光影,观众可以体味到“风拂花开,居士怡然”的风骨气韵,从文人居所到皇家园林的生态之趣中,从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中,感受园艺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表现古人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以及通过草木颂贤、借物咏志的方式所表达的文人君子们所推崇的高尚品格和人文精神。

另外,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自然交互等各类新技术给了我们很多新的灵感和创新的可能性。在孔子博物馆的君子堂空间,该团队设计了采用LED+融合投影技术呈现多重影像的幻影剧场,并加入米海鹏老师最新研发的可演奏乐器的机器人技术,呈现了一场跨越古今、美轮美奂的高科技舞台剧《幽兰操》。通过先进的系统集成和控制算法,《幽兰操》将幻影成像、音乐演奏机器人、民族乐器、传统音乐、投影融合等科技和艺术的要素进行了深度融合,反映了高科技和高艺术多学科交叉集成的前沿探索,同时在艺术性上实现了中国风格的原创和当代转化。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新科技为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开启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在文化和科学传播的公共服务领域,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动。

在可期的将来,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经初见端倪,在文化和科学传播领域又将带来怎样的冲击和挑战?这需要我们以人为本,以内容为王,以勇于开拓的精神,不断地在跨学科的领域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同时培养更多具有艺术和科技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跨学科人才。

猜你喜欢
空间科技艺术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纸的艺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科技在线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