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路上 每一个人都了不起

2021-04-19 21:00成都市新都区对口支援理塘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先锋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塘县理塘新都区

成都市新都区对口支援理塘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山水相遥的成都市新都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因“支援”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这个联系构筑得结结实实的,是一个个跋涉在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天空之城”的新都身影。

从2016年开始,300多人默默接力,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体能阻碍,用“蹒跚”的步伐和缓慢的语速用力化解着贫困,为高寒缺氧的贫困山区注入希望之花。

他们,是朴实、平凡但又坚定有力的新都人。

退伍军人“叫卖”高原土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新都区对口支援队队员、理塘县木拉镇卡下村驻村队员张金贵正是这一嘱托的忠实践行者。

张金贵是一名转业军人,曾因在抗洪救灾中勇救落水儿童被部队授予二等功。20年后,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依然时刻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刚到村里时,张金贵为了帮助村民增收,向“娘家”新都区人社局求助,筹集了2万元经费,购买了31头小猪仔捐给村民,长成后为养殖村民带来数千元收入。让村民有了实在的收益,也让张金贵的驻村扶贫工作更有底气和信心。

2020年10月底,理塘县木拉镇卡下村的老百姓既高兴又焦虑:高兴的是自己种植的土豆丰收了,产量足足8万余斤;焦虑的是年底将至,还有3万余斤没有找到销路。看着村民的土豆卖不出去,张金贵到处想办法、找销路。

除了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不断推荐外,张金贵再次向“娘家”求助。得知消息的新都区人社局党组立刻在全局开展以购代捐活动,通过微信群动员干部职工认购,张金贵不断向大家推销:“爱心土豆”红皮黄心红圈,产自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天空之城”理塘,没上化肥、没打农药,纯天然食品!不到两天,3万余斤土豆就名花有主。“土豆有销路了,大家快准备装袋运往新都!”消息迅速传遍全村,村民心里的忧虑烟消云散。

同车送土豆到新都的卡下村村主任降央吉村收到4.5万元左右的货款后,高兴地和新都区人社局工作人员说起了自己家乡的变化:“村民都住进了新房,等理塘通了火车,以后村里的牦牛肉、青稞、豌豆等农产品都能更快运出来了……”

“三泉老师”与学生心连心

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扶贫路上的扶智,更是需要有钢铁般的信念和坚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7年的新都区优秀教师吕灥,主动请缨,成为对口支援队的支教老师。

初上高原,险象环生。2018年9月,吕灥一踏入理塘就因感冒和高原反应被送到县医院输氧、输液,主治医生结合他的年龄和高反程度,认为他不适宜在高原工作和生活,吕灥却毫不犹豫留了下来。

走进理塘教育,他便领会到了理塘县中学甲措校长的期望——希望支教老师们能为这里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带来效率更高的管理经验。在之后的支教行动中,他牢记这份期望,针对当地孩子学习基础薄弱、知识接受能力相对困难,探索最优化的新教学方式,牵头在当地举办校长论坛,让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在理塘落地生根。逐渐地,他把自己的心与理塘孩子连到了一起。2019年3月,吕灥因病几经周折返回成都治愈出院,医生叮嘱他不宜再上高原,但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当地学生的不舍,让他义无反顾回到理塘,“自己生病已经丢下了太多的课程,孩子们不能耽搁啊!”

倾心付出,让吕灥成了孩子们爱戴的“三泉老师”。他知道,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成绩是不现实的,所以更关注对孩子们思维上的培养。他反复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高中念大学,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干出一番成绩,然后回来建设理塘。”

吕灥所带的班级中有一名孩子,之前因为受到家中两位亲人相继去世的打击而厌学辍学,虽经多方努力复学,但他却无心读书。吕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课外和孩子交朋友,经常和孩子谈理想、讲人生、说未来。诚恳耐心的谈心启发、真诚的家访交流,孩子那颗封闭的心终于被打开:他想读书,想考大学。针对孩子辍学几个月的实际,吕灥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单独备课并辅导作业,使他整体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2020年8月,孩子收到了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一所职业中学寄来的入学通知。看着即将走出高原的学生,吕灥不停地嘱咐:刚开始走出高原,要主动学会适应、要明辨是非、要结交良友……

对于吕灥来说,他希望自己能帮助和指导更多的孩子,希望他们毕业离校时,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美好的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在他们这里,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新都汉子精打细算建公厕

小厕所,大民生。对此,新都区对口支援队濯桑乡业务村驻村队员杨旭有深刻认识和体会,“村活动室院坝里原来是没有公厕的,但是人有三急,大家经常因为上厕所的问题整得很尴尬。”他心中始终琢磨着要修个公厕,让村民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没钱,是修厕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支援队的开销需要照顾产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很难再挤出资金;所驻村也是2018年才脱贫,老百姓的日子还不宽裕,更不忍心找他们筹集。思来想去,杨旭把目光盯上了自己的“娘家”——新都区原泰兴镇人民政府。面对杨旭的求助,镇政府尽力协调了4万元,支持杨旭帮村民修建公厕。

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来了。杨旭找了三个建筑老板,提出修建标准后,开价最高的12万,最低的6万。他恳求对方降价,却被建议不要整那么复杂,在地上顺便挖几个坑得了。这在杨旭看来,是绝对不行的。为了把实事做好,也为了不辜负“娘家”的支持,他下决心要修一个能冲水的公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有一个建筑老板被杨旭的坚持所感动。为了省钱,杨旭兼顾采购员和监工。上县城采购建材,他跟着,差的不想要,好的讨价还价;回村里开工,还是有他的身影,选址、放线、挖化粪池……了解情况的人知道,只有这样精打细算,才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实的事。

厕所竣工了,虽然只是“低配版”:地面和墙面没有瓷砖,就用水泥和涂料凑合,但有陶瓷蹲具、能冲水、有化粪池。“真没钱了,公厕的‘男‘女这些标志牌都是我自己掏钱做,自己粘上去的。”杨旭笑着说。

历经曲折,新公厕的落成为村里带来了改变,而这对高原农村卫生习惯是一个“大改变”。村民亚批感叹,“真的感谢驻村干部杨旭,有了这个公厕,我们要变得文明起来了。”赢得群众的点赞,正是杨旭最感骄傲的事。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2016年8月,成都市新都区对口支援队走进理塘。4年多来,共落实项目支援资金7866万元、规划外援助财政支援资金900万元、全域结对支援资金1500余万元、社会支援资金(物资)1300余万元;实施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产业发展、就业支援、干部人才支援、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支援项目70余个,先后派遣援藏干部人才5批次300余人次。

2019年,理塘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理塘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背后,有着新都区每一批对口支援队、每一个对口支援队员的付出。

猜你喜欢
理塘县理塘新都区
理塘札记
基于PRAC法则的理塘抖音短视频营销策略研究
成都市新都区召开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启动会
新都区工资支付信用承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新都区:强化工伤源头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从“丁真走红”谈脱贫攻坚新路径
川西甘孜-理塘结合带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世界高城” 有了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