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怀旧疗法的运用与反思

2021-04-19 00:11罗秋宇
社会与公益 2021年1期

罗秋宇

摘 要:伴随着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愈发得到社会重视,而怀旧疗法正以其独特的程序指引成为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方法。本文从独居老人的精神状况与情感需求出发,追溯怀旧疗法的根源,设计实施服务的方案,并对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怀旧疗法的优势及其在专业性、适切性、持续性等方面的困境。

关键词:独居老人;老年社会工作;怀旧疗法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步增加,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党和国家对此问题也十分重视。国务院2017年6月颁发的《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指出:“支持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精神慰藉、互帮互助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为乡镇(街道)……因地制宜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器材。”[1]。依托老年服务项目,笔者尝试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引入怀旧疗法,探讨其介入城镇独居老人社区养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怀旧疗法之源:理论与技术诞生

怀旧疗法(Reminiscence therapy),又被称之为缅怀疗法,其概念来源于老年精神学,是指通过怀旧的主题引导老年人回忆过往的美好生活,并结合当下的感受进行新的阐释[2],以此帮助老年人减少不良情绪,加深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治疗过程。一方面,埃里克森(Erikson)的生命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能否顺利实现自我整合是影响老年群体晚年幸福的重大因素,并强调可以通过生命回顾的方式,将愉快的、痛苦的以及尚未解决的冲突事件一一整合,以更宽广的角度来赋予它崭新的意义[3]。巴特勒(Butler)参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提出了怀旧治疗,认为怀旧治疗是生命回顾的方法之一,运用分析和评价的观点来回忆过去从而达到自我整合的目的,并将过去的生活视为有意义的经验,从中获得人生的满足感及自我价值的肯定感[4]。另一方面,阿奇利(Atchley)的持续理论认为持续与怀旧过程密切相关,个体为维持持续的状态会不断回忆往事,通过生命故事的整合、组织、链接个人会获得自我的意义。

按照治疗的组织形式,怀旧治疗可以划分为个体回忆治疗模式和团体怀旧治疗模式。个体回忆治疗采取一对一的治疗模式,根据治疗的需要单独安排会谈或活动,运用咨询技术协助老年人对生命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进行怀念和整理,在回忆与体验中达到治疗的目的。个体回忆治疗比较注重社会工作者的情感敏锐性及心理疏导能力。团体怀旧治疗采取组织性的团体治疗模式,以怀旧为主题,借助小组动力的疗效因子,挖掘所取得的成就,使老年人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5]。这类模式更加看重社会工作者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本研究所采用的就是团体怀旧治疗模式。

二、怀旧疗法之因:现实与需求碰撞

(一)城市社区独居老年人的精神状况

独居老年人是指60岁以上的,离异或丧偶的,且与子女分居而独自居住的老年人。穆光宗指出精神慰藉的实质就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即自尊需求、亲情需求、期待需求,分别对应精神慰藉的三个维度,即人格尊重、情感慰藉、成就安心,并提出一个精神需求丰富化的理念,即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要从“单一满足情感需求”转向“兼并激发生命潜能”[6]。总体来看,城市独居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存在自我成就满意度低、亲人关怀缺失、邻里互动减少、朋辈关系弱化以及社会尊重不够等问题,可能导致独居老年人产生孤独焦虑、自我怀疑甚至消极厌世等心理和情绪特征。

(二)W社区独居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根据对重庆市W社区的调查发现,独居老年人心理和情感方面存在的需求包括:一是归属与爱的需求。独居老年人在失去伴侣的陪伴后,更加重视与子女、朋友、邻里间的往来。有老人说“我现在就想有個说话的伴儿”,可见能有一个谈心聊天的对象成为他们目前迫切的需求。在归属方面,独居老年人表示曾对W社区有浓厚的归属感,但今时不同往日。一方面,独居老年人被边缘化,从社区的主体建设者变为被动接受者,导致社区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独居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因为社区提供的老年服务过于单一而持续减弱,导致社区融合度降低。因而,能够重新融入社区,获得社区归属感,成为他们的诉求。二是尊重的需求。老年群体面临器官衰竭、认知功能及记忆力减退等问题,难免会伤及自尊,使得独居老年人自尊与他尊的需求上升。访谈中了解到,老年人既希望自己能克服自卑心理,重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又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外界的承认,可以在社会上发挥余热。三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那些身体相对健康、积极性相对较高的独居老年人,表示愿意通过继续工作来充实生活,重新体现他们的价值。而有个人爱好,喜爱唱歌、旅游等活动的独居老年人,也想要通过各类娱乐活动来陶冶情操,丰富自我认知。

三、怀旧疗法之术:理论与实践融合

(一)服务设计

1.组员情况

小组组员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小组目标

本次活动以怀旧疗法为主,根据W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背景与社区的历史变迁,专门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服务目标。一是通过回顾过往的美好来体会幸福、快乐的感觉,能够排解当下的孤单、寂寞等不良情绪;二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加强对社区的认同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三是提升自我价值感,同时明确老年生活的期待,能够积极安排老年生活。

3.小组特征

小组名称:“记忆里的珍珠”老年小组。

小组性质:成长小组。

小组成员:W社区年满60岁的独居老年人,共8人。

活动时间:10:00—11:00。

活动地点:老年服务中心活动室。

活动节数:6节。

活动主题:“相见恨晚”“童年绘画”“回忆唱响”“育儿往事”“价值拍卖”“畅想未来”。

(二)服务实施

1.相见恨晚

活动内容:首先,组员进行一分钟的自我介绍,使彼此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申明小组目标与活动内容,采取问答互动的方式确保每位组员都了解活动的主旨。再次,提供契约参考条款,引导组员讨论、选择小组契约,确定守时、保密、相互尊重等原则并要求组员遵守契约规定。再次,观看《三十二》纪录片,通过观看一位老年人一生的回顾来引导组员初步建立起“记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的宝贵观念,并鼓励组员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对影片的理解。最后,约定下次小组的时间。

工作技巧:该阶段是小组活动的开始时期,组员彼此不熟悉,有较强的戒备感。社会工作者运用专注和倾听技巧让组员感受到对他们的关怀,营造一个安全、尊重、接纳的小组氛围,逐步培养社会工作者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信任感。

总结反思:由于组员之间还很陌生,在分享发言过程中,不愿意主动发言,存在顾忌的心理。对此,社会工作者不断鼓励组员发言,通过点头、鼓掌等非语言行为营造一种积极接纳的氛围。但仍需注意,这种分享自我的环节应尽量设置在小组中后期,在大家关系更加亲切紧密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地剖析自我。

2.童年绘画

活动内容:首先,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回忆组员的名字,强化组员间熟悉感。介绍本次活动主要内容,以绘画的方式来缅怀童年趣事。其次,组织击鼓传花的游戏,在活跃气氛的同时进一步增进组员间的了解。再次,让组员画出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画面,鼓励组员积极分享经历,从回忆里汲取幸福、快乐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延续到现在。最后,对本节小组活动进行总结。

工作技巧:该阶段是小组活动的形成前期,社会工作者运用聚焦技巧来引导独居老年人讲述自己感觉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对于不敢表达的组员,社会工作者通过自我披露技巧来示范引导,鼓励独居老年人分享自己的童年时光;对于喋喋不休的组员,委婉地提示时间有限,更多的故事可以在组后交流,从而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

总结反思:在本阶段组员之间更加熟悉,加之活动具有趣味性,组员参与积极性较高。组员在相互的分享与帮助中开启了自己的绘画记忆大比拼,达成了此次活动的目标。在这个时期,社会工作者需要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组员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其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及时给予关注。

3.回忆唱响

活动内容:首先,社会工作者协助组员回顾上一节活动的内容,并介绍本次活动是以歌曲的形式来缅怀与伴侣之间的甜蜜回忆。其次,播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等年代歌曲引发组员共鸣,鼓励其随歌曲一起哼唱,以便更好地代入情景,讲述出自己与伴侣之间的点滴过往,并借此来鼓励丧偶的组员遵从伴侣的愿望认真过好当下的生活,离异的组员感恩过去并放下执念开启全新的生活。再次,总结本次小组活动感受,介绍下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准备事项。

工作技巧:该阶段是小组活动的形成中期,社会工作者运用忠告和咨询技巧来帮助组员将注意力聚焦于小组活动的主题,一方面避免话题过度分散,难以取得成效;另一方面通过疏导建议帮助组员走出配偶离世或离异的阴影,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总结反思:本阶段组员已基本建立起信任关系,小组内氛围良好。社会工作者通过具有年代感的歌曲引导独居老年人缅怀过去,借助歌曲的感染力引发群体性共鸣,让他们完全融入小组,相互之间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且通过歌曲还能缓解部分组员内心的痛苦挣扎,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4.育儿往事

活动内容:首先,社会工作者协助组员回顾上一节活动的内容,并介绍本次活动是借助照片谈论自己抚养孩子的经历。其次,展示老照片,邀請组员谈谈照片背后的故事,帮助组员解析自己对家庭的贡献,肯定组员的付出,增强其价值感。对于对往事有遗憾的组员,通过组内的讨论,寻找老年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来给予安慰,从而帮助他们减少自责、内疚、惭愧等情绪。同时,告知组员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转变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子女看望次数减少并不代表关爱的减少,只是生活重心的转移。最后,总结本节小组活动感受。

工作技巧:该阶段是小组活动的形成后期,社会工作者运用中立、沉默等小组讨论技巧给予组员更多发言的空间与自由,激发他们思考。但社会工作者也不能完全放任,需要对组员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并鼓励组员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总结反思:组员已建立了信任的专业关系,不仅能够相互支持合作,而且产生了组内默契。组员通过组内倾诉宣泄压抑的情感和直面内心的遗憾,给予彼此关怀与安慰,相互之间提供稳定不间断的情感支持。

5.价值拍卖

活动内容:首先,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回顾上一节活动内容,并介绍本次活动是通过游戏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其次,进入主旨环节——价值拍卖会。组员随机分成2个小组,竞拍“每天有人陪伴”“儿女有成就”“豪华欧洲十日游”“国家富强”等价值物品。提问组员为何竞拍这些物品,了解组员行为背后的价值蕴含。再次,引导独居老年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期待,鼓励其按照期望积极规划自己的生活,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最后,总结本次活动,提前告知下次是最后一节小组活动。

工作技巧:该阶段是小组活动的成熟期,社会工作者运用提问、对质、澄清的技巧来引导组员表达自己的成就期待。社会工作者通过开放式的提问让组员在回答问题中看清自己的内心。当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状况时,通过反问的方式让组员能直面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当组员自身表述混乱不清时,复述其主要观点,帮助其明确需求。

总结反思:本阶段组员不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还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在游戏过程中,组员提出了个人幸福与国家富强的紧密联系。组员间的冲突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未扩散到情感层面。社会工作者应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免在出现意外状况时措手不及。同时,遇到突发的状况要保持冷静,快速思考应对的方法,及时回应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