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静秋文学地理研究

2021-04-20 01:22黄权生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九中江心山楂树

黄权生

(三峡大学 水文化研究所,湖北 宜昌 200433)

《山楂树之恋》是宜昌人艾米将小说女主人公日记改编而成的一部小说。日记具有史料性,小说故事就是原创作者小说女主人公静秋本人生活(含恋爱)实录。该小说文学原创作者和文学本体二者是统一的,而文学空间中作家生活空间和作品描绘的文学空间二者也是统一的,显然该作品受到了原创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蓝勇先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言》指出:“从长时段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里,人类可以加速和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生产力越高,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显然静秋的成长和爱情活动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曾大兴先生《文学地理学概论》也指出:“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由情感、思想、景观(或称地景)、实物、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具体可感的审美空间。”[2]该小说的景观、人物、事件等诸多文学要素都是真实存在,是可以从文学地理研究的版图还原、场景还原和精神还原三个层面,可以给予还原。本文在尊重静秋生活原型隐私的前提下,以文学地理视角,对《山楂树之恋》静秋在“江心岛”西坝的文学地理空间给予探讨。

一、时代环境对《山楂树之恋》静秋的塑造

《山楂树之恋·静秋的代后记》说:“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写的时候没有交待当时的背景。”事实上《山楂树之恋》的时代背景都融在小说故事中。

(一)“文化大革命”对西坝静秋的影响

小说的“文化大革命”时代背景非常清晰,事实上小说开篇就交待了时代背景,“1974年初春,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1]1首先,1974年,年代是“文化大革命”末期,而高中生下乡编教材,要“教育革命”,打倒原有教材“封、资、修”的一套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特征。又如小说记载“到社会上去、学工、学农、学医、反正什么都学,只不学书本知识就是了。”[1]99这是“直接”地交待了时代背景。事实上这些“革命活动”还是给人蛮大的压力,故《山楂树之恋》记载:“但凡出去学工、学农、学军,‘老朋友’(即月经)总是提前到来。”[1]20其次,静秋家庭也遭遇到了不幸,父母被批判、哥哥下乡、静秋在江心岛西坝搞文艺宣传等等,内容本身就是“文化大革命”赋予的社会背景。《山楂树之恋》记载她善于拉手风琴,于是她便背着一个大手风琴“跟学校宣传队的人到江心岛各个地方去宣传毛泽东思想,江心岛(西坝)上的人差不多都认识她。”[1]164静秋哥哥因恋爱被抓、静秋和老三偷偷摸摸谈恋爱本身也是具有时代背景特色。静秋在西坝岛是“名人”,因为静秋是岛上大家熟知的“八中(实为九中)那个拉手风琴伴奏的女孩”,西坝岛上的人基本上都认识她,而在西坝岛上和老三谈恋爱,居然成功躲开了全西坝岛上的人。据笔者调查,西坝岛上年纪的人至今无人“亲见”到静秋和老三直接“在一起”的情景。静秋和老三的相遇和相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时代赋予的,宜昌是三线建设腹地,老三是三线建设者的一员,而静秋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宜昌西坝的三线建设。

(二)三线建设对静秋的影响

1974年,宜昌的三线建设是全国最热之地,除了403、502、710、715等大量三线建设项目外,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就是三三〇工程,即葛洲坝工程。该工程主要在静秋所在江心岛西坝上面展开。而静秋参与了其中一些建设的劳动,赚取一些收入补贴家用。老三也是此时来到农村,在勘测队工作,与静秋在小说中的西村坪(实为南坪村)相遇了。小说细节描写静秋和老三骑着自行车“差不多骑到十三码头附近了,市里的公共汽车也只走这么远了。”静秋说:“别再往前骑了,再骑就骑出K市(宜昌市)了。”[1]233如十三码就是装载矿石的码头,十三码头:“1972年建成,是浮码头,主要是装载磷矿石。”[3]老三就是在宜昌搞矿石(尤其磷矿)探测的,其中宜昌磷矿石可以作为磷肥的原料。静秋所在江心岛的上西坝就有宜昌磷肥厂。该厂始建于1958年,位于城区西坝和平路。二十世纪初改制才迁出西坝。鉴于三三〇的重要性,当时宜昌一切工业活动都让路或服务于三三〇工程。静秋的家乡江心岛西坝的工厂非常多,如峡江纸厂、三峡瓷器厂、民康药厂、宜昌船厂、利民化工厂等,而静秋和家人在这些厂子帮过工。如《山楂树之恋》记载:“张克树的父母都是K(宜昌)市造船厂的,母亲还是个小官。那时造船厂自己建了子弟小学,就把所有的船厂子弟转到船厂学校去了。”[1]102宜昌船厂是西坝最早的三线建设工厂,小说记载完全与西坝宜昌船厂的事实相吻合。这些工厂也是静秋和老三恋爱的见证者。如 “哪个化工厂倾倒废水的地方,一股褐色的水从一个地下水管向河里流,有一股浓浓的酸味。”[1]207静秋和老三偷偷恋爱的地方,实际就是利民化工厂的排污口。在特殊的年代,为了躲避众人之目,他们忍受着废水的恶臭,在这个散发着恶臭的“没人的地方”,二人能短暂相聚和相拥,是十分难得和美妙的时光。

图2 左:三三〇所在砂石码头,此图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图,西坝已经修了铁路,西坝四路附近就是九中。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三三〇工作赤足的女工。显然她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打零工的静秋们。

西坝所在葛洲坝工程被称为“长江第一坝”,在1970年周总理批阅的相关文件中就出现。1979年叶剑英在葛洲坝工地题辞:“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工程、伟大的胜利”,尤其手书的“长江第一坝”被全国学界和舆论界所采用。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拍摄的《话说长江》第十二回《长江第一坝》称之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第一坝”。1989年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万里长江第一坝”。孙霞《葛洲坝,让我们再看你一眼》一文记载在二十世纪的七八(九)十年代,中国流传着“要知中国现代化,请看今日葛洲坝。”[4]静秋和老三都是三三〇建设亲历者甚至是参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山楂树之恋》本身就是宜昌三线建设的“产物”或“副产品”。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票证对西坝静秋生活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宜昌和全国一样,是物资供应限购的时代,购物无不要票证,如肉票、鸡蛋票、粮票、布票、糖票等等。小说记载静秋家中不得不向别人借钱,故静秋妈妈工资刚领就要还账,但“发工资的第二天就要开始借钱”真可谓入不敷出。“她家经常是把肉票鸡蛋票给人家了,因为没钱买。”[1]75“文化大革命”时期物资限购,高中生每月三十一斤粮,静秋和妹妹正是长身体之时,静秋家中常常有断炊之虞,甚至因为供应问题,还缺柴火。西坝岛的居民不得不到江中打捞柴火,江心岛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获得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人们常常挨饿,吃饱饭成为最大的奢望之一。如《山楂树之恋》记载静秋:“很怀念在西村坪的那些日子,吃饭不用交粮票,不管有菜没菜,饭总是可以敞开吃的。”[1]141下乡的知青饥饿现状被唱成了歌谣,《山楂树之恋》记载道:“做了半天工,裤腰带往下松,人家的白米饭煮的个香喷喷,回到我屋里还是一片漆黑,哎呀我的大哥呀——”[1]167

静秋妈妈需要冰糖,老三多次“贿赂”和讨好静秋的方式就是送冰糖,这成为静秋和老三相好的重要线索之一,也彰显了老三善良、细心和关心人的优良品质。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工资待遇对静秋家庭生活影响

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切都是计划经济模式,一切东西需要票证,物资都是供应制度,即使有票也不一定能购买。当时的工资待遇是如何的呢?据静秋家1966年户口档案显示,静秋妈妈是“九中教师”,即小说中八中教师,月工资是44.5元。《山楂树之恋》记载秀枝戴的表把静秋“吓一跳”。“一百二十块钱!差不多是她妈妈三个月的工资了。”[1]70从此可见,120元确实差不多是静秋妈妈三个月的工资。静秋爸爸是“宜都师范教师”,“宜都师范”即现在三峡大学前身“宜昌师专”的前身,工资是70元。据西坝街办调取家庭户口显示,1966年静秋9岁,她有三姊妹,加奶奶和父母,一共六口之家,如果是不出意外,其实是 “富裕”之家。小说交待双职工养三个娃娃非常轻松,如《山楂树之恋》记载:“范俐家经济条件比较好一些,她爸爸妈妈都是K市八中(宜昌市九中)的老师,双职工,养活三个小孩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1]167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西坝岛上十元钱就基本上能勉强生活一个月。静秋家收入接近120元,六人开支是比较宽裕的。但按照小说交待,在1974年,静秋父亲70元的家庭收入显然“不存在”了。此时静秋的奶奶是否在世,没有交待。就算只有五口之家,此时的四十元收入显然不足以维持家庭的生活。这也为小说中静秋反复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舍不得购鞋和购买运动服埋下了伏笔。这也为老三、长林等帮助静秋提供了现实的“需求”。在小说中也影响了静秋的为人处世,同时也塑造了静秋艰苦奋斗的精神。《山楂树之恋》记载静秋顶职没有办下来,暂时没有工资。而妈妈退休工资减到了28块一个月,这样一来“静秋家一下子陷进极度贫困的境地了”,因为“以前妈妈一个月将近45块钱的工资,尚且不够养活一家人,现在一下减少了30%,就更拮据了。”[1]177为了生活,静秋不得不去“打零工”。这些描述复原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史”,是日常生活常识“百科全书”。但正因为静秋家庭的困难,爱着静秋的老三出现了,他全身心的甚至是卑微的“祈求”静秋,让静秋给他机会帮助静秋家渡过难关。老三一心想成为静秋家的“苦力”,能为爱的人心甘情愿干“买煤买米买柴之类的重活”,老三默默地关心静秋,其中最关键的是帮助静秋哥哥招工成功,并提前告知静秋顶职政策,这事实上改变了静秋家庭的经济困境。

(五)静秋顶职接班的影响

“顶职”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特有现象,静秋“顶职”是她人生路上的转折点之一,《山楂树之恋》记载:“据说这个文件不公开传达,由有关部门自己掌握。”显然老三是从上层得到“内部消息”,为了自己心爱的恋人,老三对静秋说:“现在上面下了一个文件,职工退休的时候,可以由他们的一名子女顶替他们的职位,叫‘顶职’”[1]168。这里的“顶职”和《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释“顶职”意思是一致的。《大词典》指出“顶职”即“顶替职务”。“特指职工退休后其子女按原编制参加工作。”[5]静秋母亲是九中教师,老三认为静秋“很适合教书”,如果静秋顶母亲的职,静秋“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老师。”[1]168这样的好处:首先是静秋可以有稳定的工作,也就拥有了“铁饭碗”;第二个好处就是静秋就“不用下农村”;第三个好处是静秋适合教书;第四个好处是可以解决一些家庭的实际困难;第五个好处,为当时学校也解决了实际的困难。在这里,老三的“信息”非常关键,但最关键的还是江心岛西坝的社会需要,需要让作为当地人尤其是西坝人的静秋成为当地的教师。《山楂树之恋》记载:“八中(实为九中)这种地方,隔河渡水的,很少有人愿意从市内调来。”西坝调来的老师一定是犯了错误的老师,否则工作没有搞热就调走了。“所以八中很缺老师,学校可以用这个理由,向教育局申请让静秋出来教书。”静秋的“顶职”虽然具有时代特征,《山楂树之恋》也承认这是静秋母亲“向党要名誉、要地位、要照顾的事。”因为静秋母亲“找这个领导那个领导去谈,恳请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让静秋出来教书。”[1]255但更主要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末期,面对教育的混乱,江心岛西坝作为郊区,教育人才出现了断层,西坝需要年轻的教书人才,领导也认为优秀的静秋“成绩好,是个教书的料子。”事实上“文教单位顶职的又不止她一人。”[1]256当静秋在十年后考上武汉大学硕士,还是因为教育系统教师人才短缺,让静秋推迟一年读研究生。因此静秋的“顶职”是符合了时代需求,是为宜昌教育作出了贡献的行为。

但对于静秋而言“顶职”是极其关键的人生转折,《山楂树之恋》开篇“说明”指出:“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挑沙岁月)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让静秋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并说“天生我才(材)必有用”[1]。

但对于正在热恋的静秋和老三而言,“顶职”的考察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煎熬。领导给静秋嘱咐道“现在就让她出来教书,怕别的人有意见,总要等到不会惹出麻烦了,才能让她教书。”[1]256而此时,谨慎的静秋母亲对老三首先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接着对老三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于是母亲为了静秋安全顺利地“顶职”,让静秋和老三定下了“一年零一个月”再见面的约定。当然静秋和老三还是当了“叛徒”,二人还是秘密约会了。

(六)“文化大革命”“运动时代”对静秋的塑造

静秋的学习生涯主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度过的,而她喜欢并擅长排球和乒乓球,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其本身就是时代的特征。此时中美关系因为乒乓球外交打破了坚冰,而日本趁此和中国改善关系,七十年代日本排球“世界一流水平”,日本国际赛场连续胜利逾百场,排球俨然是当时日本的“第一运动”,日本女排被称为“东方魔女”。而此时读高中的静秋是兼具了两项特殊运动的“高中生”。《山楂树之恋》载“静秋是直握拍进攻型打法”,事实上这种打法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乒乓球打法,因为直握拍进攻型打法“抽球可以抽死人,发球可以发死人。”此时横拍削球打法已经开始落伍,该打法“战术就是拖死对方,叫她慢慢削,慢慢削”,但是该打法“接球稳,但攻球不狠,没有置人于死地的绝招。”[1]126静秋住在九中,有排球和乒乓球活动场地,在家庭和环境熏陶下,排球和乒乓球是静秋的长项,但家境困难静秋却无法购买运动服装和球鞋。小说记载西坝作为郊区“很多学生都是菜农的孩子,经济上不宽裕。”[1]132

该时代背景,只有酷爱乒乓球、了解中国排球和七十年代政治的人才能发现该细节。当然静秋也热爱其他运动,如游泳。这也彰显了西坝的静秋运动美,这正是热爱运动的老三所喜欢和欣赏的。老三病后,老三弟弟告诉静秋:“哥哥走得动的时候,我们到八中来看过你,看见你带着一些小女孩在操场打排球。我们也从校外的路上看过你给学生上课。后来哥哥躺倒了,他就让我一个人来看你,回去再讲给他听。”[1]322看到这里,笔者每次都感动得要流泪。

《山楂树之恋》“静秋的代后记”静秋说:“没有交待当时的背景”。显然在乒乓球和排球爱好者的读者眼里,这也是时代背景,而在此背景下,实际就是那个时代的热爱运动的青年们,代表了“文化大革命”末期,社会和时代在变化,当时的青年因为国际形势的改变,当中国小球改变大球,中美关系改善,江心岛西坝兴起了乒乓球热,同时日本“东方魔女”排球运动也在小小的西坝岛发展。此时除了爱着静秋的老三欣赏着静秋运动的身姿,整个西坝因为受这个酷爱运动的青年顶职教师静秋的影响,许许多多的学生和青年融入了那个“运动时代”。这是精神层面的,何况在轰轰烈烈的三三〇建设中,十万大军在西坝发起了建设葛洲坝工程的热潮,静秋也参与其中。小小江心岛西坝静秋受时代影响,顶职造就优秀教师静秋,静秋也参与并影响了小小江心岛(西坝)的时代风尚。这里绝不是对静秋有任何溢美之词,事实上在“文化大革命”“三转一响”的生活风尚中,江心岛静秋也是时尚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七)“三转一响”对静秋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三转一响”或叫“三大件”是一个家庭富裕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指的是这三种时髦商品,都是转动的,故形象地称为“三转”。一响是收音机,因为收音机发出“声音”。西坝岛的静秋心灵手巧,会织毛衣和制作衣服,这都需要缝纫机和锁边机。江老师便买了一台旧锁边机,自然这是“惊人之举”。故小说记载:“那时的江心岛(西坝),有缝纫机的家庭都不多,缝纫机大多是女孩出嫁时对男方提出的要求,属于‘三转一响’里的一转,其他两转是自行车和手表,那一‘响’当然是收音机。现在江老师家不仅有缝纫机,还有锁边机,简直叫人羡慕死了[1]174。而静秋跟着父亲上街,曾经租过自行车。小说自然也会出现静秋和老三骑着“三转一响”自行车的事情。另外一块手表一百二十元,节俭的静秋自然是不会戴着手表了。《山楂树之恋》记载静秋似乎因为贫困和家庭显得自卑。事实上,据调查静秋其实非常自信,甚至是有一些“高冷”。结合静秋档案和小说描绘,其能歌善舞,是校广播员,是编教材的人,是制衣能手,是乒乓球和排球能手,优异的成绩,其能“自卑”吗?

对于“三转一响”而言,对别人是摆设,而对于静秋则是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而言,静秋是跟上并拥有时代的人,老三爱好音乐、运动、文学等等,而静秋也爱好这些。老三对“三转一响”自然容易拥有,但静秋作为心灵手巧的西坝妹子,她拥抱了时代,会使用这些工具,是变相“拥有”“三转一响”者,静秋和老三有共通和共鸣的东西,从那彼此喜欢并会拉手风琴开始,两个人的“心”就通了。老三对于静秋“就像他钻到她心里去看过了一样。”[1]141如此的爱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老三至始至终没有给静秋“三转一响”或叫“三大件”,但老三给予了静秋关怀、呵护和引导,给予的是“爱”,二人彼此相爱,这便是“爱情”:发生在万里长江第一坝西坝江心岛的爱情。

二、对《山楂树之恋》文学地理空间复原

《山楂树之恋》的恋爱活动空间主要发生在西坝或西坝周边,而静秋在去武汉大学读研究生之前,“生活”地理空间主要还是江心岛西坝。就小说静秋整个文学地理空间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岛、江(河)、校、厂、田、渡。而现实生活中的静秋也是离不了这六个字的地理环境空间。

(一)江心之岛

先看岛和江:江心岛西坝。西坝古称西塞坝,谐音也称“洗菜坝”,一因音,二因西坝为宜昌著名菜园之地。同治《宜昌府志》卷二《疆域志(上)•山川》记载西塞坝:“一云西塞洲,县西北城外隔一溪,水落可陆行径达。黄草坝:在西塞坝上,去城八里。”[6]西坝:“古称西塞坝,也叫西塞洲。因洲在城西,又因夷陵为楚之西塞,西坝因此得名。”[7]《山楂树之恋》记载静秋住的这个江心岛:“四面都是水,一条大江从上游流来,到了江心岛西端,就分成两股,一股很宽很大的,从岛的南面流过,当地人叫做‘大河’。另一股小点的,从岛的北面流过,当地人叫它‘小河’,就是学校门前那条河。”[1]156这里的大河就是西坝旁侧的大江,即长江干流所在,而“小河”就是西坝靠市中心的三江。小河和大河有分别叫内外河,故西坝有内河街和外河街。

如《湖北省宜昌市地名志》记载甲街:“位于西坝南部。又名夹街。因处于内、外河街之间,故名。”[7]54同治《宜昌府志》卷二《疆域志(下)》记载市廛有:“西门外上下河街市,西坝内外河街市。以上俱附郭。”[6]110因为四周是水这里的孩子往往会游泳。故老三对静秋说“江心岛四面都是水,你还能不会游泳?岛上可能个个都会游吧?” 江心岛西坝“四面都是水”,古人早有诗歌描绘,明人雷思霈《西洲杂咏》:“面面皆江水,层层是峡山。人烟丛树里,麦浪古城湾。”[9]有江有岛就有历史和故事。如《山楂树之恋》记载:“ 这两股水在江心岛东端会合,又还原为一条大江,向东流去。一到夏天,四面的水都涨上来,可以涨得跟地面平齐,但从来没有淹过江心岛。听老人们说江心岛是驮在一只大乌龟背上的,所以永远不会被淹没。”[1]187西坝岛不被洪水淹没,该传说在地方文史和民间流传,细细品读《山楂树之恋》就是一本西坝历史和民俗文化的“纪实”小说,而静秋比较熟悉这些历史故事,于是这些故事便融入了《山楂树之恋》小说之中。

(二)“爱情之渡”

小说静秋和老三所坐轮渡,实为木筏子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票价是2分钱。如《宜昌市志》记载:1956年过江每人调为0.1元,过三江每人次0.02元。1984年三江轮渡票价一度涨为0.05元,经市人民代表提议降为0.04元。为此,经省批准,过江票价每人次0.1元调为0.15元,三江渡口由每人次0.04元,调为0.06元。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江轮渡也才6分钱。这就是静秋的家乡,长江江心岛“西坝”,哪里有三江,哪里曾经有静秋和老三所坐“爱情之渡”。《山楂树之恋》描写静秋和老三一前一后,但保持相当的距离,直到渡口,此时静秋才想起没有带坐渡的船票钱,静秋不得不等老三:“买了两张船票,给了她一张。两人一前一后地上了船。一直到了对岸下了船,又沿着河岸走了一段,静秋才站下等他。”[1]140这是二人坐渡船的一个精彩片段,这是“爱情之渡”,是偷偷摸摸的“爱情之渡”。

《山楂树之恋》记载:“ 大河的对岸是江南(点军),但却不是诗里面赞美的那个江南,而是比较贫穷的农村。小河的对岸是K(宜昌)市市区,江心岛属于K市,算是市郊,隔河渡水的,不大方便。岛上有几个工厂,有一个农业社的蔬菜队,有几个中小学,有些餐馆菜场什么的,但没有旅馆。”[1]156该段文字事实上将江心岛或者说二人恋爱的地理环境基本说清楚了。其中这里“隔河渡水”,还是“十点封渡”[1]142。要去市区或出行需要渡船,于是静秋和“老三”许多故事就围绕着渡船展开。小说记载西坝岛是郊区,没有“旅馆招待所之类”,据调查,六七十年代确实没有。当二人分别之时,静秋让老三别送过河,“免得待会封渡了,你就回不到这边来了,那边没旅馆的。”[1]153为了见静秋,老三没有旅馆住,露宿三江亭子,“每次没地方住就在江边一个亭子里坐一晚上”。放在今天,试问:几位男子会为自己心爱的女子如此心甘情愿地“吃苦”?此时静秋:“喉头哽咽,不愿再说什么。”[1]243静秋也是如此的关心老三,怕他“冻死”,为此而落泪。爱情是相互的,这是典型的感人的爱情“教程”。

(三)菜田打望

西坝又被称为“洗菜坝”,小说记载西坝读书的学生大部分是菜农的孩子。“因为K(宜昌)市八(九)中地处小河南面,相当于郊区,很多学生都是菜农的孩子,经济上不宽裕。”[1]132这个“菜农”不是虚构的,而是西坝农业生产现实状况。西坝,在葛洲坝建设之前,一直是宜昌“菜库之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宜昌称西坝既是“工业区”,又是宜昌“菜园子”。宜昌的蔬菜来源,主要是来自古城乡“三坝”,即葛洲坝、黄草坝、西坝。宜昌“工业区”主要指的是下西坝,宜昌“菜园子”主要是上西坝的黄草坝和葛洲坝岛。宜昌曾经有俗语“西坝的萝卜和白菜,葛洲坝的鸡子光吃菜。”指的就是西坝萝卜和白菜非常有名,而葛洲坝种菜多,养殖的鸡子绿色生态,故“葛洲坝生态鸡子”也在宜昌名气非常的大。往返于峡江的船工和水手对西坝的蔬菜和葛洲坝的养殖的家禽都特别的钟爱,葛洲坝的菜也非常多,养鸡吃菜叶就能长大下蛋。宜昌的“菜库”以根菜类为主,如本地红萝卜、白萝卜、紫梗胡萝卜、大头菜等。这也是西坝作为整个峡江“木船业荟萃之场”,流动人口众多,商贸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宜昌西坝“菜园子”,也曾见证了静秋和老三的爱情。《山楂树之恋》记载在1975年初春寒冷时节:“静秋跟排球队的人在操场上练球。排球场离学校后门很近,不远处就是学校的院墙,只一人多高,排球经常会被打出去。院墙外面就是农业社的蔬菜田,球一打出去”需要翻院墙捡球[1]134。酷爱排球运动的静秋成为老三“打望”(爱慕的观看)的风景对象。老三躲在菜田侧,踮脚通过院墙,就能看到美丽、健康、活泼的静秋。

有一次,静秋翻上菜园院墙准备捡球之时,“就见一位活雷锋(“老三”)帮忙把球(从菜田)捡了。”[1]135这个“活雷锋”是偷偷“打望者”老三。“活雷锋”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事实上静秋工作过的“宜昌九中”一直是学“活雷锋”的学校,这九中的文化传统,显然影响到了《山楂树之恋》的写作,其中老三常常在菜田“打望”静秋,因为“意外”被心爱的人发现,“暴露目标”,便顺便作了“活雷锋”。这故事质朴,却是那么温馨。当老三病后,还能走动的时候,老三继续在西坝宜昌九中菜园“打望”,当老三躺倒了,不能行动之时,老三让弟弟继续菜园“打望”,“回去再讲给他听”。“打望”是三峡和重庆地区欣赏美色的代称,在笔者超过四十年的人生中,老三西坝九中旁菜田“打望”是最感人的“打望”。

作为“打望者”的老三,是怎样的心情看“打望”静秋的呢?反过来以静秋的感受,来感受这一对恋爱彼此“打望”的感受。《山楂树之恋》记载静秋“打望”潇洒英俊的老三打球。而老三球技非常棒,而此时静秋对“他的仰慕之情真是犹如滔滔江水再加上滚滚河水了,真恨不得他就住在篮球场,从早到晚打球给她看。”静秋“打望”老三是“仰慕”,是爱如“滔滔江水再加上滚滚河水”,希望老三“住在篮球场,从早到晚打球给她看。”[1]137老三“打望”静秋何尝不是如此呢?《山楂树之恋》描写爱情二人爱如“滔滔江水再加上滚滚河水”。静秋第一次(眼)“打望”老三是“眼前这个人,却能使她紧张到心痛的地步。”[1]14其实在这里静秋对老三已经“一见钟情”。如今西坝作为文化之岛,是不是应该复原一块菜园,在宜昌九中旁雕塑一个痴情“打望者”“活雷锋”呢?

(四)“爱情豆芽”

静秋的学校九中附近有菜田,而江心岛还有生产豆芽的豆芽社,至今西坝还有豆芽湾地名。宜昌市西坝盛产豆芽,早些年在宜昌街上看到鲜嫩白胖的豆芽,基本上都是来自西坝豆芽湾。由此也衍生了很多关于豆芽的传奇故事,比如“豆芽”法师与慈光寺、向家牌坊等等,有些至今还在西坝广为流传。陈昌石老人记忆中西坝豆芽社谚语:“坛子里面生豆芽,根根底底(细细)都晓得(知道)。”在豆芽社里手工作坊生产豆芽中,是以直径1米多,高1.5米左右的大坛子生豆芽,坛子下面有孔,西坝生的绿豆豆芽。小说也记载了“豆芽社”,说江心岛人吃得最多的菜就是豆芽。小说描述道:“江心岛上有个豆芽社,专门生豆芽卖的,所以江心岛人吃得最多的菜就是豆芽。静秋总觉得老三跟成医生就像一根黄豆芽,下面是同一个茎,白白的,纯纯的,手指一掐就能掐出水来。但到了上面,就分成两个大大的豆瓣,形状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一个豆瓣霉烂了,变黑了,而另一个豆瓣仍然是金黄的,保持着本色。”[1]305老三得了白血病,于是骗了静秋,这样能让静秋好好的生活下去。此时静秋“被骗”之后,爱的越深恨得越深,她认为老三是“霉烂了,变黑了”的豆芽瓣,这也是预示老三将来确实是因白血病,而离她而去。在小说中与(绿)豆芽相对的是多次出现的静秋“发明”可以“泻火”“绿豆汤”,这在小说中成为男女性爱的“隐喻”,单纯善良的静秋不明就里,开始不了解她说“绿豆汤”“泻火”为何被人笑话,当老三得白血病“骗”静秋以后,静秋一想到男人们尤其是老三理解的“绿豆汤”“泻火”是男女那事后,就感到恶心。但正是这个“包袱”,在事情的真相大白后,在老三因爱而“骗”静秋后,此时的老三已经真正的“霉变”的时候,小说中隐晦的“绿豆汤”“泻火”已经不再“恶心”,而是体现了“老三”品质的高尚,故该故事才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了。

图3 西坝三江、九中、豆芽湾、峡江纸厂、宜昌船厂位置图

(五)成长学校

宜昌九中是静秋读书和后来工作的地方。《山楂树之恋》记载:“静秋就读的K(宜昌)市八(九)中,跟整个市区隔着一道小河,交通不太方便。”[1]2交通不便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二人恋爱之时,尤其是在九中校园,二人不能相认。故才会有老三菜田偷偷“打望”的精彩感人场景的出现。老三在菜田“打望”校园操场的静秋打排球的地方,就是宜昌九中。而西坝宜昌九中也是见证二人恋爱的见证者。为了不让人发现,老三躲在九中操场外的菜田“打望”静秋。当静秋翻院墙突然发现站在院墙外英俊潇洒,裤腿沾着菜田蔬菜的露水,皮鞋沾上烂泥的老三之时。静秋“头发晕,眼发花”,被老三“英俊照昏了,她差点从墙上掉下去。”[1]53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二人恋情不能暴露,只能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相遇同行却不能交谈。《山楂树之恋》描写校园恋爱情形:“他远远地跟着她,她一直沿着学校院墙走,从学校后面绕到学校前门,来到那条小河前。他又想跟上来说话,又被她打断了。”[1]140直到没有人的时候,二人才能面对面的交谈。据档案显示,从1975年到1986年,静秋一直是在宜昌九中教书。1986年从宜昌师专毕业后,才分到宜昌一中教书。以一中教师身份考上武大研究生被阻拦,后来以社会青年身份,西坝街办陈朱开“绿灯”,静秋再次考上武大研究生。从静秋人生活动空间而言,加之母亲也曾九中教书,故宜昌九中是静秋差不多活动了三十年的地方,也是其成长之地,更是其和老三偷偷恋爱之地。

(六)幸福零工

小说描述“岛上有几个工厂”,西坝的工厂成为静秋打零工的地方。静秋“都是很重很冒险的活路,但每天可以挣到一块二毛钱,所以她一到暑假就出去打零工。”[1]140静秋曾自豪对老三说:“做零工都不懂?就是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啊,在码头上拖煤啊,在教具厂刷油漆啊,在瓦楞厂糊纸盒啊,反正有什么做什么,不然怎么叫零工呢?”[1]33但为了生计,假期打“零工”静秋认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小说描述道:“令人振奋的是暑假快到了,静秋又可以去做零工了。她准备把一个暑假做满,一天也不休息,乐观地估计,可以做到八、九十块钱。”[1]106静秋“找到了工,她感到心里无比快乐,好像已经有一只脚踏进了共产主义一样。”[1]111

事实上打零工的工厂,是老三关心和心疼静秋之地,事实上也是静秋展示特殊能力和“才华”之地。在静秋为峡江纸厂打工期间,曾经帮“峡江纸厂”办厂刊,静秋无论写黑板字、还是刻钢板、画插图都是做得非常漂亮。政宣科的李科长对静秋非常赏识,甚至给了几篇稿子“叫她帮忙看看,她也能提出很中肯很管用的建议来,李科长就干脆叫她帮忙写了几篇。”[1]200静秋的聪明在后来考宜昌师专和武大研究生中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但静秋“办厂刊”干的是技术和“知识”活,事实上在岛上主要还是干重体力活。如西坝岛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利民化工厂、峡江造纸厂、民康制药厂、长航宜昌船厂、宜昌磷肥厂、三峡制药厂、西坝砖瓦厂、西坝水厂等工厂。静秋打工故事最多的一个厂是“峡江纸厂”,厂里喂了猪,需要打工的静秋将河对岸酒厂的酒糟拖回来。《山楂树之恋》记载:“第二天早晨,静秋一早就起来了,到纸厂拿了板车和馒头,就向着八码头出发。八码头在河那边,大约有十几里地。河的上游有个货运渡口,可以过板车,现在是夏天,河里的水涨得快齐岸了,就不用拖上拖下河坡,只是上船的时候要小心点,免得连人带车掉河里去了。”[1]182静秋会游泳,但板车掉河里就比较麻烦。当然老三担心静秋打零工时候的安全,自然以“白马王子”兼免费“苦力”身份出现了。《山楂树之恋》描述:“老三帮忙把车拖过了河,静秋就不敢让他跟她一起走了,她自己拖车,他远远地跟在后面,一直跟到纸厂附近了,才按事先讲好的,她去交货还车,而他就到客运渡口去乘船过河,坐最后一班车回西村坪。”[1]190打零工存在危险,例如当时三三〇在西坝有水运码头和砂石码头,在当时七十年代中期,还是肩挑背扛,没有形成流水作业线。直至1977年6月该码头才通铁路,并最终建好自动流水卸装线,西坝三三〇砂石码头也结束了肩挑背扛的历史。

在1974年和1975年静秋为三三〇装卸码头打零工的时候是“两人一组,一个挑下船,一个挑上坡的,一个人又挑下船又挑上坡。”[1]111这挑沙卸货的零工是极其危险的,《山楂树之恋》描述道:“货船跟河岸之间搭着长长的跳板,只有一尺来宽,踩上去晃晃悠悠的。下面就是滔滔的江水,正是夏天涨水季节,江水带着泥沙,黄中带红,看上去尤其可怕,胆子小的人可能空手都不敢走那跳板,更莫说挑一担沙了。”[1]111但静秋挑沙一日赚1.2元的工资,毅然冒着生命危险码头挑沙。静秋会游泳,“但江边的水下都是乱石头,掉下去不会淹死,但肯定会被石头撞伤撞死。”[1]112该劳动强度是极大的,该河岸的路坡陡“空手爬都会气喘吁吁,挑着担子就可想而知了。”在码头上阳光暴晒,还没有水喝,汗水湿透全身,此时肩膀疼,皮也磨破了,收工之时,人就“累瘫”了,回家睡觉浑身酸疼,疼得哼哼一晚上。就这样静秋坚持着,而这种艰苦的打零工,累而感到“幸福”是静秋,小说描绘道:“现在对她来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有挑不完的沙,打不完的零工,放不完的暑假。”[1]113小说描绘的感受,笔者感同身受,自高中开始,笔者就寒暑假打工,对于静秋的幸福和快乐,作为一个学生打工者,笔者是能体会的。但对于静秋的幸福对于老三而言就是煎熬和痛苦。心疼的是老三,怕静秋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怕拖车掉江里去。于是便有老三设计,让长芳谎称她姐姐长芬将表卖了,为了不让静秋打工,送给静秋一百元钱。一百元当时是巨款,这比她一暑假零工所赚钱都多,快相当于她妈妈三个月工资了。静秋没有接受老三的巨额帮助,笔者想对于当时西坝姑娘静秋而言,打零工是幸福的,但被自己心爱的人默默关心和爱护更是幸福的,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在加拿大的静秋再次回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打零工而被爱的岁月,至今心里还是幸福的。

三、家庭环境对静秋的塑造

西坝地处宜昌长江江心岛,在和静秋一起打工的人群或接触的人中,不乏粗俗,甚至卑劣之人。粗俗者如牙齿掉光了,儿子被批斗而死,儿媳跑掉,老人一人带孙子,为生计打工的“铜婆婆”。当需要打夯工,打夯需要大声唱歌,静秋认为如此流里流气,不愿意去。但“铜婆婆”却唱到:“尼姑和尚翻了身,嗨,吆呀霍呀,日里夜里想爱人,也呀吗也吆霍呀——”[1]110最终“铜婆婆”获得打夯工作。这个“铜婆婆”所唱的歌,是受到西坝风土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坝有十多个庙宇,住了不少和尚尼姑。如民国《宜昌县志初稿•宗教》记载西坝太和庵:“在古城镇西坝,清代(建),庵基地六分,园田四分,附属地皮一亩。(庵内)比丘尼(主事)。”[10]超明《宜昌佛教的变迁》记载太和庵:“在西坝。当家名纯慧,共三人,靠种菜园收入。”[11]“铜婆婆”所唱“尼姑和尚翻了身”,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让西坝和尚尼姑还俗的事情,甚至“铜婆婆”可能为尼姑,她唱的就是她悲催的家世。“铜婆婆”是值得尊敬的“粗俗”的西坝劳动者的化身,但企图占静秋便宜的万驼子便是罕见的卑劣之人。静秋出淤泥而不染,如在勘测队,工人笑话静秋说“绿豆汤”“泻火”,她不懂得男女之事,是纯洁得如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经过西坝走访调查,静秋之所以如此,与静秋身处西坝教师家庭的家庭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她对男女之爱,对性知之甚少,但其知书达理,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又与父母的教育和处于教师环境密切相关。

(一)敢爱慈父

现实中和小说中的静秋父母都是非常懂音乐的人民教师,如当静秋正在为学校活动音乐伴奏之时,得知老三重病,坐老三弟弟车之前,静秋让门卫转告妈妈“用风琴帮那些班级伴奏一下”[1]321。经过笔者调查静秋爸爸则是三峡大学前身宜昌师专的音乐老师,显然父母都懂音乐,这是静秋能歌善舞的个人家庭成长基础。而静秋的爸爸是一个非常爱孩子的慈父,小说中父亲骑自行车带过静秋,还带静秋进入小吃店吃早餐,过“资产阶级生活”。静秋父亲是音乐教师,在小说中因成分问题受到批斗,影响到全家。但在静秋眼里父亲“甚至还算得上一个进步青年,因为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两年,就从敌占区跑到根据地去了,用自己的音乐才能为根据地的人民服务,组织合唱团,宣传共产党、毛主席,在那里教大家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1]54西坝街办户口档案显示,可以推算静秋父亲去根据地的时期年龄应该大学刚刚毕业,20到24岁左右。小说中静秋父亲家境是地主,家境条件不错,在去根据地的时候,在乡下有两个“媳妇”(疑似童养媳),小说记载完全符合事实。静秋父亲作为大学教师,其人生挫折,没有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和爱。显然静秋父亲因为从事音乐教育,在生活和工作中显示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情调却是无形中熏陶了静秋,让她多才多艺,也在爱情上,为女儿树立了“敢爱敢恨”的榜样。在1966年静秋父亲的工资是70元,比静秋母亲高了近30元。显然该年以后,因为历史问题,“敢爱”的父亲显然被取消了收入,一家陷入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困难,可谓从天堂跌入地狱。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父亲的历史问题,在客观上促成了小说和现实中的静秋顽强和独立的人生奋斗精神。

(二)通情严母

小说中记载静秋母亲在九中附小教书,《山楂树之恋》记载:“静秋的妈妈在八(九)中附小教书,跟静秋的班主任算是一个学校的同事。”[1]33但档案显示,静秋母亲是九中教师,而非九中附小教师。可能源于九中附小和九中是一体的。在当时她用40元工资,首先养活两个读书的女儿,还要给在农村“锻炼”的儿子零花钱,更必须周济在乡下“劳动改造”的丈夫。这造成经济“入不敷出”,故她平时精打细算,能省就省。在小说中,静秋母亲俨然一副严母形象,为了不让静秋上当受骗,不被老三“得手”,采用盯人战术,严防死守,乍看是“不通情理”之人。但细读小说和现实了解静秋母亲是“通情达理”,甚至可以用一个“伟大”来形容的母亲。首先,面对“敢爱”出身不好的“反革命”丈夫,她和子女没有选择撇开关系,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其次,为了静秋身份的翻身,能顺利的顶职成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第三,一人微薄工资面对三个孩子,其付出显而易见;第四,路遇静秋和老三在一起,不慌不忙,沉着而稳重,让老三进入家中以避人耳目,给予二人保护;第五,在家“审问”老三,没有棒打鸳鸯,而是“有礼有节”“顺藤摸瓜”“有张有弛”,最后让老三等一年后静秋顶职转正后,二人再相见;第六,更是难能可贵的是最后为二人留下缠绵温存的空间,而又在外“把风”,一则防二人做出“出格”之事,二防外人闯入影响到孩子们的“二人世界”。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她实为通情达理的伟大母亲。

当儿子招工回家,当了岳父母家“苦力”的时候,儿子就笑着对他们妈妈说:“那有什么办法?现在就是这个风气。小秋,你赶快找个人帮我们家拖煤吧。” (静秋)妈妈就赶快说:“莫乱开玩笑,静秋现在还没转正,莫为了找个拖煤的人把她工作的事搞垮了。”[1]255为了防止出意外,静秋母亲对静秋“看得很严,完全是人盯人战术。”是“亦步亦趋”。在“严防死守”中,却彰显的是“母爱”,西坝蚊虫多,当两个女儿乘凉:“三个人坐在河坡上,妈妈坐中间,手拿一把扇子,给两个女儿扇风赶蚊子。”[1]252对于母亲,小说用的是真实的姓氏,静秋母亲就是姓张。为何用真名,显然这是静秋和艾米对静秋母亲的尊敬和爱的表达吧。

(三)成长良师

小说中的成医生、江老师是模范家庭、模范夫妻,可谓静秋成长的良师和人生导师。如《山楂树之恋》记载:“静秋认识这位成医生,是因为成医生的岳母跟静秋的妈妈以前是同事,都在K市八中附小教书,而且两个人都姓张,江心岛上很多家庭一家几代人都是‘张老师’的学生。”[1]164小说中成医生对静秋帮助非常大,江老师为静秋能更好的缝制衣服以赚取“外快”,而特意为静秋买了锁边机,这是超出了“三转一响”的工具,这种帮助对静秋成长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如小说描述道:“成医生(和江老师)两口子,是大家公认的恩爱夫妻,琴瑟和睦。他们两个人一个拉琴,一个唱歌,配合默契,差不多是江心岛的一大景观。”[1]305好的环境能更好地塑造一个人,这里静秋父母的爱情和价值观以及邻居成医生和江老师对静秋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爱情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二人收养了去世病人的无依无靠的孩子,这种大爱对静秋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上静秋和老三恋爱,静秋就是拿成医生和江老师为榜样的。

(四)生活益友

静秋身边除了“良师”外,还有不少“益友”。《山楂树之恋》记载:“静秋的女伴当中,有几个比她大,大家都是八中或八中附小老师的小孩,都住在学校教工宿舍里,一起长大的。那几个大点的。”[1]37这些共同的环境的女伴显然有利于静秋的成长。在静秋成长过程尤其恋爱的过程中长林、长芳、“弟媳妇”,正直的“土匪”周建新等对静秋都有帮助。正直的“土匪”周建新一直为静秋生活提供帮助并为静秋恋爱提供帮助甚至可谓“掩护”。当在乡下,静秋作为女孩晚上上厕所怕动物,而此时“土匪”周建新“总是在路边抽烟,站的位置恰好在一个既不会使她尴尬,遇到情况又能及时跑上来救命的地方。”[1]260“土匪”周建新也是“体贴入微”的好“益友”。但作为“老三”孙建新,才是静秋成长的最重要的“益友”,从全方位帮助、关怀、呵护着静秋,这里就不赘述了。

(五)手足兄妹

档案显示静秋哥哥大静秋两岁,而静秋大妹妹五岁。三姊妹是非常相亲相爱的,哥哥和静秋面对“顶职”机会,想到的都是对方,而不是自己。在特殊的时代,三兄妹是互相关心和互相护持的。现实中,1975年当静秋工作后,护持妹妹读书,当静秋27岁在宜昌师专进修之时,当时才22岁的妹妹就在湖南大学留校任教了。此时从学业而言,妹妹反而成为静秋的引路人和榜样。宜昌师专毕业后,当静秋第一名考上武大研究生受挫后,妹妹身居高校的沟通起到了帮助。后来妹妹出国留学,再为静秋出国留学并定居铺平了道路。

(六)传统奶奶

因为时代隔阂,小说中描述静秋奶奶是老思想。《山楂树之恋》记载她奶奶:“最见不得儿子跟媳妇缠绵。”[1]248这在现实中可能客观存在,在1966年户口档案中,静秋奶奶年龄为64岁,在1975年,静秋奶奶可能已经去世了。但在1966年户口档案中,静秋奶奶是静秋三姊妹的户主,而父母户口不在家里。户口批注静秋奶奶在家“理家”,显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无论静秋奶奶对静秋父母的爱情意见如何,三个孙辈主要是奶奶具体拉扯大的。静秋奶奶显然是一位传统的老人,对于孙辈而言,不失为一位慈祥的奶奶。家人加上良师益友客观上从“外因”造就了静秋的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爱情观。但显然静秋个人的秉性和努力才是决定她成长的决定因素。当然那个时代必然决定并影响着静秋,西坝的“风土”和家庭乃至“良师益友”也塑造并影响着静秋。

小结:在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原创作者就是小说女主人公静秋,静秋受到万里长江第一坝所在岛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文学要素而言文学作家和文学作品二者的文学地理空间实现了统一,或者说是文学空间和文学地理空间实现了统一。静秋文化是以江心岛西坝为中心的时代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家庭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小说描绘的西坝岛文学空间可以给予复原。在特殊时代背景,特殊的江岛和特殊的家庭环境下,小说呈现了“真”,该小说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西坝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坝”的特殊地理空间,该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相继产生,发展和演绎着“山楂树之恋”,这些都促成了该文化的流播和扩大了其影响。随着“万里长江第一坝”打造“文化岛”的进行,《山楂树之恋》文化必将成为该岛重要的文化的进行元素和文化名片之一。

猜你喜欢
九中江心山楂树
山楂树
山楂树秋冬季管理要点
周延《虞原璩江心寺诗》
秋天的山楂树
命运的交响
《北京教育》是学校的知心人
平度九中华丽蝶变画出最美同心圆
培育九中精神培养优秀现代公民
陆羽品水
厨房里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