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4-21 08:59刘桂英
当代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会阴盆底肌力

刘桂英

(德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 德州 253500)

盆底功能障碍为各种病因所引发的盆底肌群、筋膜、神经组成的盆底支持系统薄弱性问题,常会引发盆腔脏器移位、功能和位置异常。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尿失禁、大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主要人群为分娩产妇。有学者提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有不同影响,需针对分娩方式不同采取有效方式进行干预[1]。为提升产妇预后效果,现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产妇116例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不同分娩下盆底功能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产妇116 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8 例。对照组(阴道分娩)年龄22~38 岁,平均年龄(29.67±2.49)岁;孕周37~40 周,平局孕周(39.02±0.50)周;新生儿体质量2.50~5.14 kg,平均体质量(3.20±0.57)kg。观察组(剖宫产)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9.48±2.38)岁;孕周36~40周,平局孕周(39.05±0.51)周;新生儿体质量2.40~5.12 kg,平均体质量(3.13±0.56)kg。两组产妇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所有胎儿均足月分娩;②均为单胎产妇;③分娩中并未使用助产器械;④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泌尿系统疾病患者;②严重肥胖、哮喘以及腹压提升患者;③有家族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④恶露异常产妇。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于产后6周进行康复性锻炼。产妇取平卧位,将双腿张开同时屈膝,依照呼吸节奏有效调节肛门,同时在吸气时将肛门收缩6 s,呼气时则需放松肛门6 s,暂停6 s后再次重复,持续30 min。

另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采用本院精神肌肉刺激治疗仪,频率30 Hz,脉冲宽度为500 μs,对产妇进行刺激,主要目的为促使Ⅰ类肌肉纤维肌力、张力恢复;调节频率为20~80 Hz,脉冲宽度20~320 μs,可有效促使Ⅱ类肌纤维肌力、张力恢复,持续20~30 min,每周2次,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种分娩方式下分娩后4周产妇盆底肌状况,依据国际Oxford评分法,进行盆底肌分级。手指无法感觉肌肉收缩为0级;可轻微不持续性收缩为1级;可感受到显著肌肉收缩,且可连续收缩2 次,时间间隔为2 s 为2级;有明显收缩,同时可引导手指运动,连续3次,时间为3 s内为3级;有显著收缩次数为4次,时间为4 s为4级;有手指抗拒运动,可于5 s内完成5次手指收缩为5级。3级及以上为良好,良好率=(3级+4级+5级)/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分娩后4周产妇症状发生率,主要包括尿失禁、大便失禁、子宫脱垂、前壁脱垂、后壁脱垂。③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10周,盆底肌恢复效果,主要包括患者性功能障碍、失禁、子宫脱垂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盆底肌肌力恢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肌力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干预方式下产妇各症状发生率 两组患者尿失禁、大便失禁和子宫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产妇盆底肌肌力恢复效果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recovery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rturients

表2 两组产妇各症状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ion of the incidence of maternal symptoms between two groups[n(%)]

2.3 两组产妇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mothers after intervention[n(%)]

3 讨论

盆底组织的解剖学结构主要分为3层,外层浅层筋膜组织、肌肉组织、中层泌尿生殖膈层提肛肌和筋膜。盆底组织只有在神经,组织作用下才可维持盆腔器官正常位置,肌肉和筋膜出现异常时均会影响盆腔脏器位置变化,同时产妇也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2-3]。其中长期慢性腹压提升、肥胖和盆底肌肉发育不良均会引发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主要为肛提肌群,包括耻骨-阴道肌和髂-尾骨肌,依据其特点主要分为两大类。Ⅰ类肌纤维主要存在于深层及肛提肌内,为慢反应纤维,收缩时间较长同时时间也持久,不易出现疲劳;Ⅱ类纤维肌则为会阴浅层肌肉内,为快反应纤维,也为阶段性收缩,可快速收缩但极易疲劳。进行阴道分娩时常会出现会阴撕伤,会阴侧切过程中也会造成Ⅰ类、Ⅱ类纤维损伤,继而使会阴张力降低。但采用剖宫产时并无此种问题,因此,盆底肌肉和神经均得以有效保护[4-5]。同时进行剖宫产时也可有效减少胎儿对盆底肌牵拉、挤压,继而减少盆底肌急性机械损伤[6]。经阴道分娩时会随着新生儿胎先露而降低,产道也会被扩张,盆底肌肌肉组织则会受到拉伸,部分患者拉伸程度甚至严重超过自身生理极限,出现断裂。加之部分胎儿分娩或助产时会出现机械损伤也会导致会阴位置神经受压、断裂,继而对产妇盆底肌造成损伤,使产妇分娩后盆底肌肌力降低[7-8]。本研究结果表明,产妇进行剖宫产分娩时盆底肌力恢复效果显著高于阴道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知,由于剖宫产分娩时产妇并未受到机械损伤和神经损伤,因此,产妇盆底肌肌力恢复效果显著。分析两种分娩方式下产妇尿失禁等状况时发现,阴道分娩产妇大便失禁、子宫脱垂等状况发生率更高。分析可知,由于阴道分娩产妇不仅盆底肌受到损伤,同时盆底功能下降,因此子宫脱垂、前壁脱垂等发生率更高。本干预中所有产妇均进行盆底功能恢复锻炼,训练干预时以肢体运动为主,帮助产妇自主恢复盆底肌力,继而提升生活质量。电治疗仪干预时则为物理干预,通过电击,调整不同频率针对产妇不同肌肉群进行干预,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干预,盆底肌均得到有效恢复。干预后10 周产妇均无严重盆底功能障碍,恢复效果良好。表明虽然阴道分娩会引发盆底功能障碍,但通过有效干预也可得到控制[9]。

综上所述,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常会出现失禁和子宫脱垂,但采用有效干预方式可得到改善。

猜你喜欢
会阴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按摩热敷会阴对减轻产妇会阴损伤程度的影响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