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21 08:59唐仕芳薛莹朱恋金小林马娟
当代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右心房尖端早产儿

唐仕芳,薛莹,朱恋,金小林,马娟,

(1.重庆北部宽仁医院儿科,重庆 401121;2.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儿科,重庆 400042;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捷尔医院),重庆 401120)

我国早产儿发病率较高,约为5%~10%,早产儿各个脏器发育不成熟,且合并症较多、病情较重,所以治疗时间较长,临床上需要长期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可以安全地输送高渗性、刺激性液体,且留置时间长,广泛应用于早产儿[1-2]。PICC 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PICC尖端位置的识别是判断PICC放置和应用是否合适的关键。胸部X光透视是常用来确定照片位置的方法,但由于解剖位置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基于骨骼结构为指导定位并不准确。然而,X射线有许多缺点,超辐射损伤、手术所需时间以及结果解释的不确定性[3-4]。相比之下,PICC 尖端的超声定位是安全可靠的,为探讨超声下头端定位技术在早产儿PICC 应用中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科近2 年PICC置管超声定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所有PICC 放置后的早产儿即行超声定位,如果PICC 尖端位置位于下/上窦房结,则确认PICC 放置成功。其中43 例早产儿超声定位检查后立即行胸部X 线定位,比较超声定位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8 月至2019 年6 月本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216 例,均给予PICC 置管。其中男117 例,女99例;胎龄27.8~36.3周,平均胎龄(30.5±2.8)周;出生体质量0.98~2.55 kg,平均出生体质量(2.01±0.54)kg。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儿胎龄<37 周;体表心电图未见心律失常,P 波清晰可见,心率100~180 次/分;穿刺局部皮肤无损伤、瘢痕;患儿无发热、肢体活动障碍等情况。排除标准:患儿监护人拒绝参与本研究;基础心电图背景干扰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影响P波监测的患儿;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确诊复杂或严重性先天性心脏病。

1.3 主要仪器 选用美国美德康medcomp1.9Fr 一次性PICC导管包,包括21G带鞘穿刺针、1.9Fr导管50 cm、管内心电定位导丝和压脉带、纸尺。选用L6hd_18mhz 床旁超声仪(ACUSON_S2000,18-L6HD,德国西门子)。

1.4 置管方法 采用法国美德医用导管集团的1.9Fr PICC导管,在整个置管过程中,严密监测两组患儿的心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1.5 PICC定位法

1.5.1 超声定位 皮肤穿刺成功后将导管推进至测量长度后使用床旁超声仪定位。下腔静脉(IVC):将探头置于剑突正中矢状位进行下肋扫描,探头标记物指向患者头部,显示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寻找导管内等号样影像结构,见图1。上腔静脉(SVC):探头置于胸骨,正中矢状切面通过将探头标记物向上指来实现,显示可见主动脉短轴或斜短轴,最大、最清晰的部分是通过逆时针旋转探头20°获得。通过横向移动探头或轻微倾斜探头,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右心室入口,通过超声扫描可以实时监测探头的位置,最佳位置是窦房结。超声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或其他液体可进一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到液体迅速流出导管尖端,通过测量导管尖端和右心房入口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导管的正确位置,见图2。

图1 下腔静脉置管术Figure 1 Inferior vena cava catheterization

图2 上腔静脉置管Figure 2 Superior vena cava catheterization

1.5.2 胸片X光定位 其中43例早产儿超声定位检查后立即行胸部X线定位,比较超声定位的准确性。

1.6 观察指标 统计导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的最佳位置距离右心房0.5~0.8 cm)和PICC 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其中43例早产儿超声定位检查后立即行胸部X线定位,比较超声定位的准确性,鉴别PICC尖部定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果超声上未识别的PICC 位置被认为定位不当,则通过统计超声和胸部X片定位准确和定位不当的例数,综合计算超声定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述,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置管成功率 导管尖端的最佳位置距离右心房0.5~0.8 cm。216 例患者中,首次置管成功200 例(92.6%)。过深进入右心房6例,过浅6例,定位不良4例。通过调整患者体位获得最佳体位。

2.2 并发症发生率 发生并发症14例(6.5%),上肢及胸壁水肿2 例,导管尖端血栓2 例,静脉炎7 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例(拔除导管后体温可恢复正常)。

2.3 超声鉴别PICC 尖端定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3 例患者中,5例胸部X线显示PICC线定位不当,且超声检查也均提示定位不当。43例患儿中,38例患儿X线和超声定位均正常。超声对PICC针尖定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见表1。

表1 超声检测PICC尖端位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Table 1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ultrasound for identifying PICC tip position

3 讨论

PICC 置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生命线”,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疾病治疗中。置管前,需要插入导管的长度通过估计测量体表标记,通常从穿刺点开始,沿着静脉移动,经过右胸锁关节,然后穿过右第三肋间隙。但是,这个长度只是1 个估计值,不能保证PICC 的正确位置,对于新生儿而言,胎龄较小,血管状况存在个体和解剖差异,导管尖端异位,置管时易发生移位现象,PICC的位置必须通过成像方法进行确定,及时纠正导管异位尖端,降低异位率,对减少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X胸片是PICC定位的传统方法,但不同阅片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定位。此外,X 射线照相并不是一种实时的技术,如果需要重新定位,需生成多个图像,患儿可能要重新放置导管位置,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而且会提高医疗资源的消耗和新生儿辐射暴露和感染的机会。然而超声检定位检查对于新生儿是安全无辐射的。以往研究表明,即使X片显示导管位置正确,也不能完全排除导管在心脏腔室的定位错误,所以许多NICU 通过使用前后侧位以提高影像学的准确性,但这样的操作无疑增加患儿辐射暴露机会[5-7]。因此,临床医生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好的PICC 尖端定位方法来代替X线定位方法。目前,超声在临床PICC定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超声定位比X胸片定位更安全、更准确、更有利,可以识别X线摄像无法发现的定位错误。超音波能够实时评估,便于导管重新定位,避免X线暴露[4,8]。本研究结果表明,PICC尖端超声鉴别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第一次放置PICC导管成功率为92.6%,超声对PICC尖部位置识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X 胸片相比均为100.0%,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超声定位的另一个优点是提供1个动态的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例如导管移位、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从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频率为5~9 MHz 的凸阵容积探头。高分辨率探头更适合于极低孕龄的新生儿,可以生成微血管的清晰图像,肝脏作为声窗可以避免相邻肠道气体的干扰,从而提高图像质量[9-10]。可在剑突下矢状面、剑突下四腔面或胸骨旁四腔面进行扫描。超声可以清楚地扫描到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位置,PICC 导管的材料是硅胶,血管内导管在超声成像为高低高“等号样”的影像结构,高回声为导管壁,低回声为管腔,导管尖端定位准确,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11-12]。床边超声监测,具有实时性,可以发现导管,异位的位置不当或实时修正,大大提高导管的成功率。超声导管头端定位技术简单、无创、无辐射、实时,是新生儿PICC头端近床定位的首选技术[13]。

在PICC应用和护理期间,必须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常见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导管错位或移位、导管阻塞。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方面,相比气胸、胸腔积液、导管错位或移位等并发症,超声比X线更具优势,超声能更快、准确地发现并发症[14-16]。本研究并发症发生14例(6.5%),上肢及胸壁水肿2 例,导管尖端血栓2 例,静脉炎7 例,导管相关血液感染3例,但均在拔除导管后迅速恢复。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的正常尖端位置非常重要,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X射线定位缺乏及时性,如果发现导管异位,必须重新调整,反复调整将会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但床边超声监测具有实时性,可发现导管的位置不当并实时修正,大大提高导管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尽管超声波定位仍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但与传统的X 射线定位相比,这种技术具有一定优势,可减少未暴露于X 射线下,避免辐射;操作方便,精度高,实时评估;可快速识别PICC 相关性并发症。因此,床旁超声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右心房尖端早产儿
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右心房憩室1例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三维超声及组织速度向量技术对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患者的右心房收缩同步性的评估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界嵴1例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黏液瘤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基于位移相关法的重复压裂裂缝尖端应力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