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2021-04-21 09:00黄健覃莉黄东宁
当代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卡氏肺活量呼气

黄健,覃莉,黄东宁

(柳州市工人医院肿瘤科,广西 柳州 545005)

肺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其中非小细胞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比最高[1]。随着临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NSCLC在早期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临床对于早期NSCLC的治疗,多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但有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的原因(耐受性低、存在手术禁忌证等)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是一种高精准的放疗技术,可有效降低周围组织的受照剂量[2]。据相关研究[3]显示,使用SBRT 对早期NSCLC患者进行治疗,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上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早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0~82 岁,平均(64.86±3.65)岁;肿瘤分期:Ⅰ期35 例,Ⅱ期5例。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2~82岁,平均(64.14±3.54)岁;肿瘤分期:Ⅰ期36 例,Ⅱ期4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肺部肿瘤≤7 cm 患者;②经CT 检查确认为早期NSCLC的患者;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患者;④体力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50 分的患者;⑤自愿参与本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耐受程度低,对放射治疗存在禁忌的患者;②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③近期接受过抗焦虑、抑郁治疗的患者;④肝肾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⑤认知功能存在障碍,不能完全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射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每次放疗剂量为1.8~2.0 Gy,每天放疗1次,每周5次,总疗程放疗剂量≤66 Gy。

观察组对患者实施SBRT。让患者采取平卧位,将其固定在放有负压垫的立体定向床上,告知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在呼吸平稳的前提下使用CT 对患者进行扫描,厚层为4 mm,层间距为4 mm,将CT图像输入TPS系统后进行定位,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依据图像分布靶点和靶区勾画。根据CT定位结果,在肺窗上勾画靶体积,并对患者实施中心多野立体定向照射治疗,每周5次,总剂量BED(生物等效剂量)为95~100 Gy。两组患者均治疗5~6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效:经CT检查发现肿块完全消失;有效:经CT检查发现肿块消失>50%;无效:经CT 检查发现肿块无变化或增大25%,但未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1秒峰值流速、1秒用力呼气量以及肺活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1 秒峰值流速、1 秒用力呼气量以及肺活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卡氏评分、1 秒峰值流速、1 秒用力呼气量以及肺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卡氏评分、1 秒用力呼气量以及肺活量均高于对照组,1 秒峰值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1秒峰值流速、1秒用力呼气量以及肺活量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1秒峰值流速、1秒用力呼气量以及肺活量比较()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卡氏评分(分)治疗前60.14±2.15 60.24±2.65 0.09>0.05治疗后71.32±2.45 82.36±2.63 8.55<0.05 1秒峰值流速(%)治疗前97.22±2.14 97.14±2.54 0.07>0.05治疗后52.36±2.19 78.21±2.16 22.53<0.05 1秒用力呼气量(L)治疗前2.59±0.63 2.36±0.89 0.67>0.05治疗后2.89±0.12 3.98±0.69 9.55<0.05肺活量(L)治疗前2.05±0.11 2.03±0.18 0.33>0.05治疗后2.36±0.27 3.58±0.36 8.39<0.05

3 讨论

早期NSCLC 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遗传、电离辐射以及环境等因素相关。发病后将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造成损害,严重时甚至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4]。一般情况下,临床对早期NSCLC患者的治疗,多采取手术、放疗以及化疗的方式,其中,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但大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耐受较差,而化疗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大多患者无法接受,因此,放射治疗成为大部分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5]。放射治疗的原则主要是在患者能够耐受的前提下,将肿瘤细胞完全杀灭,若想完全杀灭肿瘤细胞,就必须增加放射的剂量,但常规放疗技术的放射剂量一旦过高,将会对肿瘤周边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同时还会出现放疗不良反应,不仅会对放疗的效果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临床对早期NSCLC 患者所采取的放射治疗法,主要以SBRT为主,SBRT是一种高精准的放疗技术,是近年来在放疗领域所取得的一种突破性治疗手段[6]。该放疗方式主要是在伽马刀的发明和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放射治疗方式。20 世纪80 年代,多位学者不断对医用的直线加速器进行改进,在常规的医用直线加速器上加入立体定向系统以及准直器,通过非共面多弧度小野三维技术对病灶进行集束照射,取得与伽马几乎一致的治疗效果,在医学界被称为立体定位放射治疗。相关研究显示[7],SBRT的放疗剂量与肿瘤局部控制、患者生存时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将放疗剂量从小剂量转为大剂量,可有效减少局部复发和肿瘤转移的情况。通过非共面以及多野的照射方法,在三维空间将放射束线聚集在病灶处,在肿瘤的靶区形成高剂量,能够避免周围正常组织受到损伤,使周围组织得到有效的保护[8]。在使用SBRT高分次剂量对早期NSCLC 患者进行治疗时,做到以下几点,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内容如下:①在治疗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身体体征;②必须是小靶区;③必须保证食管、脊髓等器官与高剂量区域之间有足够间距。高剂量照射后,能够促进抗原呈细胞(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的成熟,增加APC 在肿瘤局部中的浸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肿瘤细胞的杀灭数量。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早期NSCLC患者实施SBRT,可有效增加肿瘤细胞的杀灭数量,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SBRT具有高精准、高剂量等特点,能够提高局部的控制率,避免周围组织受到辐射[9]。SBRT 还具有速度快、疗程短的特点,每次治疗时间不超过20 min,最快可在2~3 周内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通常情况下,在对早期NSCLC患者实施SBRT前,需要使用CT对患者进行诊断,主要目的是对患者体内的肿瘤进行定位,确定需要进行治疗的位置,可有效避免周围组织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同时,主治医师需与物理师进行充分沟通与合作,严格按照物理师制定的放疗计划对患者进行治疗,进而有效保证治疗时所采用的放疗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众所周知,使用常规的放射疗法对早期NSCLC患者进行治疗时,若分次提高剂量,将会导致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修复减少,增加后反应损伤的发生率,且分次剂量越高,后反应损伤的程度越重。利用SBRT对早期NSCLC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正常组织的暴露面积,实现细胞亚致死损伤的修复,调整细胞周期的再分布,能最大限制保护正常组织,降低正常组织的损伤程度[10]。且通过多次分割照射的方式,有助于降低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减少放射损伤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健康水平。观察组患者卡氏评分、1 秒峰值流速、1 秒用力呼气量以及肺活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早期NSCLC患者实施SBR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采用SBRT 对早期NSCLC 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将其作为早期NSCLC的首选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卡氏肺活量呼气
制作简易肺活量袋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肺活量的故事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奇特的卡布列克数
卡氏造林法改良盐碱地的初探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囊虫肺炎1例护理体会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肺活量测定用于无症状吸烟者气道阻塞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