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的事就不怕变化

2021-04-21 10:36
南风窗 2021年8期
关键词:纺织业产业链制造业

现在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新的重要变量。

随着2021年以来疫苗的大规模接种,全球经济看到了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曙光。中国经济在疫情期间一枝独秀,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度过艰难时刻的核心动力。尤其是进出口的逆势增长,更凸显了中国产业链的强大和坚韧。但随着主要大国的陆续复苏,特别是竞争区域的产业重启,中国制造也将面临新的压力。

实际上,压力不单单来自产业界本身。在国际舆论领域,对中国制造的话语挤压也在发酵,比如中国的棉紡织业便遭受了攻击。这可能并非偶然事件。

在上世纪末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纺织业就是中美博弈的焦点,纺织业对当时的中国异常重要。这个行业和很多中国人所关心的“核心技术”,看似关系不大,但它对就业的帮助非常之大,它一度是国内制造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在10年前,其吸纳就业人数在2000万人左右。之后,逐渐下降,现在依然不低。

纺织业只是新的故事,更早的是华为和中兴。如果说纺织业事关就业,那么IT硬件产业则与信息产业的底层技术创新有关。华为被视为中国最“硬核”的公司,在全球很多区域,击败了一世的西门子、阿尔卡特等500强巨头。但现在,它在外部的挤压之下,的确有些疲于应对。

中国的实体经济崛起于一个开放、自由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但环境已经改变,很多我们不曾预料到的事情正在发生,或者还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慢慢酝酿。中国制造的强大广为人知,疫情更放大了这种认知。“大象无法藏身于树后”,外部的不友善,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无法决定它是否发生。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的产业链。

以纺织业为例,这些年,国内厂商以及外资巨头都出现了成规模的产业外移。在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人工成本是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3,而且,在全球贸易博弈加剧的环境之下,这一区域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概率更低。资本追逐利润,规避风险,产业转移是它们理性的选择。

对中国来说,转移也并不是大问题。随着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工资增长,挤出一些“低端产业”是正常现象。但任何事物,必须有一个限度,过度了就不好。因为,中国的劳动人群在技能上存在着极大的方差,各个薪酬层次的群众都需要就业,没有哪个“低端产业”是可以完全不要的。

因此,对于成本上涨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不能完全认为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人均工资自然增长的结果,从而听之任之,而是必须尽可能地用“组合拳”,来捍卫产业链。

比如,要对货币政策保持一种真正意义的“审慎”,而不是玩模棱两可的文字游戏。不要说房地产和金融,即使是相对于流通业来说,制造业也是最害怕通胀的。德国制造业的强大,很大程度就在于德意志联邦银行(欧元区建立之前)对通胀的深恶痛疾。同时,这个国家的商业银行系统也有着一种对制造业进行“滴灌”的信贷传统。

当然,适度的、可以预测的通胀目标,可以提升终端产品价格,推动制造业的扩张,而不适度的、不可预测的通胀,就会相反。它会让所有人无所适从,除了买房之外。

再比如,对民营经济必须平等对待。这看似老生常谈,其实学问很大。以前,民营经济的平等更多是在市场准入上,比如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会有限制。现在,行业准入已不是问题。以银行业为例,民营资本对办银行的兴趣其实并没有那么高。为什么?因为这个行业早已产能过剩,新办银行在资金获得成本和客户资源上,基本无法和先入者进行竞争。

那么,对民营资本还应该做什么呢?应该是增强其核心资源的可得性,比如资金。在这方面,有时候往往存在两个极端:要么是一些幸运的民营企业家可以在A股上市,从中小投资者手中融到“永远不用还的钱”,成为百亿级富豪。要么是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即使去借需要还的信贷,却可能融资难,或者要承受极高的利率。这种不健康的“冰火两重天”必须要改变。

总之,制造业产业链是中国经济的根基,它一直都是群众就业的基础,也是外汇存底的来源。我们不断做好自己的事情,面对外部的变化,就能更加气定神闲。

猜你喜欢
纺织业产业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纺织业觅路
产业链春之奏鸣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