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塞罗那德国馆看“竹园”的意义

2021-04-24 09:05刘路祥田朝阳
关键词:密斯竹园巴塞罗那

刘路祥,田朝阳

(1. 淮北师范大学 建筑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 河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郑州 450002)

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世界博览会德国馆(1929 年)是建筑大师密斯·范·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也是密斯的成名之作[1].巴塞罗那德国馆确定了流动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奠定了密斯在近代建筑史中的地位,关于这一点建筑史早有定论.巴塞罗那德国馆展现了密斯对空间和造型上追求的纯粹性,他运用抽象的概念,去除复杂,表达建筑的空间本质[2].

“竹园”是2007 年第六届国际(厦门)园林博览会应邀设计的8 个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作品之一,由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设计.“竹园”去除复杂的形式和内容,追求空间的纯粹化,以抽象的空间,展示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诠释,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式,表达了设计者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理解[3].

将巴塞罗那德国馆与“竹园”两者相提而论、关联研究并非笔者率意为之.2005 年,王向荣教授在向建设部汇报厦门园博会调整后的方案时,建议增加一个设计师园区(后定名为风景园林大师园),这一设想得到了罗哲文、梁永基等先生在内的所有专家的肯定:密斯设计的德国馆就是在1929 年巴塞罗那博览会上产生的,相信设计师们会在厦门园博会留下优秀的作品,并能在园博会结束后带给中国园林界一些深远的影响[4].包括“竹园”在内的大师园区作品,在设计之初便被寄予能够如巴塞罗那德国馆般产生深远影响的美好期待[4].

两个看似不同的作品,在去除时代背景、风格样式、材料、色彩等表层符号之后,往往具有着本质的共同之处.对于西方建筑与中国园林的关联研究不乏其例,如同济大学赵娟[5]曾就空间相似性与差异性将网师园中的五峰书屋与加斯帕住宅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刚教授指导学生应用造园“三境界”分析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建筑作品[6];也有学者将中国传统园林与赛维(Bruno Zevi)提出的现代建筑七项原则逐一比对,以论证其空间的现代性[7];还有学者将拙政园四面厅和留园古木交柯,与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和巴塞罗那德国馆分别进行比对研究,探索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与西方现代建筑空间的相似性[8],等等.无论是用中国园林理论分析西方现代建筑,或是用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分析中国园林,亦或是西方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园林关联研究都不乏其例,且视角独特.由此也不难看出,就空间的本质而言,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现代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1 抽象与现代艺术

“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9].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但作为自觉的艺术思潮的抽象艺术则在20 世纪兴起于欧美.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到此影响[9].

在艺术中的抽象最初只是对具象的概括和提炼,使得画面消解了具体的轮廓和细节,变得高度象征性.可以从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树》系列作品和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的《俄国舞蹈的节奏》演变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内涵[10].

1.1 树的抽象——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从具象走向抽象的美学实验,选择了一棵有着正常姿态的横斜树木作为具体对象.第一步抽象是针对色彩,他将常规的绿色植物,抽象为反常的红色(见图1),这里依然可以看到树木的姿态和造型.当我们看到《灰树》里树撑满了整个画面,树的枝干几乎全部伸展到画框,仿佛画框把树剪切在它所包围的空间里,这时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多数抹去(见图2).第二步抽象是针对属性,树木的横斜姿态,被如圆规绘制的几何弧形所抽象,并被压平在同一个平面内(见图3).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抽象过程,它们最终被抽象为横平竖直的三原色的方块构成[11](见图4).蒙德里安认为垂直与水平的抽象姿态,既已抵达无生命的永恒状态,就能构造出万物共相的抽象造型[11].

图1 《红树》

图2 《灰树》

图3 《开花的苹果树》

图4 《红、黄、蓝构成》

1.2 人体的抽象——凡·杜斯堡

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在《抽象与移情》里提出,抽象艺术以抽离一切相关生命的流变特征为代价,将几何造型视为抽象艺术所能抵达的共相成果.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凡·杜斯堡在《俄国舞蹈的节奏》中从具象人物形象出发到抽象元素化构成,人物形象模糊消失取而代之是舞蹈节奏本身,最终从具有生命的舞蹈者身体里抽象出来的非对称的无机几何造型(见图5[10]),也就能抵达蒙德里安从树里抽象出的几何造型[11].

密斯的建筑设计受到抽象艺术的影响,其主张去除繁琐的装饰,回归想要表达的物体本身,在建筑造型上,简化形式,用直线与方形组成简约的几何体,表达纯粹的想法,这一点与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在形式表达上非常相似[12].

相较于蒙德里安仅限于二维平面的抽象而言,凡·杜斯堡倾向于一种动态的四维空间的表现,在图6[10]中,一些在3 个维度方向上相互平行或正交的面,彼此分离,相互穿插与交错.作为艺术家的凡·杜斯堡只是倾向于表达抽象概念,真正将该抽象的空间操作理论付诸实践在建筑中真实表达的是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13](见图6).

图5 《俄国舞蹈的节奏》抽象演变[10]

图6 凡·杜斯堡的作品与巴塞罗那德国馆比较示意[10]

2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抽象表达

2.1 功能抽象

著名建筑师日本东京大学的王昀博士[2]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与赖特的罗比住宅作比较(见图7),证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所表现的设计概念和意图是以赖特的罗比住宅为蓝本发展而来的.尽管王昀论证了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双层夹层源自于罗比住宅的壁炉,但当我们再次认真比对2 座建筑时,巴塞罗那德国馆相较于罗比住宅已经没有了客厅、壁炉、卧室、卫生间、厨房等一系列实际功能,更像是一个展示空间的装置,正如何塞·昆特拉斯(Jos Quetglas)描述的他独自在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情形,他唯一的活动就是凝视着“除了空间还是空间”[14].

图7 罗比住宅与巴塞罗那德国馆比较

2.2 要素抽象

无论相比于赖特的罗比住宅,还是同时期的缪勒住宅,亦或是密斯本身的建筑设计,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他追求的是建筑要素上的纯粹化,去除复杂的要素,有的只是墙的要素以及由墙的交错与穿插形成的入口.

2.3 形式抽象

《“匀质”的秩序与“清晰的建造”》[15]一书总结了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对密斯的影响,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密斯追求建筑表现形式的纯粹化的倾向.不难看出,巴塞罗那德国馆相较于这一时期的埃尔斯特博物馆、缪勒住宅等作品,前者显现得更多的是形式的纯粹化[10].垂直的相互穿插的墙壁和上端水平的屋顶,就是巴塞罗那德国馆形式的纯粹化,它总体给人一种印象,即已经不再像一座建筑,更像是一座展示空间的“容器”[13].

2.4 空间抽象

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去除功能的繁琐、要素的多样和造型的复杂,摆脱建筑的装饰性以及建筑形式的束缚,正是为了追求空间表达和建筑造型的纯粹性,也因为这纯粹性,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建筑的空间本质,从而使德国馆这座建筑清晰地表达了密斯对空间的理解,进而也使该建筑清晰地表达了密斯流动空间的概念 .

3 “竹园”的抽象表达

3.1 功能抽象

中国传统园林中廊、亭、轩、阁等建筑物在功能上都可以归结为“亭”——“停”的意图,旨在提供休憩观景的场所[16].在“竹园”的设计中,传统园林中小体量的亭、轩等被抽象成了观景平台(见图8(a)),将传统园林中大体量的堂、阁等抽象成了静态观景角落(见图8(b))[16].“竹园”中将传统园林中廊的功能通过抽象表达出来,在传统园林中折廊与直墙形成观景视线的若即若离(见图9(a)),营造远近交互的视觉体验,而这种若即若离的视线感在“竹园”中被折墙与直路的形式完美呈现(见图9(c)).

图8 观景平台和观景角落

图9 “竹园”与传统园林墙与廊(路径)视线关系对比分析

3.2 要素抽象

“竹园”用抽象的方法去繁就简,用唯一的竹子展示中国园林的植物艺术,用白色的粉墙和青色的石墙表达园林的骨架,再现了中国传统园林意境[3].要素从来不是决定园林的根本,就像童寯先生所言:中国的园林建筑布置如此错落有致,即使没有花草树木,也成园林[17].那么,看“竹园”也可以得出:“竹园”的空间如此诗意,即使没有假山、建筑,也成园林.

3.3 形式抽象

吴军基等[18]曾从“竹园”曲折结合的构图形式等方面论证了“竹园”的原型源自谐趣园;张大玉等[16]通过“竹园”与传统园林同构性等方面论证了“竹园”的原型为网师园.然而,无论如何,“竹园”的表现形式都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形式相去甚远.“竹园”虽称之为“园”,却已经与人们所见到的传统意义的园林尤其是中国传统园林不同,已经没有了中国传统园林里建筑、假山的形式等(见图10).“竹园”的设计者王向荣教授也表示“竹园”的形式语言与中国传统园林没有直接联系[3].尽管如此,它带给人们的视觉转换和气氛体验与中国传统园林依然是相近的(见图11).

图10 “竹园”鸟瞰图

图11 “竹园”的视觉体验

3.4 空间抽象

“竹园”已没有中国传统园林的假山楼台、楼阁轩榭等,表达的重点也不是色彩、植物、符号、材质和景观片段,它用抽象的概念,表达空间的纯粹性,表达园林空间的本质,已经彻底地将除了空间以外的附属要素全都撤掉了.“竹园”用抽象的空间建立了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内在联系,且这种空间在体验上是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精神的.

王向荣在“竹园”设计之后的《风景园林师访谈中》[19]表达了自己对园林作品的观点,他认为最优秀的园林作品具有5 个层面的特质:精神、结构、片段、要素和质感,其中最核心的层次是最不易把握的抽象的空间.诚然,优秀的园林作品是这5 个层面的艺术品质的综合,风格也由这5 个层面的特征共同决定的;同时,王向荣教授在“竹园”的设计中也表达了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一种寄托,即尽可能多地表达出抽象的层面,对人们熟悉的景观片段、要素等刻意回避 .“竹园”用抽象的方法表达了设计者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深层次的思考和独特理解,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现代诠释的典范.

从王昀的《“解构”巴塞罗那德国馆》[20]中可以得到“解构”的方法,而“竹园”同样具有这种解构的潜质.将“竹园”按照从图12(a)~(c)的过程进行“解构”,最后得到解构状态下的“竹园”.此时的“竹园”似一堆凌乱的模件,这些模件可以通过任何一种方式进行随意组合.尽管解构状态下的“竹园”已经极其抽象,但从这样一堆组件中依然可以找出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如照壁、厅等空间意象的元素,比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与谁同坐轩的空间形式和意象及位置经营(见图13).通过解构”竹园”这一过程,可以发现“竹园”中隐藏着一种营造具有中国园林意蕴的方法.

图12 “竹园”“解构”过程

图13 “解构”后的”竹园”片段

4 “竹园”与巴塞罗那德国馆相似性

4.1 功能相似性——展示性与宣示性

巴塞罗那德国馆可以理解为一个展示现代建筑流动空间的装置,而且这种展示还具有宣示性,宣示着密斯本人对现代建筑空间的独特理解.“竹园”与巴塞罗那德国馆有着极其相似的目的,王向荣教授希望通过“竹园”展示自己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独特感悟,他认为园林只有空间是永恒的主题,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可以回避[3,19].在这一点上“竹园”无疑与巴塞罗那德国馆有着绝对的相似性.

4.2 要素相似性——墙与入口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要素包括地面、墙体和局部屋顶,而“竹园”只有地面和墙体,且墙体是唯一的竖向要素.黄居正等[21]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中最纯粹的建筑是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而在“竹园”设计中,王向荣等[3]也在极力追求空间表达的纯粹性.2 件作品的设计中都删除复杂的要素,仅仅用墙体的交错或分解形成进入空间的入口,而且这种入口没有形式,极为简洁(见图14~图15).

图14 德国馆墙体及入口

图15 “竹园”墙体及入口

4.3 空间相似性——空间流动性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在《建筑意向》[22]中表达了通过拆除建筑四角的形式营造空间的流动性(见图16),布鲁诺·赛维在《现代建筑语言》[23]中的四维分解法拆解原本四维空间中的封闭界面,使各界面之间结点分离而各自保持独立自由,从而达到空间延伸、流动及流动空间生成(见图17).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做法与赛维的四维分解法理论相似,墙体被灵活布置,空间被自由划分,使得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穿插与相互贯通,形成流动的空间[24].

图16 《建筑意象》空间流动性示意

图17 《现代建筑语言》中四维分解

流动空间绝非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西方现代建筑的专属,文献[10]对比分析了巴塞罗那德国馆与沧浪亭流动空间;文献[8]将留园古木交柯部分与巴塞罗那德国馆流动空间进行了比较;王澍[25]也曾指出过沧浪亭的翠玲珑空间的流动性更甚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

“竹园”中墙体被有意且灵活地布置,空间同样被自由地划分,且通过墙体的分解、墙体的开门留窗、视线与路线的分离等方式使得空间与空间相互穿插与贯通(见图18),形成了流动空间,这种空间的流动性更加强烈[26].

图18 “竹园”中视线透过不同层次空间分析

4.4 场所相似性——展览会

“竹园”和巴塞罗那德国馆同为展览作品,而不是具有实际功能的作品.2 件不同时代的作品诞生之后都备受争议,巴塞罗那德国馆后来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尤其是在世界建筑界,作为教科书的典范,影响了几代人的设计,数十年后更是被重建;“竹园”设计之后却如石沉大海,悄然而逝,更谈不上世界影响,关注与分析“竹园”的学者更是寥寥.

4.5 时代背景相似性——转折点

巴塞罗那德国馆设计于1929 年,“竹园”设计于2007 年,虽然相差近80 年,但是,前者正是古典建筑走向现代建筑的转折时期,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后者处于中国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化的时期,同样应该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竹园”被忽略了,正像冯纪忠先生和他的方塔园与何陋轩曾被建筑学者们忽视了一样[27].但幸运的是冯纪忠先生与方塔园正被建筑学重新认知[28-29].笔者认为“竹园”也应该被园林学者重新认知.

5 结语——“竹园”历史地位再认知

巴塞罗那德国馆是一座具有伟大意义的建筑,就其在建筑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而言,更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30].密斯的伟大在于他勇于用抽象的概念,去掉复杂,从本质上表达建筑[30].“竹园”设计者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勇于运用抽象的概念,去除园林中如色彩、符号、片段、要素、质感等复杂的内容,从本质上表达“中国园林”.回顾2007 年厦门园博会风景园林大师园作品如朱建宁[31]的“网·湿·园”、王浩等[32]的“学园”、章俊华[33]的“Landscape 新浪潮”,俞孔坚[34]的“蔗园”等,可以看出,“竹园”是仅有的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并勾勒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现代轮廓,塑造了一个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具有中国历史品质的现代园林.

正是因为“竹园”舍去复杂,如密斯设计巴塞罗那德国馆时对空间纯粹性的极度追求,从而使“竹园”更明晰地表达了其他设计师曾经要表达而未实现的中国园林空间的思想和理念.尽管“竹园”设计之初褒贬之声不断,也尽管时至今日“竹园”已罕被提及,但一件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伴随着争议与孤独的,建筑和园林作品亦然.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中国园林现代化进程中无数园林设计师梦寐以求的目标[3,26,35],王向荣在“竹园”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竹园”无疑是中国传统园林现代诠释的经典,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17].在“如何实现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与现代化转译”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背景下[3],“竹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密斯竹园巴塞罗那
印第安纳大学玻璃建筑——跨越70年的密斯·凡·德·罗“新作”
曾跃进
巴塞罗那达姆旧工厂办公室
漫步千竹园有感
名媛
如果你无路可走
竹园
贵州大竹园铝土矿地质特征及综采工艺探析
纸盒垃圾箱
从北京到巴塞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