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遗珍
——拜占庭与古罗马宝石种类及造型简述

2021-04-25 08:35邹亦然
中国宝玉石 2021年2期
关键词:祖母绿拜占庭罗马帝国

邹亦然

江汉大学,武汉 430058

前言

诞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古罗马人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吞并周边国家,并形成了统一而强大的帝国,公元395年,皇帝狄奥多西将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交给两个儿子继承,其中东罗马帝国国内的艺术风格与罗马帝国有所不同,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之后的帝国命名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的人民皆称自己为古罗马人,因此在文化上也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古罗马著名史学家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清楚地记载了执政官图斯·佩特罗尼斯(Titus Petronius)打碎了一个价值30万塞斯特的碗[1]。虽然普林尼的描述是为了表达对贵族奢侈生活的唾弃,但无疑证实了古罗马时期宝石的珍贵。1992年英格兰萨福克郡发现的霍克森宝藏中存有大量首饰,不过原本镶嵌在首饰上的宝石都已被撬下,仅留下空荡的镶口。将珠宝上的宝石取走也非个案,例如柏林古董收藏馆的一件公元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的宝石项链,镶嵌有蓝宝石、祖母绿和珍珠,可是镶口里大部分宝石都被人取走,仅留下项链下方垂挂的蓝宝石、点缀在项链上的珍珠与一颗祖母绿(图1)[2]。可见,宝石的珍贵性在远古时期就已奠定——人们不惜损坏精美的黄金首饰,也要撬走宝石,足以说明宝石在当时具有极高价值。

1 古罗马的宝石

宝石的获取长久以来都有一定难度,因为宝石产出具有地域性,一定区域只能生产特定宝石。早期起源于意大利半岛的古罗马人几乎无法获取宝石,后期通过对外扩张,使得古罗马帝国获取宝石容易了许多:一方面是帝国内部,例如埃及地区,有祖母绿与紫水晶的矿藏,古罗马人在国内就可以采掘宝石;另一方面,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对外扩张,创造了空前庞大的帝国,为区域内的交流与贸易创造了条件,使得长期以来相对困难的宝石贸易变得较为容易,例如印度的钻石、珍珠与紫水晶更容易通过贸易进入古罗马。

图1 镶嵌宝石的镂空铰链项链,蓝宝石、珍珠和祖母绿[2]Fig.1 Necklace with hinged openwork set with gems, sapphires pearls and emerald[2]

珠宝是古罗马早期官方反对佩戴的奢侈品。古罗马人嘲笑周边国家对珠宝的追求,认为奢侈的生活使他们变得软弱。官方甚至出台了法律限制人们佩戴首饰。因此,早期古罗马首饰基本没有发展,宝石的运用就更为困难。不过,随着帝国的扩张,大量财物涌入罗马帝国,这一法案得以废除。公元1世纪前后,宝石开始广泛出现在古罗马人的首饰上,虽然由于采掘、商贸条件与历史损毁原因,早期的宝石首饰留存较少,但从罗马帝国埃及地区挖掘的木乃伊棺木上蜡彩画的绘制中仍可得到一些宝石的线索。这些蜡彩画中的女性多佩戴复杂的宝石项链与巨大的耳环,说明当时人们热衷于佩戴宝石首饰。到了公元3世纪,中世纪大危机造成政治局势动荡,宝石的获得再次变得困难[3],宝石的使用也就相应减少了。

总而言之,在罗马帝国时期,古罗马人通过对国内宝石矿藏的挖掘和对外贸易,逐渐开始大规模使用宝石,这也为拜占庭时期宝石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拜占庭帝国的宝石

公元330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创立的君士坦丁堡,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为整个地中海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当时君士坦丁堡有大量珠宝工坊,各种能工巧匠也都定居于此,并引领了全国风尚,以至于埃及、叙利亚、西西里岛与黑海沿岸出土的首饰无法分辨其出产地[4]。与罗马帝国时期相似,蓝宝石、石榴石、祖母绿与珍珠仍是最流行的,在少数首饰上也见到黄色蓝宝石、碧玺与尖晶石,应当是由对外贸易获取[2]。公元7世纪后,拜占庭首饰进入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拜占庭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宝石加工技术也更加精湛,切割比例更为恰当,表面抛光更为精细。珠宝首饰上大面积使用切磨的弧面宝石堆砌,显得十分华丽。

可以肯定的是公元9世纪后大部分珠宝损毁于1204年的十字军第四次东征,不过仍有少量的拜占庭艺术品作为战利品流入欧洲。这些珠宝使用宝石比之前更加频繁,这也与10世纪拜占庭帝国经济的复苏有极大的关系,当时地方执行官所罗列的商品目录中,金银、宝石与珠宝的种类占到全目录3%,可见其种类繁多[4]。不过随着1204年的君士坦丁堡的劫掠与其后土耳其人的扩张,帝国经济在13世纪后一直萎靡不振,皇家宝石供应都难以得到保障,这一窘境一直持续到拜占庭帝国覆灭。

3 拜占庭与古罗马时期宝石的加工形式

拜占庭与古罗马的历史延续近2000年,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宝石的喜爱、获取、认识均有所不同,因此对于这一时间跨度内的宝石使用进行详尽周到的研究非常困难。不过通过一些墓葬发掘的首饰,可以粗略地还原宝石的使用情况。拜占庭与古罗马人对宝石的加工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3.1 弧面(素面)宝石

弧面型又称素面型或凸面型,特点是宝石至少有一个弯曲面[5]。这一品种是拜占庭及古罗马宝石最为常见的加工形式。

古罗马时期的宝石加工较为草率,很多宝石仅进行简单抛磨,将表面做成弧面形,多镶嵌在戒指、项链上。与今天不同的是,这些弧面宝石不一定打磨成标准的弧面,很多宝石仅抛去棱角就镶嵌在戒指上,可能是因为当时宝石运输困难,价格高昂,因此人们希望减少抛磨损耗,提升价值。柏林古董收藏馆的拜占庭项链,展示了另一种弧面宝石的抛磨技巧:将其制作成垂挂水滴状(图1)。弧面宝石总体还是使用诸如水晶、祖母绿、蓝宝石的透明宝石,不过祖母绿、蓝宝石含杂质较多的品种也有所使用。

拜占庭时期相较于古罗马时期,使用的宝石种类与形式均更加多样化,出现过一些将宝石切磨成扁珠、多面形的加工形式。拜占庭时期也延续了古罗马时期的宝石加工形式,但更为奢华,首饰中常见大面积使用抛磨弧面宝石的形式,且使用的宝石种类与质量均有所提升。

3.2 原石

原石是指未经加工的具有天然形态的宝石,如祖母绿属六方晶系,形状近似六方柱。这种天然晶体形状也经常出现于古罗马帝国的珠宝中,但对于天然晶型并不是完全不进行加工,而是在晶型上进行简单加工,例如庞贝古城出土的公元79年的祖母绿金项链,将六方柱晶形的祖母绿的六个面都进行抛磨,成为更加规则的晶体造型,并打孔串在金银首饰上。蓝宝石也会使用类似的加工方法,保留棱柱造型[4]。还有使用水晶切磨成钻石八面体晶型的样式。实际上,普林尼的《自然史》不仅提到了钻石与水晶极其相似(尽管对于今天的人而言是极大的误解),还对钻石价值进行了描述:“它(钻石)的价格比人类所拥有的任何财产都高,而不仅仅是比任何宝石都高”[1]。或许是钻石价格昂贵,因此人们才会使用水晶模仿钻石晶型切割。

与古罗马帝国不同,拜占庭帝国逐渐摒弃了在珠宝上使用原石的策略。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更加高效地对宝石进行加工,大多数宝石在拜占庭中后期均进行一定加工,形式主要以弧面宝石和宝石雕刻为主,原石的使用较少。天然珍珠打孔直接进行镶嵌在拜占庭时期仍很常见。

图2 交织文字戒指,红玛瑙[2]Fig.2 Monogram ring, red jasper[2]

3.3 宝石雕刻

大体而言,古罗马的宝石雕刻表现为三种题材:交织文字(monogram)、神题材与人物题材。宝石雕刻的题材相对固定,少有创新,并且与中国的玉石雕刻不同,雕刻的宝石大多会镶嵌到金银上,而不是单独作为首饰呈现。由于宝石雕刻的题材表达了特定的形象和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大多成为定式,因此,宝石雕刻的题材同样也会出现在黄金上。

所谓交织文字,是使用希腊字母排列交织,或呈十字形排列字母(图2)。交织文字这一形式起源于希腊,古罗马人改进了字母的排序方式。这一形式在公元3世纪和公元5世纪古罗马及拜占庭领土内都有过短暂时间的流行。古罗马及拜占庭均会在宝石上雕刻交织文字并镶嵌在戒指上,例如在红玉髓、石榴石上进行雕刻。它不仅具有装饰性,也具有功能性,可以视为苏美尔人桶形印章(cylinder-seal)的另一种形式——用于签署协议或是表明身份。不同的是,桶形印章多穿绳佩戴,交织文字多出现在戒指上,多为男性姓名,准确地说多为帝国官员使用。

神题材的运用在古罗马帝国早期和整个拜占庭时期都是常见样式。不过早期古罗马帝国神题材多为罗马神,拜占庭多体现基督教题材,例如古罗马帝国使用尼科洛(nicolo)凹雕表现胜利女神的形象。所谓尼科洛,是使用蓝色缟玛瑙进行雕刻,使上层呈白色,下层呈黑色的雕刻手法[6]。缟玛瑙雕刻也是古罗马人常用的雕刻技法,黑色与白色的缟玛瑙雕刻罗马神与人物都很常见。到了拜占庭时期,体现基督教题材成为定式,如手持十字架的基督、怀抱圣婴的圣母等[7]。对于拜占庭而言,基督教的地位尤为重要,以至于很多优质宝石均用于表现此类题材(图3)。圣像破坏运动销毁了很多基督教题材珠宝,对此类珠宝的研究也造成了一定困难。在圣像破坏运动后,拜占庭珐琅工艺于10~12世纪得到了广泛使用[8],绘制神题材的珐琅也逐渐替代了神题材的宝石雕刻。

以人物为题材的宝石雕刻,多表现领袖的肖像和宗教题材。当古罗马帝国通过对外扩张积累大量财富后,帝国的领袖也希望歌颂自己的功绩,因此雕刻自己的肖像形象并镶嵌于珠宝上。这类题材常用缟玛瑙雕刻,不过皇帝卡拉卡拉使用高品质的蓝宝石雕刻自己的肖像并镶嵌于戒指上,可见富裕的人们也会用宝石雕刻[2]。雕刻的加工形式在当时需要耗费较多人力物力,因此较为珍贵。这种形式的珠宝在拿破仑帝政时期也流行过一段时间,在拜占庭时期较为少见。

图3 圣母与圣子吊坠,紫玛瑙雕刻[9]Fig.3 Madonna and Child pendant, purple agate[9]

4 结论

古罗马及拜占庭均有使用宝石的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宝石的加工形式也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弧面宝石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它在古罗马时期就已广泛使用,拜占庭时期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宝石的种类更为丰富,例如祖母绿、蓝宝石、水晶等透明宝石。

(2)古罗马早期常常保留宝石的天然晶体形态,或将原石切磨成天然晶体形态;拜占庭时期则较少使用,而更喜欢将宝石加工成弧面或进行雕刻。

(3)随着米兰敕令的颁布,古罗马最初信奉罗马神,到了拜占庭时期变为信奉基督教,因此古罗马的宝石雕刻多以罗马神为主题,拜占庭则以基督教内容为主题;古罗马常见领袖肖像,在拜占庭则较为少见;无论是古罗马时期还是拜占庭时期,均使用交织文字的雕刻宝石。

可见,古罗马与拜占庭因政治背景、经济实力与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宝石的使用上具有较大差异,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猜你喜欢
祖母绿拜占庭罗马帝国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时空大转盘·罗马帝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前的东地中海世界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重器千秋——生命之光
拜占庭之光
德霖,祖母绿都腾飞的羽翼
德霖,绘就中国祖母绿都的辉煌
神奇的祖母绿
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宗教崇拜罗马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