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家家的艺术

2021-04-25 13:10王静
家教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过家家红豆包子

文/王静

在往期《幼儿画报》中,“熊猫逗逗”的故事不仅给小读者们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还为大读者们带来了许多有趣的育儿思维。本期《幼儿画报》再次“邀请”了熊猫逗逗一家,这次他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绘本故事《红包子,绿饺子》。

过家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也是灰豆和红豆最喜欢的游戏。这天,兄妹俩再次玩起了过家家的游戏,并且决定用一盒橡皮泥做一顿饭——包子和饺子。两人学着大人的样子,一个用红色的橡皮泥包包子,一个用绿色的橡皮泥包饺子,红包子和绿饺子就这么诞生啦!如果,这只是一个关于小朋友怎么包包子和包饺子的故事,那么故事到这里大概就可以结束了。而这个故事并不是,它真正的“梗”才刚刚开始。

小朋友过家家,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很幼稚。而过家家的过程正是孩子对成人世界的模仿,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习成人的生活模式、沟通模式或者是思维模式。这个过程,孩子们将对成人世界的理解内化以后再通过过家家的“表演”表达出来,那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认知内容、沟通方式和秩序意识都会在“过家家”的过程中展示出来。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耐心观察他们的行为,就像是聆听一个孩子的成长“述职报告”一样。如果能够加入到这样一个过家家的游戏中,那么就相当于站在了孩子视角里,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能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我们育儿的关键时刻。

灰豆和红豆包好了包子和饺子,哥哥去叫爸爸来吃包子,妹妹去叫妈妈来吃饺子。相似的画面也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孩子在主动释放邀请加入游戏的信号。或许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摆摆手对孩子说:“你自己玩吧!爸爸妈妈在忙呢!”好吧,你成功错过了一个育儿的关键时刻。而聪明的豆爸和豆妈没有错过这个关键时刻,他们放下了手上的工作和家务,乐呵呵地加入到游戏中。

豆爸和豆妈非常认真地对待这次机会,他们先是洗干净了手,因为他们想给孩子们建立饭前洗手的秩序,良好的示范比喋喋不休的唠叨好用多了。

果不其然,灰豆模仿爸爸平时的样子问:“洗手了吗?”豆爸豆妈伸出刚刚洗过的手给兄妹俩看;红豆学着妈妈的样子夸奖道:“洗得很干净。”

游戏中,豆爸豆妈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把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表现出来。豆爸学着灰豆的样子试探性地问:“我光吃馅儿,不吃皮,行吗?”豆妈学着红豆的样子问:“我爱吃虾仁馅儿,不爱吃鸡蛋馅儿,行吗?”灰豆和红豆也反过来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很认真地回答:“不可以,吃饭不可以挑食。”这不,对于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孩子们自己给出了答案。这样的对话可以形成有效的沟通,因为孩子们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通过引导,进行了主动地思考。这就形成了一段很关键的对话。

紧接着,豆爸豆妈趁热打铁。到了吃饭时间,豆爸端出热腾腾的包子,而且恰好是虾仁鸡蛋馅儿的包子。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认真阅读的读者们不难发现,在灰豆和红豆包包子、饺子的时候,豆妈早就偷偷观察着两个孩子。每一次看似巧合的教育时机,都是父母恰到好处的精心安排。这让我们的育儿事半功倍。

《红包子,绿饺子》延续了以往“熊猫逗逗”系列绘本的精巧构思,例如在绘本中穿插了包饺子的方法,灰豆红豆在游戏中的秩序感,游戏结束后收拾好玩具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在阅读过程中引导我们孩子去思考、反观自己的借力点。

一场简单的“过家家”,只要爸爸妈妈足够重视,经过精心的设计,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便可以艺术化地处理许多常见的育儿问题。同时,除了过家家,还有很多游戏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在“熊猫逗逗”系列绘本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一起阅读起来吧!

亲爱的家长们,看完以上解读,你们是不是也有很多自家宝贝充满想象力的趣事要跟我们分享呢?那就请将你们的故事发给栏目组吧。我们将会在下期栏目里分享给所有的家长,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栏目热线:

0551-62608785

QQ:876897561

猜你喜欢
过家家红豆包子
小熊当当玩过家家
笑话
包子有毒
“惹祸”的包子
包子有毒
卖包子
那年桃夭,红豆暗抛
谁在千年前种下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