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代工笔人物造型的发展

2021-04-26 10:10张俸旭
艺术品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明哲工笔工笔画

张俸旭

工笔”一词在清代张更的《国朝画征录》中第一次出现,这种绘画形式首次被赋予“工笔”这个概念,但是工笔画本身并不是随着这个概念而产生的,当中国人物画产生的同时画家们几乎就采用了这种绘画方法进行创作。[2]盛世画工笔,在中华民族最鼎盛的唐朝,工笔画取得空前发展,在甘肃敦煌的石窟中大面积的壁画就是以工笔画的形式保存下来。

中国传统绘画的纲领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3]中国画讲究“以形传神”,在勾勒人物形态的同时,来传递人物的精神状态,因此中国工笔造型中的线条勾勒十分重要,一幅线描稿,可以看作为独立的绘画作品来问世。人物形体的造型对应着谢赫六法中的第二位的“骨法用笔”,同时中国画的“骨法用笔”也决定了中国画画面的二维性。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中央美术学院罗世平教授有这样的观点:“对于传统,我的理解是一个生长的概念,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不断地向上生长,不断地有新叶在上面出现。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个老树根。从这个概念来理解传统,当代画家就是要不断地创作新的东西,要创作新的生长因子。要完善、延续一个传统,就要不断地增长新的东西。”[4]在现代,外来的观念、技法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和养料,中国绘画的指导原则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近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徐悲鸿等一代人开始走出国门,为中国绘画带来新的养料。国外的写实造型、科学的透视、解剖知识,开始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相结合,并且在一代人的努力下形成了中国绘画的“徐蒋体系”(徐悲鸿和蒋兆和),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加入西方的透视、解剖知识来进行人物画创作。中西方绘画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许多不同。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彭吉象先生对此作了对比与分析,他认为:中国绘画艺术表现比较含蓄委婉,追求画中的意境;西方绘画艺术表达比较直截了当,客观地真实呈现,追求画中对具体物象的写生。这种不同艺术风格特点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由于两种造型艺术的文化思想理论的不同所造成的;中国传统绘画受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影响,而西方绘画艺术的源泉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两种文化思想从理论的高度对彼此造型绘画的美学观念、风格面貌和创造性活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效用,文化意识领域对绘画风格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中、西方绘画形成各自的绘画艺术风格特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追求画中暗示所要表达的意境,并且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进行艺术创作,最后诞生出三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绘画美学观点,其中儒学是绘画理念的核心;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思想的西方绘画艺术,受到古希腊模仿说的影响,起初是用来仿照自然,认为人是宇宙间的个体,作为创造美的主观能动者,主张人要战胜自然,控制自然,认为绘画艺术要反映大自然。[4]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与国外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学习是全方位的,在社会的发展下,思想观念、审美方式也受到影响,工笔作为传统画种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工笔绘画开始更加现代化,装饰意味也更加浓烈。作为东方造型艺术,中国画主要是对形象的表现及神情的传达。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画讲究“以形传神”。一幅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应该“形神兼备”。而与山水花鸟画相比,人物画的最大特色在于:直接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成教化、助人伦”,对人生的直接表达是人物画的鲜明特点。[6]

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工笔画家之一何家英,他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处于主体地位,线条简洁朴实,根据人体结构来起伏变化,兼顾中国传统绘画线条的特点的同时,结合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中结构素描的虚实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形体结构。何家英被大众所看作是写实画家,然而他本人并不认同这一点。在他的工笔画作品《红苹果》中,人们的视觉中心被人物手中的红苹果所吸引,这并不是模特和物品的原有形态,而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在色彩上画面整体为暖色调,百分之七十的暖红色在背景、皮肤和裙子上。百分之三十的灰白色分布在上衣和鞋子上。在色彩上符合黄金分割比的3:7 的比例。画面背景是淡淡的暖红色,拿着苹果的人物穿的是灰白色的衣服,而手中的红苹果为画面中最纯的颜色,在颜色上有突出苹果的视觉效果。为了强调头部的视觉优先,画家有意加重头发的密度和降低头发的明度,来与脸部形成强对比。在人物头部的造型,画家也有意用概括的线条,来强化人物头部的视觉。在画面构成上,整个画面呈现的是三角形构图,苹果和人物头部都处于画面中线,并不给人平均、呆板的感觉。红苹果在画面三角形的中心位置,也强调了视觉效果。同时人物两条手臂和衣服纽扣的中线,三条线相交于红苹果一点。在人物下半身的裙子上,画家用低明度的颜色和造型上衣褶的碎线来突出画面的上半部分。人物的灰白色鞋子,看似漫不经心的显露,却起到了很好的支撑画面的作用,在色彩上又与人物上衣的颜色相呼应。画面整体安排的协调性可谓是多一分不是《红苹果》,少一分也不是《红苹果》。

《街道主任》是何家英又一突破性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现状,人们日常生活中街道主任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幅画不再是人们传统审美中概念化的形象,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物。绿色的青藤随处可见,街道主任悠闲地站立于青藤旁边吸烟思索着事情时的表情,手中的眼镜、小本子和扇子,都预示着刚刚离开繁忙的工作岗位。深黄色的皮肤象征经历人生的岁月和世俗的沧桑,简练的造型线条,符合人物性格干练的特点。

胡明哲老师有着丰富的国内外学习经历,造型基础扎实,胡明哲老师的造型是趋向于平面化,外形整体单纯,少变化,画面给人一种纯净的美感。胡明哲老师可以看作现代岩彩绘画的领军人物。岩彩画在中国自古有之,在最早的洞孔壁画中都有岩彩画发展的痕迹,史前的颜料主要是取自于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如氧化锰、石墨或者动物的血液,这也许就是绘画颜料的始祖。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祖先就制造出了绚丽多彩、风格迥异的彩陶绘画艺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作品,绘画作品大多朴拙且富有原始时期的特征,多表现种族纪实等符号为主。[6]岩彩画在唐朝发展到顶峰。在中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工笔画的衰落文人画的兴起,致使在历史的传承中许多工笔画古老的技法、材料、表现形式都已流失。盛唐时期文化交流频繁,工笔画得以流传到周边国家。20 世纪90 年代胡老师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后,胡老师为中国绘画带回岩彩这中“新的材料”,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得以复兴。

胡明哲老师是岩彩画的代表者,她创作了大量的岩彩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胡明哲老师思想的流露。胡明哲的作品造型是平面化了,这和她的老师卢沉先生有很大的关系,卢沉先生曾经说道:“造型艺术,如果不从工具材料分类,抛开工具材料的界线,可以分为平面的、立体的两大类。画画,就是在平面上做文章。”[8]在观看胡明哲老师的《读》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她身边事物的美感,她是在用经历、用情感去创作,同时在观看这张作品时也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画中的人物不是其他人,是观看作品的每一个人。一个慵懒的午后,静静地拿一本书来读,画中背的灰色调,人物衣服整体的白色以及头发是画面最重的颜色来突出人物,造型中的“曲直方圆”给人节奏美,方有棱角,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圆笔无棱角,有圆润感。人物造型人为处理的整体概括,少了转折、衣纹细节的变化,外形整体、单纯,内部细节丰富。疏与密,整体与局部形成对比。

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变迁,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学习、吸收其他文明,也有丢失过我们一些宝贵的资源,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我们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工笔画的造型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发展,现代发展的特点是中国画的意境与装饰感、形式美相结合,是中国传统工笔与现代文化发展结合的必然结果。绘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更加丰富、多元。

猜你喜欢
明哲工笔工笔画
张鹏国画作品
高原秋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GPS定位精度研究
GPS定位精度研究
宋延生中国画作品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High-resolution boosted reconstruction of γ-ray spectra∗
吴绪经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