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琴演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2021-04-26 10:10王静
艺术品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扬琴音乐作品乐器

王静

扬琴,在明末清初进入中国之后就开始与中国的戏曲艺术相融合,如今已经成为民族传统艺术体系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扬琴演奏艺术内容丰富,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不仅个性鲜明,还能够利用扬琴音乐作品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建立正确的文化艺术价值观。为了进一步推动扬琴演奏的长效发展,就必须寻求扬琴演奏艺术和民族文化如何发展的有效策略和实践途径,在扬琴当代作品中深入结合民族文化,彰显扬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影响力。

一、扬琴演奏艺术的特征

扬琴是拥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世界性乐器,从明朝时从波斯传入中国,最开始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流行,之后逐步普及扩展,甚至发展到全国,同时还在很多地方民间说唱音乐与地方戏曲伴奏当中应用。如今中国扬琴已经拥有了超过400 年的发展历史,历经数百年的流传演变之后又得到了诸多优秀艺术家的精心设计与创新尝试,获得了大量的扬琴新品种,比如:转调扬琴、高音扬琴、低音扬琴、贝斯扬琴等。中国扬琴在其形制、音色、演奏技巧、演奏工具等方面都和其他国家的扬琴有着很大的差别,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因此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在民族乐队中地位举足轻重。

扬琴演奏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技巧多样性。扬琴演奏艺术是结合科学原理,利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以及训练,进而为音乐符号内容服务的系列动作,包括演奏过程当中手指、手腕、手臂的一系列协调。扬琴演奏技术技巧多样化,具体体现在演奏技法方面。扬琴演奏技法可以划分成单竹、齐竹、轮竹、颤竹等。单竹是基础中的基础,齐竹强调整齐有力,双手用力平衡协调,轮竹则具备很强的歌唱性,主要是对拉弦或吹奏乐器长音进行模仿,要求在双竹迅速交替击弦时落点不仅要均匀,还要有一定的密度,以便以点成线,构成旋律。颤竹是充分利用演奏工具为竹制具有很好的韧性这一特点,而产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演奏技法。扬琴演奏者把基本的演奏技法熟练应用到作品演奏环节,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特殊演奏技法增加多元化音响效果。技巧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让作品的呈现质量得到保障,更好地传达出音乐作品的意境。二是作品丰富多样。在对当下大量的扬琴作品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少作品是基于西方趋势结构创作完成的,使用了很多西方创作手法。同时也有大量作品是基于民族文化创作的,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和文化底蕴。此外在扬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当中还注意对流行要素进行有效吸收与借鉴,并将其融入改编活动当中,让扬琴演奏更贴近现实生活,拥有无限可能性。

二、民族乐器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要深层次探究扬琴演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应该正确把握的是乐器演奏活动和民族文化间存在的关联,以便基于二者关系确定出更为有效的融合方法。乐器演奏本身就和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乐器演奏还是乐曲传唱,又或是音乐传承都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第一,乐器和物质文化关系。就整个文化体系而言,物质文化是这个体系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物质文化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紧密,民间乐器演奏和民族物质文化间的关联能够通过不同种类的乐器而得到展现。扬琴传入的初期阶段,其形制是两桥扬琴,步入到近代之后,形势变化极大,大量的前辈乐师,基于本民族文化特征,历经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对扬琴进行不断的提升及改良,逐步完善中国扬琴体系,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所以扬琴本身就是一件拥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重要物质载体。

第二,乐曲和精神文化关系。乐曲是民族文明发展的智慧,乐曲传承的过程让民族精神文化得到了有效发扬。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乐曲当中就包含着多样化精神文化的内容,可以让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有效满足。由于扬琴是一件外来乐器,传入中国后,首先在戏曲、说唱中得到广泛运用,自然而然就受到中国几千年文化艺术的熏陶,追求中国式审美,因而形成了世界扬琴体系中唯一一个由国家命名的扬琴体系。

第三,音乐和民俗文化关系。就民族音乐和民俗文化的融合而言,虽然有部分少数民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但会有语言及音乐,音乐文化融入其生活劳动中,他们往往用音乐传递社会秩序以及民族习俗,使其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三、扬琴演奏艺术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

(一)立足扬琴教育融入民族文化

扬琴演奏艺术和民族文化融合是一种必然,但同时要想实现融合目标是有较大难度的,这就需要找到二者的融合方法,其中立足扬琴教育,在教育实践当中融入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要注意提升扬琴教师的民族文化教育意识以及民族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教育实践当中发挥榜样指导作用,增强学生对扬琴文化的领悟水平。在扬琴教学活动当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会对学生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找准科学化的教学指导模式,注意把扬琴和本土民族文化整合起来,为学生补充大量扬琴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并与历史情景进行有效统一,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扬琴文化领悟水平。

另一方面要注意构建开放式扬琴教育平台,拓展扬琴教育途径与方法,让扬琴教育可以和地方的丰富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扬琴教育空间。比方说可带领学生深入到当地的民间艺术活动中,通过参观访问和田野考察等方式,近距离感知扬琴演奏的独特魅力,从中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有效陶冶情操;深层次感知民间乐器的内涵与深刻背景。

(二)扬琴演奏融入多种传统元素

扬琴演奏艺术和民族文化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这项大工程势必要从小处着手,注意和民族文化当中各种不同类别的传统元素,特别是传统音乐元素进行结合,既要体现出扬琴演奏的独特性,又要把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的特色体现出来。比如扬琴演奏艺术和广东音乐风格结合,创作的扬琴独奏作品《旱天雷》《连环扣》等,形成了广东音乐扬琴流派,展现了扬琴音色华丽动人的优势,增加了音乐作品的活力,更体现出浓郁的广东音乐特色。

再如,扬琴演奏包括深厚的历史内涵,极具代表性的东北独奏名曲《苏武牧羊》就对苏武的丰富内在情感进行了细致而又深刻的刻画,带有鲜明的历史韵味,可以把历史元素和扬琴演奏结合起来,塑造更为优质的音乐艺术形象。除此以外,扬琴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常常会被作为皮影戏的主伴奏乐器,通过传统要素与扬琴演奏的结合,不仅能够让扬琴和皮影的表演形式得到丰富,增加表演深度,还可以让扬琴和民族文化走向深度融合。

四、扬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和国外的扬琴器乐相比较,中国扬琴的特征是非常鲜明的。中国深厚的“竹文化”在扬琴演奏工具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世界扬琴中唯有中国扬琴使用竹制工具演奏,不仅让扬琴这件击弦乐器拥有了更为婉转的表现手法,也更加符合中国人对韵味的追求,是外来乐器与民族文化融合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而言,竹子的密度以及重量都是比较小的,发出来的声音音色明亮而又清脆,更加有利于传达细腻真挚的情感,满足音乐表达的要求。扬琴在积极传承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过程当中,也给音乐作品构建了独特意境,利用扬琴演奏活动可以在听众的大脑当中把听觉形象转化成为视觉形象。扬琴演奏借助音乐语言体现各种各样的音色,创设针对音乐作品的良好环境与意境,能够让情景交融的目标顺利实现。所以要想真正把音乐作品的独特意境体现出来,演奏者要加强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资料的研究,依照时代背景深层次剖析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境,感悟音乐作品典型环境,从而利用演奏活动体现作品意境美。作品的创作和意境表达都要有针对作品文化内涵的感悟以及品味,其原因在于艺术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这一必要的实践活动。扬琴在长时间的发展和变革当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在体现民族文化以及发挥传统音乐艺术魅力的基础之上革新,扬琴演奏艺术受关注度以及欢迎度越来越高,扬琴艺术的魅力以及影响力也逐步增大。

在步入到新时代之后,不管是扬琴演奏者还是扬琴演奏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富和完善不懈努力,积极发扬民族特色,把民族文化融入扬琴演奏当中,有效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

扬琴在我国普及发展已经拥有了超过400 年的历史,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当中,其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越来越深厚。扬琴虽然是从海外传入我国的,但是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已然成为民族乐器体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和民族文化的关联度越来越高。正确把握扬琴研究艺术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的融合点以及融合方法,是扬琴演奏艺术得以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

猜你喜欢
扬琴音乐作品乐器
学乐器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我和我的祖国”中山市原创音乐作品
乐器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下)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