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麻栗坡壮族土支系木叶音乐研究

2021-04-26 10:10郭新雨
艺术品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乐句壮族音色

郭新雨

麻栗坡是我母亲的故乡,儿时随母归乡,曾见过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女孩子将树叶吹奏出美妙的音乐,那时那景至今历历在目,所以借课题研究之故,决定再去一趟麻栗坡做一次实地的采风。

2019 年2 月22 日,我与我的舅舅余长江、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文化馆黄忠孝先生一同前往麻栗坡县大坪镇马卡村实地采风。通过对大量文献研究和实地采风记录材料的整理,我从吹叶文化、演奏技巧、音乐特征三个角度对马卡村壮族土支系树叶音乐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马卡村壮族土支系吹叶文化

马卡村壮族土支系村民非常喜爱吹叶,音乐文化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年轻男女通过吹叶表达爱意;其次,吹叶是马卡村民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再者,吹叶是马卡村壮族土支系新人婚礼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壮族土支系村民虽然大多是包办婚姻,但也有年轻人自由认识恋爱,并求父母同意,再请媒人提亲。而吹叶也是年轻男女的一种较含蓄的情感交流方式,当地少年用吹叶向姑娘求爱,当少女听出是心上人在向自己表达爱意时,常常无心于手头工作,沉溺于对爱情的憧憬之中。如山歌中所写:“妹在高山割小麦,坡脚吹木叶。听到木叶吹得好,我丢下镰刀懒得割。”

马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常把吹叶作为休息时的娱乐活动。吹叶可以使他们身心放松,在劳累的农作后,折一片树叶,坐在田间地头,吹上悠悠小曲,很好地缓解劳作后的疲惫。村民休息时也会互相吹叶问候,你一句我一句,形式如同山歌对唱。吹叶也作为聚众娱乐的一种信号,因树叶的音色独特,吹叶的声音洪亮,当地村民也用吹叶召集群众集会,居住在山坡的村民吹叶,在山脚的人家也能听到。

二、树叶的选择及吹叶演奏技巧

在马卡村采风活动中,与四位村民仔细探讨了树叶演奏技巧,并聆听马骨胡、月琴、三弦与树叶合奏的婚礼调等歌曲。通过仔细整理采风、收集的录音及视频资料,得出下文关于树叶的选择及如何吹响树叶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步骤:如何选择树叶、吹叶姿势、如何吹树叶和如何练习树叶吹奏。

(一)如何选择树叶

麻栗坡当地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吹叶的习俗,一般选择椭圆形或披针形的叶子,一般为约7 厘米长,3-4 厘米宽的薄叶。树叶的颜色不影响音色,但一定得用新鲜的树叶,虽然落叶泡软也能吹响,但音色不如新鲜树叶。不同少数民族选择的树叶略有不同,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少数民族树叶选择

(二)吹树叶的姿势

如图1 所示,首先,双手按图示拿住树叶,右手拇指与食指夹住叶的一端,左手拇指与食指夹住叶的另一端。其次,叶的背面朝向自己的下嘴唇,1/4 小区域横向含进嘴里,并将这部分向上卷贴紧上嘴唇,叶片正面的叶沿与上嘴唇齐平,上下唇包含弧形状的小区域。然后嘴唇微微合拢,吹笛子般形状吹气。

图1 吹叶图示

(三)如何吹响树叶

牙齿、舌头不碰到树叶。下唇贴紧树叶,不能漏气,上唇与叶面留有微小的缝隙,深吸一口气,气流从上唇、叶间隙朝外冲出,叶面振动发声。气流尽量持续、平稳、有力。通过控制气流力度和口风控制音高,气流越强,口风越小,音高越高;气流越弱,口风越大,越高越低。

表2 不同少数民族选择的树叶类型

图2 婚礼调

(四)如何练习树叶吹奏

初学者较难吹响树叶,需要反复练习控制气息和嘴唇与树叶的贴合,待能熟练吹响后,开始练习音阶C(DO)、D(Re)、E(MI)、G(SO)和A(La)。

可以先吹一个特定的音高如C,然后吹10 秒左右的长音,然后逐渐缩小风口,以提升音高。一个人需要练习才能掌握准确的音高。可以运用滑音帮助练习,也可以直接吹出声音。练习中注意嘴唇与气息的配合,熟练之后练习转调1。

三、树叶音乐的音乐审美与艺术特征

用于吹奏的树叶没有固定的音色,树叶的音色主要取决于树叶的厚度,树叶越薄,音色越明亮;树叶越厚,音色越低沉。此外,树叶吹奏者的演奏技巧对树叶的音色也起重要作用,为了加深音乐的表现力,一些优秀的演奏者善于改变嘴里的叶子的区域大小来调整音色,区域面积越大,声音就越深2。此外,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含义。深沉的声音总是意味着悲伤,轻快的声音代表着愉悦的情绪,而苦涩的声音则构成了沉闷的情绪。音调高低也会影响音色。例如,高音音色与唢呐相似,低音音色类似萨克斯管。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细小叶子的音色是丰富多样的。尽管叶乐的形式限制较小,但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2 显示了不同的少数民族树叶音乐的曲式、音域、调式调性和节奏。

在马卡村实地采风中,村民热情地介绍了壮族土支系婚礼的形式,也具体讲解了树叶音乐在婚礼中的运用。壮族土支系的婚礼调一般用于迎接宾客,从等待宾客开始演奏,直到所有宾客入酒席才停止演奏。通过实地的视频记录与乐谱听记,得到图2 的乐谱:

图2 此曲的曲式结构为三句式一段曲式,主要调性为bE 五声宫调式。大致结构图示如下:

作品《婚礼调》为麻栗坡马卡村壮族土支系婚礼音乐,选用了一段曲式,bE 五声宫调式。其中分为三乐句结构,歌曲采用两个主题发展手法,表现情绪冲突,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最为常见的曲式结构,情绪的对比带来了音乐行进的内在动力。

(一)第一部分a(第1-10 小节)

第一乐句是两个非方正句法构成,bE 五声宫调式,2/4 拍子,速度为中速。民族曲调热情,a 由二个乐汇常规4+6 句法,后半部分一气呵成,联系得非常密切,统一程度很高,采用重复、变化为主的发展手法,旋律发展手法上可看出a 为同主题节奏材料,采用变奏发展而来,此乐句结束至宫音。

(二)第二部分b(第11-20 小节)

b 部分是一个方正句式,b(5+5)此句法形成乐句,调性无转调处理,依旧保持为bE 五声宫调式,2/4 拍子,发展材料为新材料与主歌形成对比,从节奏上,以八分休止形成弱起进入,从情绪感受上,b 部分与前句较为统一,曲调欢快,b 材料采用弱起的节奏形态,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从16 小节可以看出,与第5小节后半拍开始,形成完全重复乐句,乐句结束至宫音。

(三)第三部分b'(第21-30 小节)

b'=(3+7),为非方正句法,与第二部分b 旋律为同头异尾作曲技法,b 与b'主题材料由a 引申变化发展而来,乐句至宫音结束全曲。

《婚礼调》这部马卡村壮族土支系音乐作品,结构完整、构思明确细腻,具有独特的美感,给人以思考,是一部艺术性非常高的音乐作品。

四、壮族土支系树叶音乐的研究意义

在历时四天的采风活动中,我翻阅了当地有关部门的相关文献,与麻栗坡县文化馆的黄忠孝研究员及我的曾被派到当地下乡的舅舅,一起走访了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大坪镇马卡村及其周边几个其他少数民族村落。这些村落地处中越边境,风俗文化与汉民族有较多的不同之处,但这不代表对该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没有意义。以下是根据我这段时间以来在麻栗坡对木叶音乐的实地采风和相关文献研究,得到的一些针对云南麻栗坡壮族土支系的树叶音乐的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树叶音乐的研究著作较为少见,且大多缺乏系统的梳理探究,很多甚至缺乏真实性的考究,而对于麻栗坡壮族土支系树叶音乐的研究是几乎空白的。当地文化馆对壮族土支系音乐文化特别是舞蹈、山歌两块的研究文献不少,但对于器乐音乐基本也只是只言片语提及了一下。所以对马卡村树叶音乐的研究也是对壮族土支系器乐音乐研究的补充。

树叶音乐仍有复兴的可能。树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麻栗坡壮族土支系树叶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即使不如曾经那么流行,在今日俨然独具魅力。另一方面,树叶音乐在现代中国并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所以树叶音乐在继承和传播上面临着困难,但通过反思壮族土支系音乐面临失传的原因,并借鉴其他地区对树叶音乐创新的措施,也许能为当地壮族音乐文化开辟一条复兴之路。

树叶音乐的研究对壮族土支系风俗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树叶音乐是滇南地区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树叶木叶音乐深深渗透于壮族土支系同胞的日常娱乐生活之中。作为千百年壮族土支系青年男女传递情感的媒介,婚礼上的“大配角”,这对于壮族土支系传统风俗尤其是婚恋风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面临着即将消散于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局面的滇南地区壮族土支系音乐一般,树叶音乐也有着消弭不再的危险。它是最好的传统音乐文化,它无形无味,但它却真实存在着。它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文化财富,给我们遗留的一笔天大的遗产,是我国不可或缺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故而,对壮族土支系树叶音乐的研究,对于树叶音乐文化的传承甚至于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研究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意义非凡,更是不可替代。

注释

1 邱少春.民族艺术奇葩——树叶吹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09-112。

2 丘德三.怎样学吹“树叶笛”[J].人民音乐,1984(07):59。

猜你喜欢
乐句壮族音色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Cat’s book》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壮族山歌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