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传富士胶片1981-2021

2021-04-26 07:18张海佩
摄影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数码影像胶卷富士

张海佩

胶卷称王,为“胶片模拟”打下基础

得益于长期出色的运营,富士胶卷产品的品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超越曾经的行业霸主柯达。1982年,富士推出的电影胶片荣获了奥斯卡科学技术奖和艾美奖。这标志着对色彩管理品质要求最苛刻的电影行业客户,也终于认可了富士的胶片产品。正是这一时期胶卷市场活跃的经营与研发实践,让富士在影像色彩管理方向上的综合技术积累突飞猛进。广受好评的X无反相机独门绝技“胶片模拟”中,最受欢迎的“PROVIA”、“Velvia” 以及“ASTIA” 等专业反转片色彩模式所对应的原型胶卷,均诞生于这一时期。

富士中画幅相机设计成为X的造型蓝本

1983年,广受专业摄影人好评的富士经典中画幅旁轴相机产品线“690”系列迎来了它的重磅新作GW690。以GW690为代表的80年代“ 690”全新机型结构简单,采用了与有口皆碑的徕卡M相机相似的旁轴联动测距与背部铰链侧开胶卷仓盒,既保证了便利操控,又使得相机外观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紧凑整齐,其易用性远超同期的其他中画幅相机。这一经典的紧凑型机身设计,在过去的十年中被X系列无反相机重新启用。正所谓“时光不败美人”,如果你为X系列,特别是X-pro系列的简约优雅的复古造型所深深倾倒,那你一定能在GW690上找到这份颜值的缘起。

审时度势,主动撤离红海化的135市场,打造多元竞争力

优良业绩提供的充足现金流,让富士一贯注重的研发投入在这一时期获得了丰沛的给养——斥30亿日元巨资打造的、以“聚焦新事业,加强开发电子技术”为目标的全新技术开发中心于80年代初竣工。这一重要的研发领域战略投资,源自管理层对电子技术与数码技术进步将对影像行业引发重大变革的敏锐预期。此时的富士虽然是日本唯一拥有“胶片→相机→镜头→相纸”构成的传统影像“全产业链”自主研发及生产能力的影像厂商,却也渐渐呈现出多线作战的疲态。随着135自动对焦单反成为众多厂商激烈竞争的红海,富士于1985年停产了其全部135相机,主动从红海中撤离,一方面集中力量巩固了自身在专业及民用胶卷、中画幅专业相机以及高品质镜头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及优厚利润,另一方面着手将研发精力转向旨在对冲经营环境动态风险的多元化产品组合架构,这其中就包括担当了公司主力影像业务数码化转型尝试的“数码影像事业群”以及利用胶卷产品宝贵的科技资产拓展新赛道的“产业材料事业群”。前者于1988年研制出了全世界第一台从拍摄到成像再到影像存储全面数码化、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DS-1P”,这台原型机成为以X无反为代表的富士数码相机发展史的起点。后者则为富士贡献了以未来的全球首席执行官古森重隆为代表的一系列具备科技创新视野的高管,和他们为对冲胶卷业务萎缩风险而着力培养出的新事业。这些新事业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成为富士胶片新的核心业务,不仅在公司经营岌岌可危之际挽狂澜于既倒,而且为X无反相机的研发工作铺平了技术与经费的道路。

临危受命,“好学生”总裁担纲富士胶片的“二次创业”

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有一句名言:“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它强调了人的创造力对于创意性工作的决定性影响。作为一项复杂创意性工作的企业经营亦如是,尤其是当市场局面陷于被动的时候——21世纪初,古森重隆就任富士胶片全球总裁。他的运气不算好,因为他自履新之日起,公司便连续遭遇了作为公司主要营收来源的胶片市场的急剧萎缩、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以及长达五年的日元过度升值等重大的外部经营环境危机。他的运气又可以说很好,彼时的富士拥有尖端的技术、充足的资金、享有国际信誉的品牌、丰富的人才及事业储备以及雄厚的经营源。更重要的是,作为自80年代起即谏言高层“投资未来”,并准确预测了数码影像革命行将到来的明智经营者,古森这位“救火总裁”深得富士上下的信任。天时、地利、人和给了这位东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总裁海阔天空的施展空间,富士的二次创业正蓄势待发。

“愿景75”,合理整编与并购助力富士胶片再度起飞

2004年一场由古森领导的名为“愿景75”的经营改革计划开始实施,相较产业结构类似的老对手柯达通过外包贴牌生产进入数码影像领域、迅速拆除尚具备产能的胶片工厂等激进的转型手段,古森的“愿景75”更像是一场徐缓但是果决的维新。在保留胶卷产品线的前提下,富士在全球范围对胶片及洗印体系进行了为期数年的整编及裁员,并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最终确立了数码影像行业、光学元器件行业、高性能材料行业、印刷系统行业、文件处理行业以及医疗生命科学行业六大行业板块,作为替代胶卷事业原有地位的全新业务核心。这次成功的经营改革,让富士顺利地度过了核心业务衰退的危机,步入新的企业成长历程。而富士的老对手柯达,则始终未能走出经营不善的泥潭,最终于2012年宣告经营破产。

超级CCD,最终成就了X-trans的、珍贵的“胶卷技术基因”

对于影像产品消费者所更加关注的、富士的数码影像领域事业,“愿景75”的成功,有着尤其重要的意義——它保全和传承了富士胶卷业务积累下来的宝贵技术基因,当这些优秀的技术基因被注入到X无反的研发之中,X的优秀性能就成为了一种可以预期的必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愿景75”期间推出的、借鉴了胶片卤化银颗粒涂布方式的经典数码成像元件——超级CCD技术,它的亮暗阶双光敏二极管打造高动态范围、八角形像素造型设计增加像素开口率以及斜45度像素排列避免摩尔纹等设计思路都是数码成像元件设计领域的划时代经典。当X系列首款旗舰机型X-pro1推出时,其采用的富士全新开发的X-Trans CMOS传感器,采用的不规则排布6×6像素阵列所实现的抗摩尔纹功能,正是对当年的超级CCD像素排布经典设计的借鉴与再利用。

成功背后是富士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

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由“690”系列富士中画幅旁轴相机奠定的工业设计基础、没有借鉴了富士经典专业反转片色彩管理的“胶片模拟”模式,或是没有参考了富士超级CCD设计的X-trans COMS,我们很难想象富士X无反相机能以如此之高的完成度被设计出来并实现量产。并且在诞生十年之后,依旧拥有着火爆的销售成果和高速增长的市场表现,更不用说在X的成功基础上上演“完美逆袭”的富士中画幅数字相机GFX系列了。讲到这里,X无反相机成功之谜的谜底已经呼之欲出——看似横空出世的X无反系列产品,实际上是富士胶片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未雨绸缪的多元化转型,因势利导的错位竞争,以及永不懈怠的科技研发所实现的经营成果,而这一经营成果的背后,是富士胶片始终如一、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数码影像胶卷富士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基于普通数码影像的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研究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两家欧洲公司复产黑白胶卷
数码影像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胶片情怀不好卖,买富士趣奇的人却很多
富士山麓铺花毯
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新年新气象
第二届富士产经现代雕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