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隐性教育在高职思政工作中的渗透研究

2021-04-26 09:40张静竹
学周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政工作新媒体环境

张静竹

摘 要:现如今,新媒体应用的普及化,使得高校学生获取知识更加方便,获取知识的类别也在逐渐增多,尤其是不同文化的输入、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等,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环境特点,对隐性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行布置和进一步拓展,这样不仅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进而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思政水平兼优的优秀人才。故以新媒体环境为研究背景,探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职;思政工作;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5-00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5.001

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与意识形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具备了一般学科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有自身较为独特的地方。新时期,每个大学生都有较为突出的个性化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对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立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新媒体主要就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进行多元化信息服务的提供,属于创新性的媒介,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传输速度快,影响较为广泛,新媒体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提供了便利和支持,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思政工作隐性教育研究,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隐性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关系

(一)隐性教育的定义

隐性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提出的一个概念。隐性教育的教育过程受宏观性的主导,通常是在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在学生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开展的教育活动。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当中,学生普遍是以被动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应付的态度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效果是不太好的。隐性教育虽然还是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隐藏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自身角色意识被逐渐淡化,将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逐渐渗透,学生所处的环境、参与的娱乐活动以及学生接受的管理都是教育内容存在的主要载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学习,最终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和掌握教育内容。隐性教育改变了学生和教师的传统的教学关系,二者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课堂更加的活跃,课堂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隐性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关系

1.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隐蔽性。传统教学当中,教师首先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每一项的针对性都比较强,而隐性教育则淡化了这种针对性,计划性也随之减弱,使得教育方式呈现出隐蔽性的特点。另外,隐性教育要比传统教育更灵活,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案例的融入,更加注重各种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学生乐在其中,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

2.增强思政教育教学的渗透性。隐性教育更讲究“润物细无声”,强调潜移默化式的影响,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通畅的对话渠道,在交流中帮助学生领悟更为深刻的道理,这对于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有着重要的作用。

3.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丰富性。隐性教育跳出课本的限制,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将传统的单向关系转变为双向关系,通过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和丰富,使得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更加明朗、有条理、有深度,理解得更为透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4.使得思政教育教学的影响更加具备延续性和持久性。隐性教育注重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逐步增强自身的政治觉悟,政治立场也更加的坚定,所以即使在隐性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个过程的收效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隐性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体会会更加的深刻,从而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对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营造了较为成熟的新媒体环境,无论是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人们的生活都有着众多的积极影响,而新媒体技术也同样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新探索,在此過程中隐性教育逐渐被关注和应用,其积极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借助新媒体满足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发展阶段,通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识,对于一切新生事物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具备较强的探索精神,高校思政教育借助于新媒体环境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索欲望的满足。

2.增强思政教学的即时性。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教学借助于新媒体技术能够增强教学的即时性,大大地节省了时间。隐性教育可以采用网络的形式开展教学过程,从而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网络更加快捷方便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使得新媒体在高校思政隐性教育中即时性的辅助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

3.将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紧密地联系起来。新媒体能够满足不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要,促使思政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更加的灵活,这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隐性教育还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隐私的尊重,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思政教育教学的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有一定的挑战

新媒体的全面应用让很多的网络平台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像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都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网络平台。但是在这些网络渠道应用的过程中,高校如果不能合理化地使用这些方式,就会让思政教育工作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需要高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疏导调节。另外,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会存在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信息,这些信息会让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产生不良的价值观,这都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需要面临的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主要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隐性教育需要将工作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一个是学校,另一个就是教师,学校要将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网络师资队伍的建设,将隐性教育的引导性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则要注重建立学生的反馈机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丰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思政工作隐性教育路径的拓宽。

(一)建立学生的反馈机制

现在的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可说是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教育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革新,多媒体教育技术使得高职教育有了全新的发展。新媒体环境的优越性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其开放性强的特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现在的教育资源来源更加的广泛,教育形式也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来进行自我的良好展现。教师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同时也是整个过程的监督者。高职院校需要在反馈机制的建立上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对于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要适当地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偏激行为、不良的心理,要进行及时的科学的指导。要把学生对于政治性和敏感性问题的关注度提升上来,要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前瞻性和复杂问题的分辨能力。

(二)将校园文化和新媒体相结合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得以布置和延展,需要一个重要的指导依据,而这个依据就是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该在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将校园文化活动和新媒体环境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加地关注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逐步转变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融入其中,并做好监督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好地调整校园文化活动,使得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传播。

(三)思政教学人员可以借助软件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进步就是实现了媒体的互动性,几乎所有的网络平台都致力于互动式的交流。思政教学人员可以借助于大学生习惯使用的软件,比如微信、微博等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更为及时地解决学生内心的疑惑和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核心思想的传递,学生的不良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学校的教学形象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四)建设思政教学素质高的网络师资队伍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的特点,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高校也应该主动迎合时代的潮流,在学校内部建立一支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思政教师队伍,这样就能够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实现对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和便捷的思政教育服务。具体来说,网络思政教师在微信公众号等学校官方平台上设计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交流页面,随时在互动平台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高职院校就能够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了思政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也充分发挥了思政工作的隐形教育功能,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门十分重要且对国家有重要意义的课程,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全新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隐性教育还需要不断强化,这样才能将其实效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在高职院校,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培训,充分挖掘和应用新媒体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群体化发展,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科学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芳琳.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14).

[2]范慧敏.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探析[J].读天下(综合),2019(19).

[3]陈宪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38).

[4]陈灏.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应对策略[J].才智,2018(17).

[責任编辑 谷会巧]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思政工作新媒体环境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