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转运系统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

2021-04-27 14:44吕艳云宋珍蔡正菊
当代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危重基层医院新生儿

吕艳云,宋珍,蔡正菊

(江门市中心医院保健科,广东 江门529000)

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是一种接受医院对危重新生儿结合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相应要求进行观察与治疗的双程转运系统,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基层医院中的危重新生儿进行及时抢救,使其在得到更良好诊疗以及护理,从而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或致残率[1]。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应用新生儿转运系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应用新生儿转运系统进行转运的危重新生儿300例。其中男170例,女130例;转运日龄0~1d 180例,2~7 d 90例,>7 d 30例。胎龄30~33周70例,34~38周100例,39~42周130例。出生体质量1 000~1 500 g 90例,1 501~1 900 g 120例,1 901~2 200 g 90例。所有病例经由临床检查诊断确诊为危重新生儿患者。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未应用新生儿转运系统之前共转运120例,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为应用新生儿系统后共转运180例。

1.2 方法所有进行新生儿转运的危重儿均有家属签署的转运同意书,在转运途中予以患儿相应处理措施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面罩给氧、鼻导管或头罩吸氧、静脉穿刺给药、镇静、抗惊厥、纠正内平衡、扩容、补碱、止血等,并对转运期间的用药以及相关操作记载有详备的转运记录。转运前需对患儿的胎龄、体质量、日龄、转诊原因、家长是否同意等进行了解,基于对患儿病情的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吸氧以及喂养,并要求转诊医生将转诊单、病史、检查报告、影像检查结果等进行准备,并在20~30 min内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尽早出发。

转运小组到达后,依据患儿的病史以及临床症状、检验结果与医生进行研讨,并予以稳定病情的积极处理。转运途中将婴儿置于暖箱,取仰卧位,维持皮肤体温,注意观察有无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予以吸引,需要氧疗的患儿及时予以面罩给氧,人工辅助通气以及气道正压给氧等,并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用药,对惊厥、颅内压水平、酸中毒、低血糖等危险症状及时予以纠正。

转运结束后需在出诊登记本中详细记录出诊地点、时间以及人员姓名,同时向主管医生汇报患儿情况以及转运经过,填写完整记录单,对转运设备、药品等进行仔细清点,及时补充。

1.3 观察指标观察应用新生儿转运系统前后的危重新生儿转运结果,统计转运成功率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区域内的各级医院之间建立转运网以及转运疾病类型规定,其中早产儿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新生儿代谢酸中毒20例、新生儿呼吸道梗阻30例、新生儿溶血病12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8例、惊厥25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5例、新生儿脑膜炎23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2例、新生儿休克25例、新生儿黄疸20例、严重窒息10例、重症肺炎20例。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未应用新生儿转运系统之前共转运120例,转运成功114例(95.00%),病死6例(5.00%)。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为应用新生儿系统后共转运180例,转运成功179例(99.44%),病死1例(0.56%),即实行新生儿转运系统后的转运成功率明显高于应用转运系统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度危重新生儿转运结果[n(%)]Table 1 Transport results of critical neonates in different years[n(%)]

3 讨论

新生儿转运系统是集一个三级医院为中心,结合周围的基层医院,建立起集转运、通讯联络以及培训等一整套的特殊医疗系统,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基层医院的高危新生儿进行及时抢救的方式,且新生儿的转运涉及出发单位、目的单位及患儿家属等多方参与及医疗救护的多个环节[2]。转运工作作为新生儿急救医疗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且随着对于新生儿转运认识的逐渐提高,特别是对一些危重新生儿的必要设备以及技术力量要求,使新生儿转运已成为成功救治危重新生儿生命的重要环节,常规的新生儿转运系统一般包括单程转运、双程转运、宫内转运、院内转运等形式,单层转运一般是由基层医院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方式,双层转运方式临床应用最广泛,是指在基本医院与三甲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之间建立联系,在进行就地抢救后转至三甲医院进行治疗的方式。宫内转运方式则是适用于胎儿以及高危妊娠患者的方式。院内转运则是由分娩室、手术室等转至重症监护中心的方式[3-5]。

临床进行新生儿转运的基本原则一般为在保暖保温的基础上,由经由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转运相关工作,并及时予以对患儿进行检查治疗的措施帮助稳定患儿的病情[6]。但临床进行具体转运工作时往往会受人员配备、医疗设备以及家属配合、通讯联络以及基层人员的配合、转运的时间以及路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同的医院由于医疗设备以及技术力量的不同,在对新生儿疾病进行处理时,往往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临床一般会配备经验丰富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对气管插管、人工辅助通气、机械通气、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予以补液,并对胸腔排气引流、纠正代谢异常以及窒息、休克、惊厥等的复苏救治等完全掌握,同时,还能后对转运中所需要的仪器及相应数据进行准确判断,准确把握用药剂量,对于外科相关问题都可有效解决。转运设备一般包括暖箱、头罩、呼吸机、复苏气囊、常规生命指标检测仪等,转运药品一般有肾上腺素、多巴胺、纳洛酮、利多卡因、阿托品、速尿、地塞米松、安定、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碳酸氢钙等,同时,还需对基层单位的相应技术进行普及,对熟练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另外,还需常规制备注射器、灭菌手套、纱布、棉签、引流包、引流管等,另外良好的通讯设备也是转运成功的重要保证[7],因此,需要三级医院转运电话24 h内都会专人接听,并能立即通知相应医生进行积极治疗[8]。

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表现一般为体质量<2 000 g,发热或体温低于35℃,此外,还有先天畸形表现,皮肤苍白、发绀或有惊厥寒战表现[9],另外还可见出血点、瘀斑、手心足心等位置的黄疸,水肿明显且有脓疱,脐周皮肤发红且有脓液排出,呼吸系统可见呼吸困难、喘息以及呼吸暂停等危险征象,循环系统则可见肢端寒冷、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还可见心率不齐等明显症状,消化系统一般可见喂养困难、拒绝哺乳、频繁呕吐、腹泻、腹胀、肠鸣音弱以及大便陶土样等,神经系统一般可见反应差、意识丧失及惊厥表现,还会出现肌张力减弱以及四肢原始反射消失的情况,基层医院一般观察到新生儿有如上征象时需及时进行危重新生儿转运[10-12]。

区域内各基层医院与三甲医院间需建立转运网,并对新生儿危重病种类等进行分析,应用新生儿转运系统,做好相应危重新生儿转运前观察工作以及相应准备工作,注意整个转运工作的开展必须基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同时,在转运期间需结合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救治,并对所有用药以及抢救措施需进行记录,能显著减少下层医院的医疗纠纷以及医患矛盾,另外通过加强对各级医院新生儿复苏技能的培训以及急救意识,可提高医院抢救水平及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究中,应用新生儿转运系统后抢救效果明显优于未应用新生儿转运系统前,对于挽救新生儿生命以及降低致残率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转运时结合新生儿转运系统的相关操作要求进行转运,能显著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危重基层医院新生儿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