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唐宋佛教诗歌中的松石意象组合

2021-04-27 01:10李小荣
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2期
关键词:僧人意象

李小荣

松、石都是中土常见的传统诗歌意象,但很有趣的是,先秦两汉诗歌中两者很少在同一篇章出现。晋宋以后,随着佛教山水诗、游寺诗的兴起,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如王融《栖玄寺听讲毕游邸园七韵应司徒教诗》“流风转还径,清烟泛乔石。日汨山照红,松映水华碧”、萧纲《往虎窟山寺诗》“细松斜绕径,峻岭半藏天……分花出黄鸟,挂石下清泉”、江总《入龙丘岩精舍诗》“风窗穿石窦,月牖拂霜松”、姚察《游明庆寺诗》“月宫临镜石,花赞绕峰莲……迥松高偃盖,水瀑细分泉”、庾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诗》“水奠三川石,山封五树松……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薛道衡《展敬上凤林寺诗》“洞开朝雾敛,石湿晓云浓……檐阴翻细柳,涧影落长松”等,但松、石在各诗中都未占据中心意象的地位,它们只是诗人游寺中所见的自然景观之一(而且松、石对举的比例不高)。换言之,松、石意象组合尚未形成独特的审美特色。

一、 松石意象组合之特色

唐宋佛教诗歌松石意象组合,较之唐前的同类诗作有一大变化,那就是不再把松、石只作为游寺中的景物看待,而是更突出意象组构所展示的空间美,并且常常把僧人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影像与松石相联系,特别是把僧人趺坐形象、吟咏形象置于松石之间或松间石上,从而使松石意象组合具有了特殊的审美意蕴。如: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清朝扫石行道归,林下眠禅看松雪。(皎然《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一径萦纡至此穷,山僧盥漱白云中。闲吟定后更何事,石上松枝常有风。(权德舆《栖霞寺云居室》)草席蒲团不扫尘,松闲石上似无人。(欧阳詹《永安寺照上人房》)舊房闲片石,倚著最高松。(贾岛《送慈恩寺霄韵法师谒太原李司空》)槎松配石堪僧坐,蕊杏含春欲鸟啼。(薛能《许州题德星亭》)松间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声急。(陆龟蒙《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由来相爱只诗僧,怪石长松自得朋。(司空图《狂题十八首》其六)松上闲云石上苔,自嫌归去夕阳催。(郑谷《别修觉寺无本上人》)独坐松根石头上,四溟无限月轮孤。(贯休《道情偈三首》其一)几年不到东岩下,旧住僧亡屋亦无。寒日萧条何物在,朽松经烧石池枯。(李建勋《游宋兴寺东岩》)永日松栏幽鸟语,半空岩石老僧禅。(李含章《题庐山上化成寺》)吟客披云题石壁,药僧和露扫松花。(金君卿《游阳府寺》)长松碧筱入古寺,石上高僧度几春。(梅尧臣《寄宣州可真上人》)僧蹊蟠青苍,莓苔上秋床……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王安石《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僧投松径远,鸟下石坛驯。(王之望《龙华山寺寓居十首》其二)到日依依赏清景,石桥云月满杉松。(陈克《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一僧趺坐松间石,不是安禅定苦吟。(赵汝回《寄圣水照讲师》)谁知青嶂里,自有白头僧。老貌松根石,闲心月下冰。(顾逢《寄僧珦潜山》)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陈著《游慈云》)松间白足携诗板,石上苍头把酒杯。(汪元量《峡边山寺》)上列20首诗作,结合诗题及相关诗句所述内容,无论游寺、寄赠、送别题材,它们大都生动地描绘了寺僧(包括皎然诗所说来华西域僧人梵月无侧,其事迹略见《宋高僧传》卷二九之“释无侧传”)在松石组构的诗意空间中的独特形象,无论是趺坐的禅僧,还是苦吟的诗僧,画面感都特别强。尤其是顾逢之作,层次分明:远景是郁郁苍苍的青山,近景是松根岩石之上的白头僧,它活脱脱就是一幅老僧憩松图。欧阳詹诗说“似无人”,表面看来是没有僧人的活动,但联系上句“草席蒲团”,则知松下石上坐着的就是永安寺的照上人(只是他入定之后无视身边的一切罢了),因为诗歌后两句“群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接着就交代了照上人活动场景的变换,原来是寺院钟声提醒他该去自煮素餐了。

换言之,全诗写法是由静到动,但无论动静如何交替更迭,从佛教空观视之,都只是幻相。

权德舆、贾岛、薛能、司空图、郑谷、贯休、李含章、梅尧臣、王安石、陈克、赵汝回之作,则特别强调了松、石、僧意象组合的诗性美。这种形象,相当深入人心,南宋末词人张炎《台城路》即说“料得吟僧,数株松下坐苍石”(唐圭璋编纂《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甚至僧家内部也予以高度认同,松、石类像赞较为流行,如《宏智禅师广录》卷七就载有正觉《从首座画予于松石间求赞》,卷八《心禅人出丐求颂》又说“跣足蒲团松石上”(《大正藏》第48册)。当然,从佛教文学艺术史视域看,松、石入画、入诗,自有其悠远的文化传统(后文再细论)。

李建勋之作,很值得注意。诗人虽旧地重游,却人、物俱非,旧僧已逝,只留下火烧后的朽松,原先充满灵性的活泼泼的水池,只有裸露的石头在寒风中矗立,因此,这里的松、石组合象征的是死亡,是寂灭。陈著之诗,松间立石之人,同样暗示慈云寺住持僧的故去,但相对说来,陈著的态度更为乐观,故用了“笑问”一词,而设问句“汝知今日是何年”,余味深长,蕴含了对故人永久的怀念之情。其脑海浮现的当是往日僧俗在松石间互动的温馨画面。金君卿、汪元量之作,对僧俗在松石间的交游活动,叙述的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作诗、饮酒、采药之类。

王之望五律,是他在龙华山寺寓居生活的实录。其颔联同样具有动态的画面美,“松径”点明了投宿僧人的行进路径,是沿着松径而入山门;“石坛”,则指寺院特有的建筑物——生台,一般在上面投放食物供猿鸟等动物食用,不空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即说“若施饮食,置生台上是本法也”(《大正藏》第21册)。景云(作者或作郑綮)《老僧》“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释继兴《五言四十字诗寄上四明礼师法主》“尽日冥心坐,诸方学者来。杉松围讲石,猿鸟立生台”(《大正藏》第46册)表达的是同样的佛教生活场景。

而松、石意象组合所用句式有二:一是对句,二是一句。前者如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杜甫“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谒真谛寺禅师》)、白居易“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题遗爱寺前溪松》)、张祜“倚殿松株涩,欹庭石片幽”(《题虎丘寺》)、梅尧臣“孤根石上引,劲节松不如”(《拟水西寺东峰亭九咏》其八《阴崖竹》)、苏辙“墨池漫叠溪中石,白塔微分岭上松”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四《归宗寺》)、赵湘“穴在青松底,泉通白石根”(《题石桥寺山井》)、陆游“寺门压石危欲崩,槎牙老松挂苍藤”(《山寺》)等,后者如卢纶“寺悬金榜半山隅,石路荒凉松树枯”(《敩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温庭筠“曾识匡山远法师,低松片石对前墀”(《题西明寺僧院》)、陈羽“曾寄中天第一峰,新辞石室与岩松”(《七言宿西台江寄别南间寺一首》)、刘挚“九千丈外云间寺,一万年余石上松”(《登祝融峰题上封寺二首》其一)、强至“老松怪石莫知岁,幽鸟孤云相与闲”(《再宿白岩院》)等,凡此诗句,虽然句式有别,但同样强调了松、石在寺院景观中特殊的空间位置,尤其是在对句中,诗人用了颜色对比(松之青、石之白)、形状对比(松之高、石之小),如此对比,无疑更加深了松、石意象组合的绘画美。

此外,正如前引司空图《狂题十八首》其六“由来相爱只诗僧,怪石长松自得朋”

所言,松、石成了佛教山水创作的典型意象组合之一,甚至有在家者把松石间的自我形象比作僧人,如储泳《亭下》即说“亭下冷泉清,松深地绝尘。细看门外树,几换寺中人。别嶂孤猿晓,幽花百鸟春。坐来危石上,疑是比丘身”。

二、 山水松石格:诗画融通

如果追溯唐宋佛教诗歌松石意象组合的历史渊源,则和中古以降的山水画论关系甚密。虽说目前尚未发现“松石”绘画方面的实物,但梁元帝萧绎的画论《山水松石格》,对山水画如何描摹松、石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看法:如“树石云水,俱为正形。

树有大小,丛贯孤平”在论形状;“云中树石宜先点,石上枝柯末后成”在说具体技法;“精蓝观宇,桥彴关城”(陈传席点校注释本,载《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則明确要求把松、石置于寺院道观、交通要道等特定的宗教空间或人员相对集中之所。萧绎其人,精通佛典,善画人物,故有关观点对后世山水画论有先导之用。

从中国美术发展史看,山水画从人物画中脱离而成为专门的绘画学科是在隋代,唐代美术则高度繁荣,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都是名家辈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就特别指出“树石之状,妙于韦,穷于张璪”,卷十“唐朝下”又说韦“工山水。高僧奇士,老松异石,笔力劲健……俗人空知善马,不知松石更佳也”

(范祥雍点校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又,韦,有文献作韦偃,同一人。笔者据引文语境,不强求行文的前后统一),意即韦、张璪二人是“山水画”之树石绘法方面的典范。张长虹指出,“松石图”从树石图中脱离并相对独立,应而与韦、张璪等名画家的努力有关(《中唐后水墨树石图的兴起及其禅学背景——以张璪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美术研究》2017年第1期。又,后引张氏论文,同此)。其中,韦氏的松石图,特别喜欢描绘僧人在松石场景中的生活剪影。对此,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一诗有详细的说明。老杜首先称赞韦偃是毕宏(毕宏,又称毕给事,其松石画在当世享有盛誉,如皇甫冉《同韩给事观毕给事画松石》即说“夕郎善画岩间松,远意幽姿此何极。……

罗浮道士访移来,少室山僧旧应识”,而且,毕宏画作中也绘有僧人形象)之后的古松画高手,然后重点描绘了画中的相关场景: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初看杜诗文本,韦偃《双松图》并未涉及“石”意象,然结合宋人晁以道《题韦偃双松老僧图》“翛然龙蛇姿,势欲排岩峤。老禅独会心,默坐观万窍”,则知原图不但有“石”,而且,“胡僧憩寂寞”所绘实为僧人的禅定相。

韦偃所绘对象虽为袒肩露脚的胡僧(这说明盛唐时代中印佛教交流之盛),但该图借助画松圣手和诗圣的巨大声名,在后世影响深远。北宋大诗人苏轼、大画家李公麟就联手绘制了《胡僧憩寂图》(简称《憩寂图》),由此催生了多首唱和或题画诗,如苏辙《子瞻与李公麟宣德共画翠石古木老僧谓之憩寂图题其后》、苏轼《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二首》、张侃《苏李松石图赞》等,无不强调松、石意象的重要性。当然,松是古松奇松,石为怪石。

张璪画松石,后来居上,时人多所称颂。如元稹《画松》“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李群玉《长沙元门寺张璪员外壁画》“片石长松倚素楹,翛然云壑见高情”、刘商《怀张璪》“苔石苍苍临涧水,阴风袅袅动松枝”、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张璪松石徒称奇,边鸾花鸟何足窥”等,尤其刘商,自身也是画松石高手(如刘商《画树后呈浚师》云“为君壁上画松柏,劲雪严霜君试看”,这表明刘商不但喜爱画松柏,而且常以松柏比喻僧人之品行。朱景玄《唐代名画录》“能品上”把刘商、毕宏并称,说“刘商官为郎中,爱画松石树木,格性高迈。时有毕庶子,亦善画松树水石。时人云:‘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又是张璪的得意弟子,自然更能体会老师绘画的精神蕴含。元稹、李群玉的“神骨”“高情”之评,则将松石拟人化,其实寄寓了某种禅意。对比传世文献,张璪松石图区别韦之处可能在于,韦氏图中绘有活生生的僧人形象,张氏则是纯粹的山水性质的松石画(按,《宣和画谱》卷十“山水一”载北宋御府藏有张璪“《松石图》二”“《松竹高僧图》一”,则似张璪所绘高僧是置于“松竹”之场所),其松石意蕴,更接近于王维同类诗歌意象中的无我之境(关于王维诗歌“松石”意象之分析,参赵睿才《妙慧:空寂与真定体验的旨归——王维诗歌松石意象发微》,《齐鲁学刊》2015年第3期。又,王维绘有《听松图》,北宋时尚在流传,如释道潜有诗曰《次韵王潜翁题王孝孙所藏摩诘听松图》)。张璪也绘制过《双松图》,其友符载《江陵府陟屺寺云上人院壁张璪员外画双松赞》特别强调了该壁画对僧人修行的观想妙用:“高秋古寺,僧室虚白。至人凝视,心境双寂”(又,卫象还有《双松图》题诗。当时,画、赞、诗号称“三绝”,惜卫诗失传),即它可以引导僧人进入禅定之境。符载又曾现场观看张璪的创作,其《江陵陆侍御宅燕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序》绘声绘色地说:“是时座客声闻士凡二十四人,在其左右,皆岑立注视而观之。员外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忽生怪状……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张长虹抓住观众“声闻士”的身份特征,结合中唐禅风特色,指出张璪该图“松石”所蕴含的深刻禅境,即它们无论对僧、对俗都有悟道之用,并总结说,无论是张璪本人还是其他人的创作,松石图题材多绘于寺院,或为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士人或僧人所绘,也就是说这一题材和僧、寺,或者禅宗思想的关联相对较多。

自韦、张璪起,唐宋佛教题材之松石图,大致分僧人入画型和僧人不入画型。

前者除了韦《双松图》和苏轼李公麟合作的《松石图》(即《胡僧憩寂图》《憩寂图》)外,释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贯休、文珦、居簡等,如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云“怪石安拂嵌复枯,真僧列坐连跏趺……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文珦《为山僧作松石歌》云“一片石,一株松。石如虎距松如龙,风云变化多灵踪。有僧托此憩寂寞,心与境会无尘容”,居简《古松下禅僧图》云“眼明千载老风烟,幽思悠然喜欲颠。疑在浣花诗里见,只无松子落僧前”,欧阳炯所说的罗汉,其实是现实生活中的得道者形象,文珦、居简之诗,则用老杜《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之语典、事典。凡此说明,杜、韦的诗画融通,确实有力地推动了松石意象在释家诗画创作中的广泛运用。后者除了张璪的作品之外,结合唐宋诗歌文本推断,还有皎然《观裴秀才松石障歌》所说裴秀才之《松石障》,张祜《招徐宗偃画松石》所载徐宗偃《松石图》,方干《水墨松石》、陆龟蒙《松石晓景图》所说佚名画家之松石图,宋黄庭坚《题仁上座画松》所题的仁上座《松石图》,苏辙《次韵刘贡甫学士画松石图歌》所说的刘学士之《松石图》,舒岳祥《山甫画松》、释文珦《题履道兄古松图》所述山甫、履道法师之《古松图》等。总之,无论僧人入图与否,松石意象本身就表现了丰富的禅韵,而加绘僧人形象,能更充分地再现释家的宗教实践场景。此外,松石一类的意象,本来就可比附传统美德,如北宋智本禅师《送小师》说“履石思磊落,临流念清莹。玩月学高明,观松敩坚劲。四者皆可师,行坐若身影。吾言不汝忘,朝暮时一咏”

(《续古尊宿语要》卷四,《大藏新纂续藏经》第68册,第439页中栏),此处松、石、水、月象征的高洁人格,僧家同样予以高度认同。

最后要说的是,也有个别画家别出心裁,不爱画松石组合图,如王建《寄画松僧》云“天香寺里古松僧,不画枯松落石层。最爱临江两三树,水禽栖处解无藤”,细绎诗意,天香寺的这位画僧,创造性地描绘了临江之松的形象,在松阴下的水面,栖止的是水禽。换言之,毕宏、韦偃的松、石、僧组合,被转换为松、江、禽组合。当然,后者并没有成为主流。

[本文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传统宗教与中国文学研究”暨中青年理论人才资助项目“汉传佛教与

古代文论的关联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僧人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寺庙中有多少僧人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白云深处
人生即修行
当老鼠变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