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1-04-28 04:16云霓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澜沧稻瘟病乡亲们

云霓

“这是开春之后,全中国最先上市的新鲜土豆。这个季节北京吃到的土豆丝,5盘里有4盘是我们的土豆做的……”镜头前,一名皮肤黝黑、气质淳朴的男子拿着一只“比脸还大”的土豆,倾情“带货”。这是2018年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上发生的一幕。为土豆代言的不是哪个主播,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扶贫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很多网友刷屏时都会提到他:“每次看到凌教授帮大家种蘑菇,就会想起那个帮助农民种土豆的院士。致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的朱有勇,生于土地,长于土地,最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科技的力量帮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从田间到殿堂,农民的儿子攻克科学难题

如果将朱有勇的经历拍成电影,那么在他的前半生,一定会有这么几个镜头——

幼年时期,他和小伙伴们在田间疯跑,身为农民的儿子,父母在土地上刨食的身影,映在了他眼底。再大一点,他开始跟着父母下地,插秧、收稻、晒谷,他熟悉农活的每一个环节,也深深体会到劳动的艰辛、靠天吃饭的不易。高中毕业后当知青,在生产队劳动的日子,他又亲眼见到病虫害给农作物带来的灾难:一场“稻瘟”,就能害死一大片水稻,乡亲们一天打两次农药也不管用。

1977年,朱有勇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他有机会离开土地,去城市念书时,他选择了与农业有关的专业和学校。在云南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导师问过他一个问题:“回顾世界农业发展史,依赖农药的时间没有超过100年,没有农药的时候,怎样控制病虫害?”

20世纪80年代,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主流方法都是使用农药。这个“反其道而行之”的问题,让朱有勇一时答不出来,更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他开始研究,如果不用农药怎样控制病虫害。就在这时,朱有勇得知家乡云南又出现了稻瘟病,这种病一旦流行,会造成水稻的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幼年时的种种经历和眼前的研究课题重合了,他下定决心,要攻克稻瘟病这一世界性难题。

1986年,一次实践考察时,朱有勇在云南石屏县的一塊农田里有了新发现:杂交稻和糯稻种在一起,糯稻就没有稻瘟病。这一发现启发了他,难道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在一起,能够防治稻瘟病?朱有勇开辟了一块试验田,将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在一起,希望能摸索到其中的规律。然而,整整7年时间,试验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1996年,朱有勇揣着困扰自己10年的问题,远赴悉尼大学求学,希望通过学习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找到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布规律。

两年后,完成研究工作的朱有勇谢绝了悉尼大学留校任教的邀请,第一时间回到云南农业大学。他说,宾馆再好,也不是家,能回到祖国,为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重返祖国后,朱有勇跑遍了云南62个县,研究了2000多种水稻基因抗性问题。云南各地的田间地头,常能看到这么一个人:身穿短袖短裤,脚蹬一双塑料鞋,到了水稻田,脱了鞋就下田。除了手中拿着做记录用的纸笔,朱有勇和当地的农民看上去没什么分别。

直到2000年,朱有勇终于找到水稻的品种搭配规律,为防治稻瘟病这一世界性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重大发现,也作为封面文章登上了国际权威期刊Nature。2004年,不到50岁的朱有勇就荣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国际稻米研究一等奖,他终于在科学这座殿堂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农业研究领域的深耕,让朱有勇取得了很多突出成果,但他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从科研到实践,花甲院士奔赴扶贫战场

2011年,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彼时他还是云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外人眼中功成名就的朱有勇,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辞去校长一职,专心做研究。“行政管理很重要,但我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

朱有勇可能没有想到,三年后,自己会在年近花甲之时迎来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2014年,“精准扶贫”正处在关键时期,朱有勇所属的中国工程院被安排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澜沧县是云南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整个县的贫困人口超过16万,贫困发生率高达41%……带领澜沧脱贫是场硬仗。在中国工程院内部召开的专题会上,院士扶贫由谁牵头,一时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

看着头发花白的老院士们,想到儿时的乡土岁月,年近六十的朱有勇第一个站出来:“我年轻,我来干!”在大多数人准备退休的年纪,朱有勇离开工程院,重返土地。这一次,他的工作不再是攻克哪个科研难题,而成了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一条致富路。

“挪达,拉祜库马西。(你好,我不会说拉祜话。)”这是朱有勇去到澜沧县后,学的第一句拉祜语。当地的拉祜族被称为“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地方,基础差,底子薄,很多村民连汉语都不会说。

朱有勇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和团队成员来到澜沧县看到的场景: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最多还有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乡亲们一听这些“大专家”是来扶贫的,都会说:“给我点钱吧,有了钱,我就脱贫了!”

恶劣的生活环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让朱有勇深刻意识到,要想让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摆脱贫困,一定要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子。

他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和乡亲们喝酒吃肉,打成一片,用刚学的简单拉祜语和真诚的笑容,取得大家的信任。另一件是漫山遍野去转,寻找澜沧县的资源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朱有勇决定在当地推广冬季土豆种植。按照他的计划,澜沧县可以在11—12月播种冬季土豆,来年的3—4月就可以收获。这样,澜沧县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新鲜土豆的产地之一,收购价格也更高一些,能让乡亲们实际获益。

计划很好,但实施起来却遭遇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原本慢慢开始接受朱有勇团队的村民们,心里却不相信这些“专家”,收下土豆种子,转头又在地里播下其他种子。回想那段日子,朱有勇说:“比发论文难多了!”不过他很快想到了真正取得乡亲们信任的办法:搞示范种植。2017年,朱有勇的土豆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到3.3吨,按照当时的收购价格,平均每亩土豆收益近万元。

看到了真金白银的村民们,不等扶贫工作人员再做动员,纷纷主动上门要种子。当初最反对搞土豆种植的一户农民,到了收获的季节,还种出了村里最重的“土豆王”!一年时间,澜沧县冬季土豆已推广种植3200多亩。“作为院士,没让老百姓享受到你的成果,这就是失职!”朱有勇用实际行动让乡亲们享受到了科技扶贫的成果。

从乡野到课堂,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帮助乡亲们找准致富路后,朱有勇开始着手做另一件在心底盘算了很久的事:开设技能培训班,招收农民当学员,“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有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科技扶贫的“星星之火”烧得更旺。

朱有勇开的培训班,不收学费,管吃管住,还免费发放迷彩服和胶鞋。但他有一个要求:上课的学员必須参加军训,改变因为贫困而滋生的懒散习惯。课堂上,他和学员们同吃同住;田间指导时,他和学员们一样,穿着迷彩衣和胶鞋趴在土地上。他先后开设了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农民人才,教会大家冬季土豆、林下三七及冬早蔬菜种植、茶叶种植、猪牛养殖等致富技能。

有人问,院士教农民是不是大材小用?朱有勇听了摆摆手:“这些老乡比大学生、研究生学得认真,我搞了一辈子农业,来扶贫就都用上了……我这心里是真的高兴、真的满足!”

为了帮扶贫农产品扩大销路,朱有勇又和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联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班,帮助农民把最新鲜的农产品直接销往全国各地。他还亲自给学员们示范如何做“带货主播”。只见他一身农民打扮,站在临时搭起的直播棚里,一边切土豆丝,一边“安利”自家产品,又利落地将一盘土豆丝放入锅中翻炒,还不忘将炒好的土豆丝对着镜头,笑眯眯地问大家:“要不要尝一点?”短短1小时直播时间,25万吨土豆全部卖光。有人质疑他拿院士的名头博眼球,他却不在意,只要能帮澜沧的土豆打出名气,他在人民大会堂的“代表通道”上也能带货!

在朱有勇的带动下,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大学生纷纷回到了这片土地,加入到电商物流、直播脱贫的队伍中来。在乡亲们眼里,这位“大专家”没架子,干实事,带着大家脱贫致富,是最可爱的人。每到过年时,乡亲们都排着队请他去家里吃饭。对朱有勇而言,他早把自己当成了寨子里的一员。他开心地说:“现在我每天早上出去跑步,村里的狗都不冲我叫了,因为它们都认识我了。”每天晨跑回来,朱有勇的家门口总会挂着老乡们准备的鸡蛋、玉米、红薯等早餐,这让他感到温暖和快乐。

澜沧县的篱笆房变成了砖瓦房,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回家乡,为村寨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朱有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带着澜沧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脚下有泥,心中有梦,这位农民的儿子,最终回归土地,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路上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澜沧稻瘟病乡亲们
《猎人海力布》五问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江苏省稻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无毒基因组成分析
浅析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登东达山
浅析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
理发
理发
老张回家记